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733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涉及地理信息技术领域,包括以下的步骤:S1、收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人类活动强度数据、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可步行道路数据以及专题数据,并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S2、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基础指标,并对该基础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S3、根据所述基础指标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分级、生态保护需求度分级、步行宜行度分级,计算界桩布点优先级和标识牌布点优先级;S4、结合所述界桩布点优先级和生态保护红线拐点重要性等级选取界桩点位,得到界桩点识别结果,并且,结合标识牌布点优先级和标识牌候选点等级选取标识牌候选点位,得到标识牌点识别结果。结果。结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理信息
,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为促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并实施严格管护,必须开展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定标工作,即在重要点位设立统一规范的生态保护红线界桩和标识牌。界桩指沿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按一定方式设立的地界标志桩;标识牌指以警示宣传为目的,在醒目位置设立的包含生态保护红线名称、面积、范围、功能、监管等基本信息的标识牌。界桩与标识牌的设立需要综合考虑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有限的成本控制范围内尽可能地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管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准确识别界桩和标识牌的最佳设立位置,确保该项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0003]《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技术规程》(环办生态〔2019〕49号,以下简称《规程》)中规定“以控制边界线基本走向为原则,在重点地段、重要拐点等关键控制点埋设界桩”,“以警示宣传生态保护红线为目标,充分考虑地形、地标、地物和人口分布特征,在易到达、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的区域或道路与红线的交叉点等位置醒目处埋设标识牌”。其中“重点地段”指主要路口、村庄周边及其他人为活动集中的地点;“重要拐点”指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走向发生明显变化的点位。但是,《规程》中对界桩和标识牌的点位确定方法均采用定性描述,未明确具体可量化的数据处理和界桩、标识牌坐标确定规则。
[0004]依据该《规程》,传统的界桩、标识牌点位确定依赖人工经验,工作效率低、空间位置随意性高、准确度不高,不利于生态保护红线定标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管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骤:S1、按照特定的几何特征和比例尺要求,收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人类活动强度数据、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可步行道路数据以及专题数据,并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S2、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基础指标,并对该基础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S3、根据所述基础指标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分级、生态保护需求度分级、步行宜行度分级,然后根据人类活动强度分级和生态保护需求度分级计算界桩布点优先级,并根据人类活动强度分级和步行宜行度分级计算标识牌布点优先级;S4、结合所述界桩布点优先级和生态保护红线拐点重要性等级选取界桩点位,并开展
形态偏差修正,得到界桩点识别结果,并且,结合标识牌布点优先级和标识牌候选点等级选取标识牌候选点位,并开展聚集点判断,得到标识牌点识别结果。
[0007]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1中,按照特定的几何特征和比例尺要求,收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人类活动强度数据、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可步行道路数据以及专题数据,包括以下的步骤:
[0008]S11、收集待进行点位选取的陆域生态红线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线,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0009]S12、收集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包括建筑物数据、手机用户每日日均停留人数数据和夜光遥感卫星数据;
[0010]S13、收集全市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中形成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数据,采用通用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00m,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0011]S14、收集全市域范围的可步行道路数据,可步行道路包括市政道路、公园路和绿道,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线,比例尺不小于1:2000,所有可步行道路包含宽度属性,市政道路包含道路类型属性,道路类型属性包括高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
[0012]S15、收集全市域范围的专题数据,包括城市建成区数据和公园出入口数据,城市建成区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
[0013]公园出入口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点,比例尺不小于1:5000。
[0014]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12,包括以下的步骤:
[0015]S121、收集全市域范围的建筑物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包含建筑面积属性;
[0016]S122、收集全市域范围的手机用户每日日均停留人数数据,数据统计周期覆盖工作日和节假日,且总时长不小于7天,采用通用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km,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0017]S123、收集全市域范围的最近一年内某一时点的夜光遥感卫星数据,数据采集时点为北京时间20:00

23:00,云覆盖度小于5%,采用通用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优于500m,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0018]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1中,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以下的步骤:
[0019]制作覆盖全市域的100m
×
100m评价网格;
[0020]将所有收集到的矢量数据统一至相同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将所有收集到的栅格数据统一至相同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
[0021]将所有收集到的空间数据空间参考统一至CGCS2000平面投影坐标系,采用高斯克吕格3
°
分带投影。
[0022]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2,包括以下的步骤:
[0023]S21、分别计算每个评价网格在节假日和工作日的日均停留人数,以二者最大值作为该评价网格的日均停留人数值,生成日均停留人数指标;
[0024]S22、将夜光遥感影像DN值转换为绝对辐射亮度值,将辐射亮度值重采样至评价网格,生成夜间灯光强度指标;
[0025]S23、统计每个评价网格中的建筑面积,计算每个网格内建筑面积与格网面积的比值作为建筑容积率,生成建筑容积率指标,若建筑物跨越网格,则按照建筑物基底面积在不同格网中所占的比例对建筑面积进行分割;
[0026]S24、按照道路的可步行程度对道路进行分级,绿道与公园路、支路、主次干道、快速路分别赋予4、3、2、1的步行宜行度,并根据道路的实际宽度属性信息建立缓冲区,形成道路面数据,再经过矢量栅格转换,将道路面数据转换为与评价网格一致的栅格数据,栅格值为步行宜行度,生成步行宜行度指标;
[0027]S25、对所述的日均停留人数指标、夜间灯光强度指标和建筑容积率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包括以下的处理公式
[0028][0029]A
hi
、A

hi
分别为第i个网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骤:S1、按照特定的几何特征和比例尺要求,收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人类活动强度数据、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可步行道路数据以及专题数据,并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S2、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基础指标,并对该基础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S3、根据所述基础指标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分级、生态保护需求度分级、步行宜行度分级,然后根据人类活动强度分级和生态保护需求度分级计算界桩布点优先级,并根据人类活动强度分级和步行宜行度分级计算标识牌布点优先级;S4、结合所述界桩布点优先级和生态保护红线拐点重要性等级选取界桩点位,并开展形态偏差修正,得到界桩点识别结果,并且,结合标识牌布点优先级和标识牌候选点等级选取标识牌候选点位,并开展聚集点判断,得到标识牌点识别结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中,按照特定的几何特征和比例尺要求,收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人类活动强度数据、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可步行道路数据以及专题数据,包括以下的步骤:S11、收集待进行点位选取的陆域生态红线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线,比例尺不小于1:10000;S12、收集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包括建筑物数据、手机用户每日日均停留人数数据和夜光遥感卫星数据;S13、收集全市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数据,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中形成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数据,采用通用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00m,比例尺不小于1:10000;S14、收集全市域范围的可步行道路数据,可步行道路包括市政道路、公园路和绿道,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线,比例尺不小于1:2000,所有可步行道路包含宽度属性,市政道路包含道路类型属性,道路类型属性包括高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S15、收集全市域范围的专题数据,包括城市建成区数据和公园出入口数据,城市建成区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公园出入口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点,比例尺不小于1:500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2,包括以下的步骤:S121、收集全市域范围的建筑物数据,采用通用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几何特征为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包含建筑面积属性;S122、收集全市域范围的手机用户每日日均停留人数数据,数据统计周期覆盖工作日和节假日,且总时长不小于7天,采用通用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km,比例尺不小于1:10000;S123、收集全市域范围的最近一年内某一时点的夜光遥感卫星数据,数据采集时点为北京时间20:00

23:00,云覆盖度小于5%,采用通用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优于500m,比例尺不小于1:1000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S1中,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以下的步骤:制作覆盖全市域的100m
×
100m评价网格;将所有收集到的矢量数据统一至相同的矢量空间数据格式,将所有收集到的栅格数据统一至相同的栅格空间数据格式;将所有收集到的空间数据空间参考统一至CGCS2000平面投影坐标系,采用高斯克吕格3
°
分带投影。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点位双层次选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包括以下的步骤:S21、分别计算每个评价网格在节假日和工作日的日均停留人数,以二者最大值作为该评价网格的日均停留人数值,生成日均停留人数指标;S22、将夜光遥感影像DN值转换为绝对辐射亮度值,将辐射亮度值重采样至评价网格,生成夜间灯光强度指标;S23、统计每个评价网格中的建筑面积,计算每个网格内建筑面积与格网面积的比值作为建筑容积率,生成建筑容积率指标,若建筑物跨越网格,则按照建筑物基底面积在不同格网中所占的比例对建筑面积进行分割;S24、按照道路的可步行程度对道路进行分级,绿道与公园路、支路、主次干道、快速路分别赋予4、3、2、1的步行宜行度,并根据道路的实际宽度属性信息建立缓冲区,形成道路面数据,再经过矢量栅格转换,将道路面数据转换为与评价网格一致的栅格数据,栅格值为步行宜行度,生成步行宜行度指标;S25、对所述的日均停留人数指标、夜间灯光强度指标和建筑容积率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包括以下的处理公式A
hi
、A

hi
分别为第i个网格的第h个指标经无量纲化处理前、后的指标值,A
hk
为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成韫胡炜黄伟坚陈柳新高俊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