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栖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艇。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栖艇具有车和船的双重性能,是一种既可在水中航行也可在陆地行驶的快艇,在交通运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0003]现有的水陆两栖艇在水中航行时,由于两侧轮胎导致艉部滑行面过窄,且艉部排水体积小,导致水上航行升力不足、从静态到进入高速滑行阶段的时间长,同时在进入高速滑行后,稳定性较差,可能会出现海豚运动现象。同时由于后悬架包络导致水中线性不连续,艇体艉部上浪严重,艇体机舱进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艇,以解决现有水陆两栖艇在水中运行时,由于艉部滑行面过窄,导致水上航行升力不足、加速时间慢、高速产生海豚运动以及机舱进水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艇,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艇体、安装在水陆两栖艇艉部舱门位置的挡水机构及固定安装在艇体艉部的滑水板组件;
[0006]所述挡水机构包括支撑框架与安装在支撑框架上的挡水板;所述支撑框架的一端用于与水陆两栖艇艉部舱门位置铰接;在外力作用下,支撑框架能够以铰接轴为转轴上下翻转;支撑框架向下翻转时,作为登艇扶梯;支撑框架向上翻转时,挡水板能有效遮挡舱门;
[0007]所述滑水板组件包括至少两组滑水板,至少两组滑水板安装在艇体艉部两侧,增加艇体艉部滑行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挡水板与支撑框架滑动连接,支撑框架向上翻转时,挡水板能够沿支撑框架下滑,使得挡水板底部与甲板贴合;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包括艇体(1)、安装在艉部舱门位置的挡水机构(2)及固定安装在艇体艉部的滑水板组件(3);所述挡水机构(2)包括支撑框架(21)与安装在支撑框架(21)上的挡水板(22);所述支撑框架(21)的一端用于与水陆两栖艇艉部舱门位置铰接;在外力作用下,支撑框架(21)能够以铰接轴为转轴上下翻转;支撑框架(21)向下翻转时,作为登艇扶梯;支撑框架(21)向上翻转时,挡水板(22)能有效遮挡舱门(24);所述滑水板组件(3)包括至少两组滑水板,至少两组滑水板安装在艇体艉部两侧,增加艇体艉部滑行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22)与支撑框架(21)滑动连接,支撑框架(21)向上翻转时,挡水板(22)能够沿支撑框架(21)下滑,使得挡水板(22)底部与甲板贴合;所述挡水板(22)的有效挡水面积略小于舱门(24)面积,保证支撑框架(21)向上翻转时,挡水板(22)能有效遮挡舱门(24)的同时又可保证少量水可从挡水板(22)和舱门(24)之间的间隙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21)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11)以及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杆(212);第一支撑杆(211)沿y向延伸,第二支撑杆(212)沿x向延伸,两个第二支撑杆(212)固定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之间;挡水板(22)通过套设在第一支撑杆(211)上的滑套(221),与支撑框架(21)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21)还包括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一端的铰接杆(213),铰接杆(213)沿z向延伸,两个铰接杆(213)分别与水陆两栖艇艉部舱门(24)相对两侧门框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21)还包括限位杆(214)与支撑框(215);所述限位杆(214)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上,靠近铰接杆(213)的一端,用于支撑框架(21)向上翻转时,对滑套(221)的下滑位置进行限位;所述支撑框(215)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杆(211)上,远离铰接杆(213)的一端,相对于第一支撑杆(211)向上弯折,用于对支撑框架(21)向下翻转后,支撑整个挡水机构(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22)包括底板(222)及与底板(222)一体设置的两个侧板(223),所述侧板(223)与滑套(221)连接;支撑框架(21)向下翻转时,底板(222)位于支撑框架(21)下方;沿滑套(221)轴向开设与限位杆(214)相适配的缺口(2211),支撑框架(21)向上翻转时,限位杆(214)在缺口(2211)内相对滑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22)上还设置固定组件,在支撑框架(21)向上翻转到位后,用于将挡水板(22)锁死在甲板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艇体(1)的骨架主要由底部大梁框、艏部支撑、艉部支撑、前悬架安装框体、后悬架安装框体及艇身支撑组成,均采用铝合金型材连接而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型材为7A48
‑
T6、6082
‑
T6、7050、7A09或6061
‑
T6,为棒状、条状或柱状,截面形状为工形、L形、矩形或T形。10.根据权利要求1
‑
9任一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水板包括第一底板组件(32)及与第一底板组件(32)固连的立板组件(31);所述第一底板组件(32)包括第一底板(322)与第一顶板(321);所述第一底板(322)为平板;所述第一顶板(321)为弧形板,扣设在第一底板(322)上;所述立板组件(31)的一端与第一底板组件(32)的第一顶板(3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水陆两栖艇艉部固定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水板为两组,关于艇体(1)中轴线左右对称;所述滑水板前端距轮胎50mm至100mm,定义滑水板靠近轮胎的一端为滑水板前端。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321)由曲率半径不同的m1块子弧形板一体拼接成型,其中m1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321)的顶点靠近第一顶板(321)前端,定义朝向水陆两栖艇头部的一端为第一顶板(321)前端。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m1等于4;将4块子弧形板从第一顶板(321)的后端至前端依次定义为第一子弧板(3213)、第二子弧板(3214)、第三子弧板(3215)及第四子弧板(3216);第一子弧板(3213)、第二子弧板(3214)、第三子弧板(3215)及第四子弧板(3216)的曲率半径比为1:2:5:10;第一子弧板(3213)、第二子弧板(3214)、第三子弧板(3215)及第四子弧板(3216)所对应的弦长比例为4:2:4:3。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322)为矩形平板,长宽比位于1至1.5之间;所述第一底板(322)的长宽比位于1.4至1.5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321)与第一底板(322)之间形成第一中空腔体(323)。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陆两栖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组件(3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中空腔体(323)内、形状与第一中空腔体(323)相适配的n1组第一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秦波,李学良,汪虹吉,赵有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华雷船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