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6109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设备,包括循环散热组件,循环散热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吸热管组、第一传输管、散热管组和第二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的一端连通于吸热管组,另一端连通于散热管组,循环散热组件内填充有换热介质,吸热管组用于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换热介质能够在吸热管组内吸热蒸发,以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吸热后的换热介质经第一传输管流至散热管组内。换热介质在散热管组内放热冷凝,以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冷凝后的换热介质再经第二传输管流至吸热管组内,形成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即可不断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该散热设备能够避免水冷散热装置泄露导致待降温物品损坏,还能提高对待降温物品的降温效率。降温效率。降温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散热方式包括水冷散热和风冷散热,水冷散热一旦泄露会导致电子产品的损坏,而风冷散热的效率不理想。随着电子元器件功率的不断提高,对于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也提出越来越高的挑战。传统的风冷散热多是通过设置传热板,将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传导出来,再在传热板的末端处设置风机,以对传热板进行降温,但其对电子元器件的降温效果不理想。
[0003]因此,亟需一种散热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设备,能够避免水冷散热装置发生泄露导致待降温物品损坏,同时相比于传统的风冷装置,能够提高对待降温物品的降温效率。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散热设备,包括循环散热组件,所述循环散热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吸热管组、第一传输管、散热管组和第二传输管,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吸热管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散热管组,所述循环散热组件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所述吸热管组用于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所述换热介质能够在所述吸热管组内吸热蒸发,在所述散热管组内放热冷凝。
[0007]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循环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用于连通所述吸热管组和所述第一传输管,所述第二集流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传输管和所述散热管组,所述第三集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散热管组和所述第二传输管,所述第四集流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传输管和所述吸热管组。
[0008]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热管组包括多个平行间隔依次排列的吸热管件,多个所述吸热管件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另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侧壁;
[0009]所述散热管组包括多个平行间隔依次排列的散热管件,多个所述散热管件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壁,另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侧壁。
[0010]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热管件和所述散热管件均为扁管,多个所述吸热管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个所述吸热管件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11]多个所述散热管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个所述散热管件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12]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传热板,所述传热板的一侧接触所述吸热管组,另一侧接触所述待降温物品。
[0013]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热板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多条传热凹槽,多个所述吸热管件一一对应插设在多条所述传热凹槽内。
[0014]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管件之间,每个所述散热片与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管件均接触。
[0015]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散热片具有多个弯折部,每个所述弯折部的板面均与所述散热管件接触。
[0016]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热管件和所述散热管件内均设置有多条流道。
[0017]作为散热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用于为所述散热管组降温。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设备,包括循环散热组件,循环散热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吸热管组、第一传输管、散热管组和第二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的一端连通于吸热管组,另一端连通于散热管组,循环散热组件内填充有换热介质,吸热管组用于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换热介质能够在吸热管组内吸热蒸发,以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吸热后的换热介质经第一传输管流至散热管组内。换热介质在散热管组内放热冷凝,以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冷凝后的换热介质再经第二传输管流至吸热管组内,形成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即可不断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该散热设备能够避免水冷散热装置发生泄露导致待降温物品损坏,同时相比于只设置传热板和风机的传统的风冷装置,该散热设备涉及换热介质的相变,其吸热管组的吸热效率和散热管组的放热效率均更高,从而能够提高对待降温物品的降温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设备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设备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设备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设备的第一视角的部分爆炸图。
[0024]图中:
[0025]1、吸热管组;101、吸热管件;
[0026]2、第一传输管;
[0027]3、散热管组;301、散热管件;
[0028]4、第二传输管;5、第一集流管;6、第二集流管;7、第三集流管;8、第四集流管;
[0029]9、传热板;901、传热凹槽;
[0030]10、散热片;1001、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4]如图1

图4所示,图中的ab方向为第一方向,cd方向为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散热设备包括循环散热组件,循环散热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吸热管组1、第一传输管2、散热管组3和第二传输管4,第二传输管4的一端连通于吸热管组1,另一端连通于散热管组3,循环散热组件内填充有换热介质,吸热管组1用于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换热介质能够在吸热管组1内吸热蒸发,以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吸热后的换热介质经第一传输管2流至散热管组3内。换热介质在散热管组3内放热冷凝,以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冷凝后的换热介质再经第二传输管4流至吸热管组1内,形成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即可不断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
[0035]该散热设备能够避免水冷散热装置发生泄露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循环散热组件,所述循环散热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吸热管组(1)、第一传输管(2)、散热管组(3)和第二传输管(4),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吸热管组(1),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散热管组(3),所述循环散热组件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所述吸热管组(1)用于吸收待降温物品的热量,所述换热介质能够在所述吸热管组(1)内吸热蒸发,在所述散热管组(3)内放热冷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集流管(5)、第二集流管(6)、第三集流管(7)和第四集流管(8),所述第一集流管(5)用于连通所述吸热管组(1)和所述第一传输管(2),所述第二集流管(6)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传输管(2)和所述散热管组(3),所述第三集流管(7)用于连通所述散热管组(3)和所述第二传输管(4),所述第四集流管(8)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传输管(4)和所述吸热管组(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组(1)包括多个平行间隔依次排列的吸热管件(101),多个所述吸热管件(101)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5)的侧壁,另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四集流管(8)的侧壁;所述散热管组(3)包括多个平行间隔依次排列的散热管件(301),多个所述散热管件(301)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的侧壁,另一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三集流管(7)的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艳彬
申请(专利权)人:宝德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