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传感器及称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576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称重传感器及称重装置。所述称重传感器包括传感主体以及分别连接在传感主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第一悬臂、第二悬臂以及传感主体平行设置;第一悬臂连接在传感主体的第一端并朝向第二端延伸;第二悬臂连接在传感主体的第二端并朝向第一端延伸;第一悬臂与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一空间,第二悬臂与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二空间;第一空间的高度等于第二空间的高度;传感主体上设有通孔;称重传感器还包括贴附在传感主体上与通孔对应位置的应变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保证称重结果稳定可靠的同时,还保证了称重结果的高精度。还保证了称重结果的高精度。还保证了称重结果的高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传感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称重传感器及称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细胞处理设备中,主要使用悬臂梁式或者S型称重传感器对液袋进行称重。但现有技术中的悬臂梁式称重传感器的稳定可靠性较差;S型称重传感器的角差很大,精度低;对于在细胞处理过程中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称重需求的细胞处理设备来说,现有技术中上述称重传感器显然均不能满足其称重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称重传感器的精度低和可靠性较差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称重传感器及称重装置。
[0004]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称重传感器,包括传感主体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以及所述传感主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悬臂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一端并朝向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二悬臂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二端并朝向第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悬臂与所述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空间的高度;所述传感主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称重传感器还包括贴附在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的应变组件。
[0005]可选地,在预设基准面上,所述第一空间的高度大于所述传感主体的主体高度;所述预设基准面是指与第一表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所述第一表面是指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第一悬臂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内侧壁上;
[0006]所述应变组件包括至少两片第一应变片,至少两片所述第一应变片间隔贴附在第一表面或/和第二表面上与所述通孔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表面是指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第二悬臂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的内侧壁上。
[0007]可选地,所述通孔包括沿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顺次连通的第一弧形孔、连接孔和第二弧形孔;至少两片所述第一应变片分别贴附在所述第一表面或/和所述第二表面上与所述第一弧形孔以及第二弧形孔相对的位置。
[0008]可选地,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的截面均呈圆形,至少两片所述第一应变片的中心点分别与圆形的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的圆心对齐。
[0009]可选地,所述连接孔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弧形孔的第一过渡孔、连通所述第二弧形孔的第二过渡孔以及连通在所述第一过渡孔和所述第二过渡孔之间的台阶孔;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过渡孔与所述第二过渡孔平行设置,所述台阶孔与所述第一过渡孔垂直设置,所述台阶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缝隙宽度。
[0010]可选地,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连接孔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孔的相对两侧,圆形的所述第一弧形孔的最高高度大于矩形的所述连接孔的高度。
[0011]可选地,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悬臂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悬臂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悬臂的高度大于所述传感主体的高度。
[0012]可选地,在预设基准面上,所述第一空间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传感主体的主体高度;所述预设基准面是指与第一表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所述第一表面是指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第一悬臂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内侧壁上;
[0013]所述应变组件包括至少两片第二应变片,至少两片所述第二应变片间隔贴附在所述通孔的内侧壁的第三表面或/和第四表面上,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
[0014]可选地,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通孔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悬臂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悬臂的高度,所述通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空间以及所述第一悬臂的高度。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第一限位缝隙;所述第二悬臂的第一端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一端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形成第二限位缝隙;所述第一限位缝隙与所述第二限位缝隙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限位缝隙的宽度小于第二预设缝隙宽度。
[0016]可选地,所述称重传感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传感本体上并完全覆盖所述通孔以及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保护壳。
[0017]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称重装置,包括所述的称重传感器。
[0018]本技术的称重传感器,包括传感主体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以及所述传感主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悬臂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一端并朝向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二悬臂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二端并朝向第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悬臂与所述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空间的高度;所述传感主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称重传感器还包括贴附在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的应变组件。本技术的称重传感器,在第一悬臂或/和第二悬臂上受到拉压力时,即可通过设置在传感主体上的应变组件测得传感主体上发生的形变,进而确定与拉压力对应的称重结果,本技术可以在保证称重结果稳定可靠的同时,还保证了称重结果的高精度。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主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右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A

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A

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A

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A

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上与预设基准面平行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8]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9]1、传感主体;11、第一端;12、第二端;13、通孔;131、第一弧形孔;132、连接孔;1321、第一过渡孔;1322、台阶孔;1323、第二过渡孔;133、第二弧形孔;14、第一表面;15、第二表面;16、第三表面;17、第四表面;18、第二限位部;19、第四限位部;2、第一悬臂;21、第一限位部;22、第一限位缝隙;3、第二悬臂;3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主体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以及所述传感主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悬臂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一端并朝向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二悬臂连接在所述传感主体的第二端并朝向第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悬臂与所述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传感主体之间围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空间的高度;所述传感主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称重传感器还包括贴附在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的应变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预设基准面上,所述第一空间的高度大于所述传感主体的主体高度;所述预设基准面是指与第一表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所述第一表面是指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第一悬臂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内侧壁上;所述应变组件包括至少两片第一应变片,至少两片所述第一应变片间隔贴附在第一表面或/和第二表面上与所述通孔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表面是指所述传感主体上与所述第二悬臂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的内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沿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顺次连通的第一弧形孔、连接孔和第二弧形孔;至少两片所述第一应变片分别贴附在所述第一表面或/和所述第二表面上与所述第一弧形孔以及第二弧形孔相对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的截面均呈圆形,至少两片所述第一应变片的中心点分别与圆形的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的圆心对齐。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弧形孔的第一过渡孔、连通所述第二弧形孔的第二过渡孔以及连通在所述第一过渡孔和所述第二过渡孔之间的台阶孔;在与所述预设基准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过渡孔与所述第二过渡孔平行设置,所述台阶孔与所述第一过渡孔垂直设置,所述台阶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缝隙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3或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嘉林邓温平黄民忠郭霄亮商院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赛桥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