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6098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提纯复壮和野化复壮对蠋蝽进行种群复壮,包括成虫配对、卵的筛选、若虫饲养、野化筛选和种群合并等步骤。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蠋蝽种群复壮效果明显,蠋蝽生长整齐,世代发育参数稳定,种群健康稳定。连续饲养3年近20代蠋蝽种群均未出现生活力和生殖力下降、发育历期延长、孵化率降低、发育整齐度下降等现象。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易于实施,能以极低的成本有效预防蠋蝽种群退化的风险,为蠋蝽更好地应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天敌昆虫饲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蠋蝽(Arma chinensis)属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益蝽亚科(Asopinae)蠋蝽属(Arma),是一种捕食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应用价值高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以及半翅目(Hemiptera)等40多种农林害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特别是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草地贪夜蛾(Spdoptera frugiperda)、粘虫(Mythimna separat)、叶甲和跳甲等多种爆发性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在多种经济作物(例如棉花、烟草和茶叶等)、果树(苹果、桃树和枣树等)、蔬菜(甘蓝、生菜和番茄等)及林业(槐树、桑树和黄栌等)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种群退化是昆虫饲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质量降低、生殖力衰退以及发育历期延长等(Huggans,1970;刘正,2010)。人工饲养条件下长期饲养蠋蝽(3代后)会导致蠋蝽种群退化,出现生活力和生殖力不断下降、发育历期延长、孵化率降低、发育整齐度下降等,严重影响释放种群的品质和防效(朱艳娟,2021)。种群退化主要有两类原因:内因是小种群长期近亲繁殖造成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部分优良性状丢失);外因是环境不适宜、食物不适宜和微生物感染等外部因素造成种群抵抗力的下降。遗传多样性的降低具体表现为长期和渐进的繁殖力下降和畸变率增加;种群抵抗力的下降具体表现为短期和突然的种群数量锐减和活力下降。
[0004]种群复壮是对存在退化现象的群体进行筛选或采取不同的繁育方式,使其中未衰退的个体获得大量繁殖或已经衰退的个体性状得到改善,重新获得活力较强种群的措施(岳方正,2016)。种群复壮是防止种群退化的有效方法。昆虫饲养中常见的复壮方法包括营养复壮法和杂交复壮法。例如烟蚜茧蜂种群退化后采用添加10%蜂蜜水的方法进行营养复壮,并引入异地野外亲本与退化种群杂交进行杂交复壮(谢应强,2021)。营养复壮法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适用于昆虫长期用相对单一的食物饲养,特别是长期用替代寄主或人工饲料饲养(郭婉琳,2016)。杂交复壮法效果明显,但由于需要引进野外种群进行杂交,存在携带病菌、鉴定困难和技术复杂等缺点。
[0005]本专利技术对蠋蝽种群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结合提纯复壮和野化复壮对蠋蝽进行种群复壮,有利于抑制蠋蝽种群退化、降低规模饲养风险和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提供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目的是抑制蠋蝽种群退化、降低规模饲养风险和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实现蠋蝽的大规模饲养和长期继代繁殖。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09]1)羽化后1~3天的蠋蝽成虫按雌雄1:1配对后放入养虫笼交配产卵,200头/笼;
[0010]2)成虫产卵后每日收卵,挑选产卵高峰期的大卵块用于继代繁殖;
[0011]3)将卵放入养虫室孵化,孵化第3天将孵化率<90%的卵块筛除;
[0012]4)若虫孵化后每2天投喂1次黄粉虫,在养虫室饲养至成虫;
[0013]5)每代重复一次步骤1)

4),作为繁殖期的提纯复壮;
[0014]6)准备1000头4龄蠋蝽若虫放入养虫笼,250头/笼;
[0015]7)蠋蝽在野化室饲养至成虫并产卵,卵孵化后的若虫为野化种群;
[0016]8)将野化种群与龄期一致的室内种群合笼,转入养虫室饲养和繁殖;
[0017]9)每年重复一次步骤6)

8),作为定期的野化复壮。
[0018]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养虫笼为50cm
×
50cm
×
50cm(长
×

×
高)的纱网笼。
[0019]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产卵高峰期为产卵期第10~30天。
[0020]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大卵块为卵粒数≥25粒的卵块。
[0021]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养虫室条件为:温度25~28℃,湿度40%~60%,光周期16L:8D。
[0022]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野化室条件为:温度10~35℃(变温环境,温差>10℃),湿度30%~90%,光周期14L:10D。
[0023]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该方法将提纯复壮和野化复壮进行优化结合,操作方便可行,可以有效抑制蠋蝽种群退化,实现蠋蝽的大规模饲养和长期继代繁殖,为蠋蝽更好地应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蠋蝽种群复壮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实施例1~3以在北京蓝狐天敌技术有限公司对本专利技术的蠋蝽种群复壮方法进行原理解释和特征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27]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8]实施例1
[0029]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原理图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0030]1)羽化后1~3天的蠋蝽成虫按雌雄1:1配对后放入50cm
×
50cm
×
50cm(长
×

×
高)的纱网养虫笼交配产卵,200头/笼(雌雄虫各100头);蠋蝽成虫交配期约为5~7天,产卵前期约为5~7天,配对后约10~14后开始产卵;开始产卵至结束产卵即为产卵期,产卵期约为40天;其中,产卵期前10天为产卵初期,第10~30天的产卵高峰期,最后10天为产卵末期;
[0031]2)成虫产卵后每日收卵,挑选产卵期第10~30天的高峰期大卵块(卵粒数≥25粒/块)用于继代繁殖或作为种虫;产卵初期(1~10天)和产卵末期(31~40天)的卵,以及小卵块(卵粒数<25粒/块)用于饲养商品蠋蝽出售;此环节卵块淘汰率≈75%;
[0032]3)将上述优选后的卵块放入养虫室孵化,养虫室温度25~28℃,湿度40%~60%,光周期16L:8D;孵化第3天将孵化率<90%的卵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羽化后1~3天的蠋蝽成虫按雌雄1:1配对后放入养虫笼交配产卵,200头/笼;2)成虫产卵后每日收卵,挑选产卵高峰期的大卵块用于继代繁殖;3)将卵放入养虫室孵化,孵化第3天将孵化率<90%的卵块筛除;4)若虫孵化后每2天投喂1次黄粉虫,在养虫室饲养至成虫;5)每代重复一次步骤1)

4),作为繁殖期的提纯复壮;6)准备1000头4龄蠋蝽若虫放入养虫笼,250头/笼;7)蠋蝽在野化室饲养至成虫并产卵,卵孵化后的若虫为野化种群;8)将野化种群与龄期一致的室内种群合笼,转入养虫室饲养和繁殖;9)每年重复一次步骤6)

8),作为定期的野化复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蠋蝽种群复壮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润国秦世杰张新鹏王晶姚飞董向忠赵东波兰欣卢凯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蓝狐天敌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