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该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包括发泡聚碳酸酯层和在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上的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具有减轻的重量和改善的信号穿透性能,并可用作天线外壳。线外壳。线外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碳酸酯复合制品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特别适用于天线外壳)、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技术介绍
[0002]5G技术是即将到来的第五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5G无线网络将支持1000倍的容量增长、至少1000亿台设备的连接以及10 Gb/s的个人用户体验,能够实现极低的延迟和响应时间。5G是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自动化、联网汽车、远程医疗、智能城市等的支柱。这些网络的部署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
[0003]与4G技术不同,5G技术将采用有源天线单元[AAU]而不是无源天线单元。有源天线的设计大大增加了最终天线部件的重量。考虑到杆的负载重量、天线在强风下的稳定性以及高的安装和维护成本,降低有源天线的重量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部件尺寸相当大的宏基站天线。此外,归因于天线外壳的大尺寸,尺寸稳定性也是关键的。
[0004]5G可以覆盖宽范围的波,包括低于6GHz的中间频段和高于24GHz的毫米波。由于较高频电磁波在其传输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的高衰减,因此高信号传输将是5G技术所用的天线保护材料的关键要求之一。
[0005]更好的信号传输性能意味着材料的介电常数Dk和损耗因子Df低,并且在宽范围的频率和环境条件下稳定。若天线外壳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则S11(回波损耗)和S21(增益)是表征天线传输性能的常用指标,其单位为dB。
[0006]存在一些与天线外壳相关的专利文件。例如,US4896164描述了一种传统的调谐分层天线外壳结构(图2),其中聚酯树脂/E级玻璃(玻璃纤维)层压件的内层和外层分别放置在刚性聚酰亚胺泡沫的前侧和后侧,并且有相对于传统的反射消除所选择的特定厚度。尽管调谐分层天线外壳结构在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方面已经显著改善了宽带特性,但在6
‑
42 GHz范围内,36 GHz处的插入损耗最小,但在两个窄带宽(8
‑
12GHz)和(27
‑
31GHz)之外,调谐结构不能有效使用。
[0007]US2018/0241119描述了一种多壁雷达天线罩,其不仅提供微波信号的高穿透率,而且保护天线罩免受飞行物体的威胁。但是,由于复合体系和多层/多壁的复杂性,整个天线外壳的复合体系更加复杂。类似地,在两个4 kHz窄带宽(8
‑
12 kHz和26
‑
30 kHz)之外,调谐结构不能有效使用。
[0008]因此,在5G相关应用中,仍需要具有改善的信号穿透性能、尺寸稳定性和轻质的天线外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天线外壳,其具有改善的信号穿透性能、尺寸稳定性和轻质。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天线外壳的方法。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包含:不透明发泡聚碳酸酯层;和在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上的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其中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包含聚碳酸酯树脂、抗冲改性剂和任选的阻燃剂,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包含聚碳酸酯树脂和任选的UV稳定剂,并具有0.2
‑
1.00 mm的厚度;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与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之比在1: 3
‑
1: 20范围内;所述聚碳酸酯复合制品不包含无机增强材料。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置于注塑模具的内表面上并封闭模具以形成腔室;且通过在所述腔室中注射包含聚碳酸酯树脂、抗冲改性剂和任选的阻燃剂的熔融聚碳酸酯组合物并使之发泡来形成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作为天线外壳的用途。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通过组合发泡聚碳酸酯层和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可以实现改善的信号穿透性能、尺寸稳定性,并可以实现重量减轻。
[0015]附图简述下面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案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的示意图,其中10表示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且20表示发泡聚碳酸酯层。
[0016]专利技术详述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以用于例示而非限制的目的。
[0017]本申请中各种特征的描述可以在不存在矛盾时相互结合,并且全部落入本申请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0018]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当本说明书中术语的定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冲突时,应以本文描述的定义为准。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包含:不透明发泡聚碳酸酯层;和在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上的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其中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包含聚碳酸酯树脂、抗冲改性剂和任选的阻燃剂,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包含聚碳酸酯树脂和任选的UV稳定剂,并具有0.2
‑
1.0 mm的厚度;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与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之比在1: 3
‑
1: 20范围内;所述聚碳酸酯复合制品不包含无机增强材料。
[0020]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案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的示意图,其中10表示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且20表示发泡聚碳酸酯层。应理解,图1用于例示,而非限制。
[0021]所述发泡聚碳酸酯是不透明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不透明特征定义为,根据EN ISO 13468
‑
2:2006,相应材料具有小于5%、优选小于1%、最优选小于0.1%的透光率,分别在10 mm的层厚处测量。
[0022]优选地,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在1.5
‑
10.0 mm、优选2.0
‑
6.0 mm、且更优选2.0
‑
4.0 mm范围内。
[0023]优选地,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在0.2
‑
0.6 mm(例如0.2
‑
0.5 mm)范围内。
[0024]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与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之比是重要的,以便于实现良好的信号穿透性能。
[0025]优选地,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与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之比在1: 3
‑
1: 15范围内。
[002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抗冲改性剂、阻燃剂和UV稳定剂的类型和量。
[0027]例如,抗冲改性剂可以是选自以下的一种或更多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基于丁二烯或苯乙烯
‑
丁二烯橡胶并且甲基丙烯酸甲酯
‑
苯乙烯接枝(MBS)的抗冲改性剂、具有核壳结构的硅酮
‑
丙烯酸酯橡胶、基于丙烯酸酯橡胶的核壳抗冲改性剂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天线外壳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包含:不透明发泡聚碳酸酯层;和在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上的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其中,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包含聚碳酸酯树脂、抗冲改性剂和任选的阻燃剂;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包含聚碳酸酯树脂和任选的UV稳定剂,并具有0.2
‑
1.0 mm范围内的厚度,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与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之比在1: 3
‑
1: 20范围内,所述聚碳酸酯复合制品不包含无机增强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中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厚度在1.5
‑
10 mm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中所述不发泡聚碳酸酯膜层的厚度为0.2
‑
0.6 mm。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中基于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的重量计,所述发泡聚碳酸酯层中的所述抗冲改性剂的含量为1 wt%至8 wt%,优选地,所述抗冲改性剂是含有硅酮的抗冲改性剂。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复合制品,其中用于所述发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季茹,韩华,洪珂,熊姈姈,
申请(专利权)人: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