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纺纱绕线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右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主传动轮和第二主传动轮,所述底座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防缠绕装置,所述限位轴外表面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第三副传动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机、第一主传动轮、第二主传动轮、防缠绕装置、第三副传动轮和绕线筒之间的配合,使得装置具有防止纱线缠绕的效果,通过运行电机,将会使得第一主传动轮和第二主传动轮发生旋转,进而使得装置具有将纱线均匀缠绕在绕线筒外表面上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绕线的效率,方便了操作人员的使用。方便了操作人员的使用。方便了操作人员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纱绕线设备
,具体是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
技术介绍
[0002]纺纱机械作为纺织行业的上游产业,其走势完全取决于纺织行业的景气程度,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行业,纺织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外贸产品,作为服装等日用产品的主要原料,纺纱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决定着服装、纺机等产业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纺纱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保持物价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0003]目前操作人员在纺纱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到绕线器,现有的绕线器常常是通过将纱线一端缠绕到绕线筒上,通过旋转绕线筒的旋转来实现对纱线的旋转缠绕,但由于现有绕线器上的导线块位置是固定的,从而使得纱线集中的缠绕在绕线筒上的一处,从而使得纱线缠绕的不够紧实,从而导致纱线的松垮坍塌,进而使得纱线缠绕在一起,进而使得装置绕线效率降低,因此提出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具有防止纱线缠绕和便于取出绕线筒的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右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主传动轮和第二主传动轮,所述底座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防缠绕装置,所述第一主传动轮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带,所述底座右侧顶部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外表面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第三副传动轮,所述第三副传动轮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带,所述底座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支架,所述移动支架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绕线筒;
[0006]所述防缠绕装置包括第一副传动轮,所述第一副传动轮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涡杆,所述底座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涡轮,所述涡轮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副传动轮,所述第二副传动轮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传动条,所述传动条上表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圆轴,所述圆轴外表面的右端活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力弹簧,所述底座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往复块,所述往复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线块。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底座内腔的左侧活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底座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所述移动支架顶部的左侧铰接有弧块,所述弧块外表面的顶部螺纹连接有螺栓。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主传动轮和第一副传动轮的外表面通过第一
传动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主传动轮和第三副传动轮的外表面通过第二传动带传动连接。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涡轮外表面的底部与涡杆外表面的顶部相啮合,所述涡轮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右端的外表面与前端第二副传动轮的内腔固定连接。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副传动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副传动轮的外表面分别位于底座内腔右侧顶部的前后端,两个所述第二副传动轮的外表面通过传动条传动连接。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滑动块的外表面与往复块的内腔活动连接,所述弹力弹簧的底部与往复块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支架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滚轴,所述滚轴的数量为两个。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限位轴的外表面左侧的上下端固定连接有凸起块,所述绕线筒内腔的右侧开设有适配孔,所述适配孔的内腔与凸起块的外表面卡接。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螺纹杆外表面的右侧与移动支架内腔的底部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外表面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限位杆位于螺纹杆的正下方,所述螺纹杆外表面的右端与移动支架的内腔活动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第一主传动轮、第二主传动轮、防缠绕装置、第三副传动轮和绕线筒之间的配合,使得装置具有防止纱线缠绕的效果,通过运行电机,将会使得第一主传动轮和第二主传动轮发生旋转,进而带动第二传动带和第三副传动轮发生旋转,从而使得绕线筒发生旋转将纱线缠绕,同时使得第一传动带和第一副传动轮发生旋转,由于涡轮和涡杆的外表面啮合,从而使得涡轮发生旋转,进而带动传动条和两个第二副传动轮发生旋转,最终带动凸块随着传动条发生旋转移动,通过圆轴的作用,进而带动滑动块和左右移动,最终使得往复块和导线块带动纱线左右移动,进而使得装置具有将纱线均匀缠绕在绕线筒外表面上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绕线的效率,方便了操作人员的使用。
[0016]2、本专利技术通过移动支架、螺纹杆、限位杆、弧块和螺栓之间的配合,使得装置具有便于取出绕线筒的效果,通过旋转把手,进而使得螺纹杆发生旋转,通过的外表面与移动支架内的之间的配合,同时由于限位杆对移动支架的限位效果,从而使得移动支架带动绕线筒向左移动,此时图凸起块将会脱离出适配孔,随后操作人员旋转螺栓使得螺栓脱离出移动支架和弧块的内腔,从而使得弧块解除对绕线筒外表面左侧的限位,从而将缠绕完成纱线后的绕线筒顺利的取出,方便了操作人员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底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缠绕装置的爆炸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机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副传动轮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螺纹杆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底座;2、电机;3、第一主传动轮;4、第二主传动轮;5、防缠绕装置;501、第一副传动轮;502、涡杆;503、涡轮;504、第二副传动轮;505、传动条;506、圆轴;507、往复块;508、凸块;509、导线块;510、弹力弹簧;511、滑动块;6、第一传动带;7、第三副传动轮;8、第二传动带;9、移动支架;10、绕线筒;11、限位轴;12、螺纹杆;13、限位杆;14、弧块;1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包括底座1,底座1的内腔右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电机2,电机2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主传动轮3和第二主传动轮4,底座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防缠绕装置5,第一主传动轮3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带6,底座1右侧顶部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轴11,限位轴11外表面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第三副传动轮7,第三副传动轮7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带8,底座1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腔右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电机(2),所述电机(2)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主传动轮(3)和第二主传动轮(4),所述底座(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防缠绕装置(5),所述第一主传动轮(3)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带(6),所述底座(1)右侧顶部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轴(11),所述限位轴(11)外表面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第三副传动轮(7),所述第三副传动轮(7)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带(8),所述底座(1)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支架(9),所述移动支架(9)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绕线筒(10);所述防缠绕装置(5)包括第一副传动轮(501),所述第一副传动轮(50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涡杆(502),所述底座(1)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涡轮(503),所述涡轮(503)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副传动轮(504),所述第二副传动轮(504)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有传动条(505),所述传动条(505)上表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凸块(508),所述凸块(508)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圆轴(506),所述圆轴(506)外表面的右端活动连接有滑动块(511),所述滑动块(5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力弹簧(510),所述底座(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往复块(507),所述往复块(5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线块(5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的纺纱用高效绕线器,其特征在于:底座(1)内腔的左侧活动连接有螺纹杆(12),所述底座(1)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3),所述移动支架(9)顶部的左侧铰接有弧块(14),所述弧块(14)外表面的顶部螺纹连接有螺栓(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张小平,刘福运,刘碧甫,李盛贤,
申请(专利权)人:枣阳丝源纺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