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8094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包括中部散热模块、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所述中部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低温散热器和高温散热器;从前保险杠到所述高温散热器,依次设置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串联;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分别位于中部散热模块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个串联的中冷器,并分别布置在传统冷却模块的两侧,使得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位置下移,保证了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的进风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属于汽车散热


技术介绍

[0002]增程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为复杂,散热模块通常安装于汽车的前部,主要包括冷凝器、中冷器和散热器。冷凝器是车用空调装置中必备组件之一;中冷器是涡轮增压系统中用于降低进气温度的设备;散热器是发动机水冷系统中的重要散热设备。
[0003]而中冷器作为主要换热器,进其风量大小决定了性能的发挥,其布置也与前格栅开口率强相关。目前增程汽车不断新能源化,前格栅开口率越来越低,对热管理的选型和布置挑战越来越大。
[0004]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散热模块,中冷器1布置在散热模块前方下端位置,冷凝器2及低温散热器3布置在中冷器1的上方,高温散热器4布置在中冷器1的后方。然而由于新能源车在造型设计上需求,取消或者缩小了前格栅上方的开孔,将前格栅的下方作为了主要开孔区。在这种开孔方式下,直接采用如图1的散热模块,其冷凝器2和低温散热器3的进风量明显降低,导致空调降温性能下降,同时也会使得电机回路散热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散热模块无法适应前格栅下方开孔的情形而导致的散热能力下降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包括中部散热模块、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所述中部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低温散热器和高温散热器;从前保险杠到所述高温散热器,依次设置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串联;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分别位于中部散热模块的左右两侧。
[0007]优选地,所述冷凝器、低温散热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的水室上。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分别位于高温散热器水室的两侧,且对称布置。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通过中冷管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为侧置式中冷器,可把原有位于中间的中冷器取消,使得中间散热模块更简洁;同时利用车身两侧空间布置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使得整个散热模块的体积更加紧凑,对车身空间的占用较小。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后方分别设置有风扇。风扇的设置可保证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进风量
[0012]优选地,所述散热模块还包括第一进风区、第二进风区和第三进风区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冷凝器所述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第一栅格区连接组成第一进风区;所述第一中冷器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
导风板与第二栅格区连接组成第一进风区;所述第二中冷器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二中冷器与第三栅格区连接组成第三进风区;所述第二进风区由第二栅格区和第三导风板组成;所述第一栅格区、第二栅格区和第三栅格区均位于前保险杠上。设置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可以防止在车辆低速行进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在向车辆前端的格栅传递过程中回流至散热模块前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与第一栅格区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利于第一导风板把进气口的风充分引导至冷凝器,以提高冷凝器的进气量。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板与第二栅格区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利于第二导风板把进气口的风充分引导至第一中冷器,以提高第一中冷器的进气量。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三导风板与第三栅格区之间通过海绵压缩密封,利于第三导风板把进气口的风充分引导至第二中冷器,以提高第二中冷器的进气量。
[0016]本技术通过设置两个串联的中冷器,并分别布置在传统冷却模块的两侧,使得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位置下移,保证了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的进风量。同时由于此布置使得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空调性能和中冷性能解耦,中间散热模块可保证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空调性能,使得在侧置中冷器方案分析时仅需考虑中冷性能即可,使得设计项目开发风险降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本技术中前保险杠栅格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

中冷器,2

冷凝器,201

第一导风板,3

低温散热器,4

高温散热器,5

风扇,6

第一中冷器,601

第二导风板,7

第二中冷器,701

第三导风板,8

第一栅格区,9

第二栅格区,10

第三栅格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实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
[0022]本技术尤其适用于新能源增程汽车的散热模块,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中部散热模块、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所述中部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和高温散热器4。
[0023]从前保险杠到所述高温散热器4,依次设置冷凝器2和低温散热器3;即冷凝器2位于低温散热器3的前方,所述高温散热器4位于低温散热器3后方。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均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4的水室上。
[0024]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分别位于中部散热模块两侧,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之间串联。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可在高温散热器4水室的左右两侧对称布置,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之间通过中冷管连通。
[0025]所述高温散热器4的风扇下方设置有2个卡接点,风扇上方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4的水室上。
[0026]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为侧置式中冷器,可把原有位于中间的中冷器取消,使得中间散热模块更简洁;同时利用车身两侧空间布置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使得整个散热模块的体积更加紧凑,对车身空间的占用较小。
[0027]取消了原有的中冷器后,冷凝器2在整个散热模块内的位置降低了,减少了中冷器对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以及高温散热器4性能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对风扇5性能的要求,有利于达成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系统性能和空调性能。
[0028]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后方分别设置有风扇5,风扇5的设置可保证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进风量。
[002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散热模块还包括第一进风区、第二进风区和第三进风区。
[0030]如图3所示,车辆的前保险杠上设置有第一栅格区8、第二栅格区9和第三栅格区10。
[0031]所述冷凝器2所述气室的进风口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板201,所述第一导风板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散热模块、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所述中部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和高温散热器(4);从前保险杠到所述高温散热器(4),依次设置冷凝器(2)和低温散热器(3);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之间串联;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分别位于中部散热模块的左右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2)、低温散热器(3)均通过螺栓固定在高温散热器(4)的水室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分别位于高温散热器(4)水室的两侧,且对称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之间通过中冷管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为侧置式中冷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模块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6)和第二中冷器(7)后方分别设置有风扇(5)。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冲子易香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