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型组件及注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564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3
一种成型组件,包括模腔结构,所述模腔结构具有限定坯体的至少部分侧部成型面的腔体和限定坯体的至少底部成型面的腔底,所述腔体和所述腔底分别设有用以对坯体对应成型面实施冷却的冷却流道和冷却通道;所述腔体和所述腔底之间设有过渡冷却通道和用以使冷却流体环流所述过渡冷却通道的导流结构,所述冷却流道、过渡冷却通道、导流结构和冷却通道依次连通,通过在腔体和腔底之间设置过渡冷却通道和用以阻隔冷却流体使冷却流体充分流经过渡冷却通道的导流结构,通过导流结构对冷却流体的阻隔作用,使冷却流体充分流经过渡冷却通道后,再通过导流结构进入冷却通道,保证过渡冷却通道对应部分成型面的冷却均匀性和冷却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成型组件及注坯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注坯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成型组件及注坯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模腔结构中,由过渡冷却通道间隔,腔体的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流体经过渡冷却通道后进入腔底的进水口。由于腔体的出水口与腔底的进水孔在周向上存在错开角度偏小的情况,从腔体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流体,进入过渡冷却通道后直接进入腔底的进水孔,冷却流体未能从腔体出水口的两侧环流过渡冷却通道后再进入腔底的进水孔。导致背向进水孔的过渡冷却通道有很少冷却流体流过,大部分过渡冷却通道缺乏冷却或冷却效果不佳,使过渡冷却通道对应的坯体存在冷却不均匀和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型组件及注坯模具。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成型组件,包括模腔结构,所述模腔结构具有限定坯体的至少部分侧部成型面的腔体和限定坯体的至少底部成型面的腔底,所述腔体和所述腔底分别设有用以对坯体对应成型面实施冷却的冷却流道和冷却通道;所述腔体和所述腔底之间设有过渡冷却通道和用以使冷却流体环流所述过渡冷却通道的导流结构,所述冷却流道、过渡冷却通道、导流结构和冷却通道依次连通。
[0005]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凹入位、连通孔和间隔部,所述凹入位由所述腔底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凹入位的底部,所述连通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孔靠近所述凹入位的一侧设置,所述间隔部在周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
[0006]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凹入位的周向长度大于轴向长度。
[0007]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间隔部的周向自由端与所述凹入位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所述导槽作为冷却流体从所述过渡冷却通道进入所述凹入位的连通口。
[0008]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腔底,由所述凹入位近所述连通孔的一侧沿周向延伸,所述间隔部与所述腔底的为一体结构。
[000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腔底,所述间隔部为独立构件,所述间隔部的一端由所述凹入位近所述连通孔的一侧沿周向延伸,且所述间隔部另一端沿所述凹入位的侧壁延伸。
[001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间隔部还覆盖所述凹入位的底部。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冷却流道远离所述冷却通道的一端设有流入口,所述冷却流道近所述冷却通道的一端设有流出口。
[001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腔体,所述间隔部由所述腔体的流出口处的加强筋向所述腔底延伸而成,在所述腔底对应所述凹入位的位置设置容纳槽,用以在所述
腔底安装反向时容纳所述间隔部。
[0013]基于上述提供的成型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注坯模具,包括若干模芯结构和上述的模腔结构,所述模芯结构与模腔结构一一对应,所述模芯结构与模腔结构经配置至少限定部分成型腔。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腔体和腔底之间设置过渡冷却通道和用以阻隔冷却流体使冷却流体充分流经过渡冷却通道的导流结构,通过导流结构对冷却流体的阻隔作用,使冷却流体充分流经过渡冷却通道后,再通过导流结构进入冷却通道,保证过渡冷却通道对应部分成型面的冷却均匀性和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注坯模具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腔底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其二实施方式中腔底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截面A

A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截面B

B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其三实施方式中注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截面C

C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7]实施例: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成型组件,包括模腔结构,该模腔结构具有限定坯体的至少部分侧部成型面的腔体1和限定坯体的至少底部成型面的腔底2,所述腔体1和腔底2分别设有用以对坯体对应成型面实施冷却的冷却流道11和冷却通道21,冷却流道11远离冷却通道21的一端设有流入口,冷却流道11近冷却通道21的一端设有流出口12;所述腔体1和腔底2之间设有过渡冷却通道3和用以使冷却流体环流过渡冷却通道3的导流结构4,所述冷却流道11、过渡冷却通道3、导流结构4和冷却通道21依次连通。在实际应用中,冷却流体进入冷却流道11,然后再进入过渡冷却通道3,在导流结构4的阻隔作用下,冷却流体从过渡冷却通道3充分流过,然后再通过导流结构4进入冷却通道21。避免了冷却流体从冷却流道11进入过渡冷却通道3后,冷却流体在没有流经整段过渡冷却通道3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冷却通道21,导致过渡冷却通道3对应部分成型面存在冷却不均匀和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0018]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4包括凹入位41、连通孔42和间隔部43,凹入位41由腔底2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且为了提高凹入位41结构的合理性,使冷却流体在凹入位41内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流动,凹入位41优选为周向长度大于轴向长度,且凹入位41的周向长度是轴向长度的1.5

2.5倍;其中,凹入位41的轴向长度与冷却通道21的位置相关,而冷却通道21的位置与腔底2中模腔底成型面的轴向长度有关,再通过凹入位41的轴向长度
确定出凹入位41的周向长度,此时流经凹入位41的冷却流体能够对腔底2的对应周向环绕部分实施冷却,而通过设计这种关联关系,能够合理配置出适配不同轴向长度的模腔底成型面的冷却需求,对腔底2实现充分的冷却。连通孔42设于凹入位41的底部,连通孔42沿径向延伸并与冷却通道21连通,优选的,连通孔42靠近凹入位41的一侧设置,能够使凹入位41内的冷却流体完全流经凹入位41后再进入连通孔42,避免凹入位41出现冷却盲区。间隔部43在周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42,间隔部43处于腔底2的周向位置,间隔部43的周向自由端与凹入位41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44,使得至少部分冷却流体经导槽44进入凹入位41后,沿周向逆流进入连通孔42,导槽44作为冷却流体从过渡冷却通道3进入凹入位41的连通口。
[001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间隔部43在周向上完全挡住连通孔42,使得所有冷却流体经导槽44进入凹入位41后,均沿周向逆流进入连通孔42,保证腔底2冷却的均匀性和冷却效果。
[002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通孔42靠近凹入位41一侧设置的同时,所述间隔部43靠近凹入位41的一侧壁向另一侧壁延伸,从而使导槽44形成于远离连通孔42的一侧。冷却流通从导槽44进入凹入位41后,能够完整地流经凹入位41后再进入连通孔42。
[002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间隔部43的具体实施方式具有多种:1、间隔部43设置于腔底2,由凹入位41近连通孔42的一侧沿周向延伸,间隔部43与腔底2的为一体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模腔结构,所述模腔结构具有限定坯体的至少部分侧部成型面的腔体和限定坯体的至少底部成型面的腔底,所述腔体和所述腔底分别设有用以对坯体对应成型面实施冷却的冷却流道和冷却通道;所述腔体和所述腔底之间设有过渡冷却通道和用以使冷却流体环流所述过渡冷却通道的导流结构,所述冷却流道、过渡冷却通道、导流结构和冷却通道依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成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凹入位、连通孔和间隔部,所述凹入位由所述腔底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凹入位的底部,所述连通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孔靠近所述凹入位的一侧设置,所述间隔部在周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成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位的周向长度大于轴向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成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的周向自由端与所述凹入位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所述导槽作为冷却流体从所述过渡冷却通道进入所述凹入位的连通口。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成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国基姜晓平林昌武赵宇阳卢佳杨建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