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7957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包括:U梁,所述U梁内设置有混合张拉预应力筋,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的两端贯穿所述U梁的两端,所述U梁的跨径大于30米。在U梁内部设置混合张拉预应力筋,可以在满足桥梁结构的抗剪需求的同时,降低结构主拉应力,并且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相较于传统的先张法能够增加预应力钢束布置的数量,进而增大U梁的跨径,增强U形梁的跨越能力,进而减少连续跨越的U形梁的数量,从而降低造价、减少施工周期,降低安全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安全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安全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建造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

技术介绍

[0002]高架桥梁中的U梁标准跨径一般为25m和30m,对于高架桥下没有障碍物处,可采用标准跨径的预制U梁布置,但对于双向4车道、6车道的市政道路和市内河道等,25m或30m跨径难以一跨跨越道路红线和河道蓝线,而先张法U梁由于钢绞线布置空间受限,导致桥梁跨径难以做到30m以上,所以需做连续梁跨越,其造价高,施工周期长,且需搭设桥下满堂支架施工,有施工安全风险和对环境有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4]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包括:U梁,所述U梁内设置有混合张拉预应力筋,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的两端贯穿所述U梁的两端,所述U梁的跨径大于米。
[0005]优选的是,所述U梁包括外侧翼缘、外侧腹板、底板、内侧腹板和内侧翼缘;所述底板的一端通过所述外侧腹板与所述外侧翼缘连接,所述底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内侧腹板与所述内侧翼缘连接。
[0006]优选的是,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包括先张束和后张束;所述先张束设置在所述底板内,所述后张束设置在所述外侧腹板、所述内侧腹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外侧腹板的连接处、所述底板与所述内侧腹板的连接处。
[0007]优选的是,所述U梁内设置有普通钢筋。
[0008]优选的是,所述先张束沿所述底板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并且所述先张束与所述普通钢筋连接。
[0009]优选的是,所述后张束包括直线束和弯起束,所述直线束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内侧腹板的连接处和所述底板与所述外侧腹板的连接处,所述弯起束设置在所述外侧腹板和所述内侧腹板内。
[0010]优选的是,所述直线束和所述弯起束均被浇筑在波纹管内,所述波纹管位于所述U梁内。
[0011]优选的是,所述U梁的跨径大于35米。
[0012]优选的是,所述弯起束的波纹管内可拆卸连接有定型组件,所述定型组件包括固定柱、配重块和支撑组;
[0013]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所述固定柱的一端,
[0014]所述支撑组设置在所述固定柱的另一端,并且所述支撑组与所述固定柱通过万向轴连接;
[0015]所述固定柱的侧壁设置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内贯穿设置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延伸至所述波纹管的外部,
[0016]所述支撑组包括若干个支撑环板,所述支撑环板圆心处的厚度大于边缘处的厚度,所述支撑环板的截面为菱形,所述支撑环板通过万向轴与所述固定柱的端部轴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环板通过万向轴连接,所述支撑环板的侧壁设置有弹性件,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环板之间、所述支撑环板与所述固定柱的端部均通过所述弹性件连接。
[0017]优选的是,所述后张束的端部设置有延展垫片,张拉后张束时,千斤顶通过所述延展垫片与所述U梁的端面抵接,所述延展垫片包括若干个插接片,所述插接片为三角形,所述插接片的顶角处设置有倒角,所述插接片可拼接为圆环,所述插接片的顶角指向圆心,并且圆环的内孔和所述波纹管的端口相适应,所述插接片上呈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所述插接片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后张束插接,千斤顶与所述后张束连接并抵接在所述插接片的端面上。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9]在U梁内部设置混合张拉预应力筋,可以在满足桥梁结构的抗剪需求的同时,降低结构主拉应力,并且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相较于传统的先张法能够增加预应力钢束布置的数量,进而增大U梁的跨径,增强U形梁的跨越能力,进而减少连续跨越的U形梁的数量,从而降低造价、减少施工周期,降低安全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002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中先张束和弯起束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中U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A

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中B

B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中定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中定型组件定型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中延展垫片的示意图。
[0029]图中:1外侧翼缘、2外侧腹板、3底板、4内侧腹板、5内侧翼缘、6先张束、7直线束、8弯起束、9波纹管、10定型组件、101固定柱、102配重块、103支撑环板、104弹性件、105安置槽、106牵引绳、11插接片、111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31]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2]如图1

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包括:U梁,所述U梁内设置有混合张拉预应力筋,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的两端贯穿所述U梁的两端,所述U梁的跨径大于30米。
[003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在U梁内部设置混合张拉预应力筋,可以在满足桥梁结构的抗剪需求的同时,降低结构主拉应力,并且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相较于传统的先张法或后张法能够增加预应力钢束布置的数量,进而增大U梁的跨径,增强U形梁的跨越能力,进而减少连续跨越的U形梁的数量,从而降低造价、减少施工周期,降低安全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00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梁包括外侧翼缘1、外侧腹板2、底板3、内侧腹板4和内侧翼缘5;所述底板3的一端通过所述外侧腹板2与所述外侧翼缘1连接,所述底板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内侧腹板4与所述内侧翼缘5连接。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包括先张束6和后张束;所述先张束6设置在所述底板3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包括:U梁,所述U梁内设置有混合张拉预应力筋,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的两端贯穿所述U梁的两端,所述U梁的跨径大于30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U梁包括外侧翼缘(1)、外侧腹板(2)、底板(3)、内侧腹板(4)和内侧翼缘(5);所述底板(3)的一端通过所述外侧腹板(2)与所述外侧翼缘(1)连接,所述底板(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内侧腹板(4)与所述内侧翼缘(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张拉预应力筋包括先张束(6)和后张束;所述先张束(6)设置在所述底板(3)内,所述后张束设置在所述外侧腹板(2)、所述内侧腹板(4)、所述底板(3)与所述外侧腹板(2)的连接处、所述底板(3)与所述内侧腹板(4)的连接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U梁内设置有普通钢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张束(6)沿所述底板(3)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并且所述先张束(6)与所述普通钢筋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张束包括直线束(7)和弯起束(8),所述直线束(7)设置在所述底板(3)与所述内侧腹板(4)的连接处和所述底板(3)与所述外侧腹板(2)的连接处,所述弯起束(8)设置在所述外侧腹板(2)和所述内侧腹板(4)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的混凝土U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束(7)和所述弯起束(8)均被浇筑在波纹管(9)内,所述波纹管(9)位于所述U梁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先后张预应力混合施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唐瀛贺鹏许浩陈轶鹏田宇郑海霞唐兴国张娜刘运亮白苹张晓康宋福东刘伟夏赞欧李小东庞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