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775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其包括上套筒、下套筒、竖向驱动杆及上、下端磁铁组件;上端磁铁组件包括上端内侧支撑架、上端内侧支撑架、上端一体式磁铁及四个上端条形磁铁,下端磁铁组件包括下端支撑板、下端一体式磁铁及四个下端条形磁铁;竖向驱动杆包括滚珠丝杆部、金属杆部,上顶板对应滚珠丝杆部装设滚珠螺母,金属杆部装设上、下棘轮机构;金属杆部还套装转轴安装架,转轴安装架装设四个活动转轴,各活动转轴外端部分别装设铜片;各活动转轴内端部分别装设转轴齿轮,上棘轮机构的棘轮、下棘轮机构的棘轮分别通过齿轮部与每一个转轴齿轮相啮合。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电磁耗能效果好的优点。电磁耗能效果好的优点。电磁耗能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耗能减振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给建筑物或设备安装隔振支座以降低外部激励带来的危害是目前工程领域非常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通过安装隔振支座可以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或设备的自振周期延长,目前隔振支座水平向隔振设计领域已趋于成熟,而竖向隔振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竖向隔振技术也是目前该领域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该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结构设计新颖、电磁耗能效果好。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包括有上套筒、位于上套筒下端侧的下套筒,上套筒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且竖向延伸的上矩形筒部、设置于上矩形筒部上端部的上顶板,下套筒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且竖向延伸的下矩形筒部、设置于下矩形筒部下端部的下底板,上矩形筒部位于下矩形筒部的外侧;上套筒装设有上端磁铁组件,上端磁铁组件包括有上端内侧支撑架、位于上端内侧支撑架外侧的上端外侧支撑架,上端内侧支撑架、上端外侧支撑架分别位于上矩形筒部的内侧且上端内侧支撑架、上端外侧支撑架分别螺装紧固于上顶板的下表面;上端内侧支撑架紧固安装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上端一体式磁铁,且上端一体式磁铁设置有四个依次连接且分别呈竖向延伸的上端磁铁侧壁,上端外侧支撑架紧固安装有四个呈矩形布置的上端条形磁铁,各上端条形磁铁分别与相应侧的上端磁铁侧壁正对间隔布置,各上端条形磁铁内表面的磁极与相正对的上端磁铁侧壁外表面的磁极为异性磁极;下套筒装设有下端磁铁组件,下端磁铁组件包括有紧固安装于下底板且位于下矩形筒部内侧的下端支撑板,下端支撑板紧固安装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下端一体式磁铁,且下端一体式磁铁设置有四个依次连接且分别呈竖向延伸的下端磁铁侧壁,下矩形筒部的内表面紧固安装有四个呈矩形布置的下端条形磁铁,各下端条形磁铁分别与相应侧的下端磁铁侧壁正对间隔布置,各下端条形磁铁内表面的磁极与相正对的下端磁铁侧壁外表面的磁极为异性磁极;该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还包括有位于上端一体式磁铁、下端一体式磁铁内侧的竖向驱动杆,竖向驱动杆包括有滚珠丝杆部、设置于滚珠丝杆部下端部的金属杆部,金属杆部的下端部与下底板连接;上顶板对应滚珠丝杆部装设有滚珠螺母,滚珠丝杆部与滚珠螺母相配合并共同组成一滚珠丝杆副;金属杆部装设有上棘轮机构、位于上棘轮机构下方且与上棘轮机构运动方向相反的下棘轮机构;金属杆部还套装有转轴安装架,转轴安装架装设有四个呈圆周环状均匀间
隔分布且分别横向延伸的活动转轴,各活动转轴的外端部分别装设有呈竖向布置的铜片,各铜片的上端部分别伸入至上端一体式磁铁与上端条形磁铁之间,各铜片的下端部分别伸入至下端一体式磁铁与下端条形磁铁之间;各活动转轴的内端部分别装设有转轴齿轮,上棘轮机构的棘轮、下棘轮机构的棘轮分别设置有齿轮部,每一个转轴齿轮分别与各棘轮的齿轮部相啮合。
[0006]其中,所述上顶板设置有螺母安装部,所述滚珠螺母螺装紧固于螺母安装部;螺母安装部于所述竖向驱动杆的上端侧装设有弹性件,所述滚珠丝杆部的上端部与弹性件之间装设有上端止推轴承;所述下底板设置有驱动杆安装部,所述金属杆部的下端部与驱动杆安装部之间装设有下端止推轴承。
[0007]其中,所述上矩形筒部的内壁与所述下矩形筒部的外壁间隔布置,且上矩形筒部内壁与下矩形筒部外壁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粘弹性阻尼材料层,粘弹性阻尼材料层分别与上矩形筒部内壁、下矩形筒部外壁粘接。
[0008]其中,所述上套筒与所述下套筒之间装设有螺旋弹簧,螺旋弹簧位于所述上矩形筒部的外围,螺旋弹簧的上端部与所述上顶板的边缘部抵接,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与所述下底板的边缘部抵接。
[0009]其中,所述上矩形筒部与所述上顶板为一体结构。
[0010]其中,所述下矩形筒部与所述下底板为一体结构。
[0011]其中,所述滚珠丝杆部的上端部套装紧固有上限位螺帽,上限位螺帽位于所述滚珠螺母的上端侧;滚珠丝杆部的下端部套装紧固有下限位螺帽,下限位螺帽位于滚珠螺母的下端侧。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其包括上套筒、下套筒,上套筒包括上矩形筒部、上顶板,下套筒包括下矩形筒部、下底板;上套筒装设上端磁铁组件,上端磁铁组件包括上端内、外侧支撑架,上端内侧支撑架紧固安装上端一体式磁铁,上端外侧支撑架紧固安装四个上端条形磁铁;下套筒装设下端磁铁组件,下端磁铁组件包括下端支撑板,下端支撑板紧固安装下端一体式磁铁,下矩形筒部内表面紧固安装四个下端条形磁铁;该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还包括竖向驱动杆,竖向驱动杆包括滚珠丝杆部、金属杆部,金属杆部的下端部与下底板连接;上顶板对应滚珠丝杆部装设滚珠螺母,滚珠丝杆部与滚珠螺母相配合并共同组成一滚珠丝杆副;金属杆部装设上棘轮机构、位于上棘轮机构下方且与上棘轮机构运动方向相反的下棘轮机构;金属杆部还套装转轴安装架,转轴安装架装设四个活动转轴,各活动转轴外端部分别装设铜片;各活动转轴内端部分别装设转轴齿轮,上棘轮机构的棘轮、下棘轮机构的棘轮分别设置有齿轮部,每一个转轴齿轮分别与各棘轮的齿轮部相啮合。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电磁耗能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3]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又一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在图1至图5中包括有:1——上套筒
ꢀꢀꢀꢀꢀꢀꢀꢀꢀꢀ
11——上矩形筒部12——上顶板
ꢀꢀꢀꢀꢀꢀꢀꢀꢀ
121——螺母安装部2——下套筒
ꢀꢀꢀꢀꢀꢀꢀꢀꢀꢀ
21——下矩形筒部22——下底板
ꢀꢀꢀꢀꢀꢀꢀꢀꢀ
221——驱动杆安装部3——上端磁铁组件
ꢀꢀꢀꢀ
31——上端内侧支撑架32——上端外侧支撑架 33——上端一体式磁铁331——上端磁铁侧壁
ꢀꢀ
34——上端条形磁铁4——下端磁铁组件
ꢀꢀꢀꢀ
41——下端支撑板42——下端一体式磁铁 421——下端磁铁侧壁43——下端条形磁铁
ꢀꢀꢀ
5——竖向驱动杆51——滚珠丝杆部
ꢀꢀꢀꢀꢀ
52——金属杆部6——滚珠螺母
ꢀꢀꢀꢀꢀꢀꢀꢀ
71——上棘轮机构72——下棘轮机构
ꢀꢀꢀꢀꢀ
73——齿轮部81——转轴安装架
ꢀꢀꢀꢀꢀ
82——活动转轴83——铜片
ꢀꢀꢀꢀꢀꢀꢀꢀꢀꢀꢀ
84——转轴齿轮9——弹性件
ꢀꢀꢀꢀꢀꢀꢀꢀꢀꢀ
101——上端止推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套筒(1)、位于上套筒(1)下端侧的下套筒(2),上套筒(1)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且竖向延伸的上矩形筒部(11)、设置于上矩形筒部(11)上端部的上顶板(12),下套筒(2)包括有呈矩形全围形状且竖向延伸的下矩形筒部(21)、设置于下矩形筒部(21)下端部的下底板(22),上矩形筒部(11)位于下矩形筒部(21)的外侧;上套筒(1)装设有上端磁铁组件(3),上端磁铁组件(3)包括有上端内侧支撑架(31)、位于上端内侧支撑架(31)外侧的上端外侧支撑架(32),上端内侧支撑架(31)、上端外侧支撑架(32)分别位于上矩形筒部(11)的内侧且上端内侧支撑架(31)、上端外侧支撑架(32)分别螺装紧固于上顶板(12)的下表面;上端内侧支撑架(31)紧固安装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上端一体式磁铁(33),且上端一体式磁铁(33)设置有四个依次连接且分别呈竖向延伸的上端磁铁侧壁(331),上端外侧支撑架(32)紧固安装有四个呈矩形布置的上端条形磁铁(34),各上端条形磁铁(34)分别与相应侧的上端磁铁侧壁(331)正对间隔布置,各上端条形磁铁(34)内表面的磁极与相正对的上端磁铁侧壁(331)外表面的磁极为异性磁极;下套筒(2)装设有下端磁铁组件(4),下端磁铁组件(4)包括有紧固安装于下底板(22)且位于下矩形筒部(21)内侧的下端支撑板(41),下端支撑板(41)紧固安装有呈矩形全围形状的下端一体式磁铁(42),且下端一体式磁铁(42)设置有四个依次连接且分别呈竖向延伸的下端磁铁侧壁(421),下矩形筒部(21)的内表面紧固安装有四个呈矩形布置的下端条形磁铁(43),各下端条形磁铁(43)分别与相应侧的下端磁铁侧壁(421)正对间隔布置,各下端条形磁铁(43)内表面的磁极与相正对的下端磁铁侧壁(421)外表面的磁极为异性磁极;该竖转式惯容减振装置还包括有位于上端一体式磁铁(33)、下端一体式磁铁(42)内侧的竖向驱动杆(5),竖向驱动杆(5)包括有滚珠丝杆部(51)、设置于滚珠丝杆部(51)下端部的金属杆部(52),金属杆部(52)的下端部与下底板(22)连接;上顶板(12)对应滚珠丝杆部(51)装设有滚珠螺母(6),滚珠丝杆部(51)与滚珠螺母(6)相配合并共同组成一滚珠丝杆副;金属杆部(52)装设有上棘轮机构(71)、位于上棘轮机构(71)下方且与上棘轮机构(71)运动方向相反的下棘轮机构(72);金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良坤谢世杰潘兆东蔡明锦黄梓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