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与具有该结构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438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与具有该结构的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与前机舱连接的机舱纵梁前段,以及与机舱纵梁前段连接的防撞梁安装座;防撞梁安装座上设有插装槽,机舱纵梁前段采用挤压铝型材,且机舱纵梁前段的横截面具有上下叠置的至少两个内腔;机舱纵梁前段的前端插入插装槽内,各所述内腔中均设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抵置在所述内腔相对布置的两个内壁之间,且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前端和所述防撞梁安装座通过穿经所述螺纹管的第一螺栓固连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实现机舱纵梁和防撞梁安装座的可靠连接,并具有防返松效果,而可提升机舱纵梁和防撞梁安装座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间连接的可靠性。间连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与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本技术也涉及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前防撞梁是汽车前部重要的安全部件,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一般通过吸能盒连接在机舱纵梁的前端,并且为安装前端模块,在机舱纵梁和吸能盒之间往往也会设置有防撞梁安装座。
[0003]此时,机舱纵梁的前端和防撞梁安装座相连,吸能盒则连接在防撞梁安装座上,并且机舱纵梁与防撞梁安装座之间一般采用螺栓连接。上述连接形式可实现前防撞梁和机舱纵梁之间的连接,不过在汽车使用中,随着时间增长螺栓容易发生返松,从而容易造成前防撞梁发生松脱,甚至掉落的问题。
[0004]另外,目前采用的防撞梁安装座多为简单的钣金支架,或者是简单的铸造结构,其也存在自身结构强度较弱,对汽车碰撞安全贡献较低等不足。同时,现有的机舱纵梁也多为采用焊接的钣金梁体,其亦存在重量大,以及溃缩吸能效果较低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能够提升机舱纵梁和防撞梁安装座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与所述前机舱连接的机舱纵梁前段,以及与所述机舱纵梁前段连接的防撞梁安装座;
[0008]所述防撞梁安装座上设有插装槽,所述机舱纵梁前段采用挤压铝型材,且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横截面具有上下叠置的至少两个内腔;
[0009]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前端插入所述插装槽内,各所述内腔中均设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抵置在所述内腔相对布置的两个内壁之间,且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前端和所述防撞梁安装座通过穿经所述螺纹管的第一螺栓固连在一起。
[0010]进一步的,各所述内腔中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螺纹管,各所述螺纹管中均穿设有所述第一螺栓,且各所述第一螺栓的轴线沿整车宽度方向布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安装座的底部设有副车架连接座,所述副车架连接座中的部分位于所述插装槽内,所述机舱纵梁前段上设有避让所述副车架连接座的避让槽。
[0012]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安装座包括下座体,以及连接在所述下座体前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下部沿车身宽度方向向外凸出;所述插装槽位于所述下座体上,且至少在所述下座体和所述连接板向外凸出的部分之间设有加强筋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安装座还包括与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相连的侧板,以及连接在所述侧板一侧的后板,且所述后板与所述连接板平行布置;
[0014]所述侧板的底部连接在所述下座体上,所述后板的底部连接在最上层的所述外加强筋板上,且所述连接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围构形成有槽体。
[0015]进一步的,所述槽体内设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为沿整车Z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各所述加强筋均包括连接在所述侧板上的中部筋体,以及呈分叉状的连接筋体;
[0016]所述中部筋体沿整车Z向布置,且所述中部筋体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所述连接筋体,各所述连接筋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前机舱中成型有机舱纵梁后段,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的前端设有插接槽,所述机舱纵梁前段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相连;
[0018]所述连接组件具有连接件和第二螺栓,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机舱纵梁前段内,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后端一起插入所述插接槽内,所述第二螺栓将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的前端、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后端,以及所述连接件固连在一起。
[0019]进一步的,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左右两侧端面上均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插接槽的内壁上设有嵌设在各侧所述限位槽中的限位凸起;
[0020]和/或,所述插接槽的底部沿整车X向由前至后内倾设置,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伸出所述前机舱纵梁前段,且所述连接件伸出部分的端部为与所述插接槽底部平行的斜面。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栓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螺栓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二螺栓的安装方向与所述第一螺栓相反。
[00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3]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使得机舱纵梁前段的横截面具有上下叠置的两个内腔,且使得机舱纵梁前段插入插装槽内,并在个内腔中设有抵置在两内壁之间的螺纹管。由此,通过螺纹管可提高机舱纵梁前段的强度,并且能够利用机舱纵梁前段的截面结构,以及螺纹管的支撑限位作用,也能够防止第一螺栓发生返松,从而可提升机舱纵梁和防撞梁安装座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0024]与此同时,本技术中机舱纵梁前段采用挤压铝型材,也能够利用挤压铝型材良好的溃缩吸能性能,增加前机舱纵梁整体的吸能溃缩空间,而可提高整车正碰时的安全性。
[0025]此外,本技术中,防撞梁安装座的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增加防撞梁安装座的结构强度,以及碰撞吸能效果。而使得插接槽底部倾斜,以及在连接件伸出部分的端部设置斜面,也可在发生正碰时控制前机舱纵梁正碰受力先接触点,控制前机舱纵梁的倾斜角度,进而也能够达到控制前机舱纵梁碰撞变形翻转的作用。
[002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0027]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提升机舱纵梁和防撞梁安装座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保证前防撞梁安装的稳定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
附图中: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梁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梁安装座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梁安装座中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机舱纵梁前段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机舱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机舱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机舱纵梁前段后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前机舱;2、机舱纵梁前段;3、防撞梁安装座;4、机舱上横梁;
[0041]10、侧部部分;20、连接部分;
[0042]101、机舱纵梁后段;102、前减震塔;103、轮罩边梁;1011、插接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1),与所述前机舱(1)连接的机舱纵梁前段(2),以及与所述机舱纵梁前段(2)连接的防撞梁安装座(3);所述防撞梁安装座(3)上设有插装槽(301),所述机舱纵梁前段(2)采用挤压铝型材,且所述机舱纵梁前段(2)的横截面具有上下叠置的至少两个内腔(201);所述机舱纵梁前段(2)的前端插入所述插装槽(301)内,各所述内腔(201)中均设有螺纹管(202),所述螺纹管(202)抵置在所述内腔(201)相对布置的两个内壁之间,且所述机舱纵梁前段(2)的前端和所述防撞梁安装座(3)通过穿经所述螺纹管(202)的第一螺栓(203)固连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内腔(201)中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螺纹管(202),各所述螺纹管(202)中均穿设有所述第一螺栓(203),且各所述第一螺栓(203)的轴线沿整车宽度方向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安装座(3)的底部设有副车架连接座(302),所述副车架连接座(302)中的部分位于所述插装槽(301)内,所述机舱纵梁前段(2)上设有避让所述副车架连接座(302)的避让槽(2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安装座(3)包括下座体(300),以及连接在所述下座体(300)前端的连接板(303),所述连接板(303)的下部沿车身宽度方向向外凸出;所述插装槽(301)位于所述下座体(300)上,且至少在所述下座体(300)和所述连接板(303)向外凸出的部分之间设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包括位于下座体(300)靠近车外一侧的外加强筋板(305),以及下座体(300)靠近发动机舱内一侧的内加强筋板(306),外加强筋板(305)连接在下座体(300)和连接板(303)向外凸出的部分之间,且外加强筋板(305)和内加强筋板(306)均设置为沿整车Z向间隔布置的多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安装座(3)还包括与所述连接板(303)的上部相连的侧板(307),以及连接在所述侧板(307)一侧的后板(308),且所述后板(308)与所述连接板(303)平行布置;所述侧板(307)的底部连接在所述下座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张涛贺志杰赵伟奇张书任武文波张庚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