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部安全气囊和侧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317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32
一种机动车中用于车辆乘员(26)的约束系统包括前部安全气囊(28)、特别是驾驶员安全气囊和侧气囊(14)、特别是帘式气囊。所述侧气囊(14)在充气状态中设置和成形为,在车辆乘员(26)斜向撞击到前部安全气囊(28)上时侧气囊(14)在A柱(12)下部在车辆侧面的关于车辆行驶方向(x)的前部自由区域(20)中不为前部安全气囊(28)提供沿车辆横向(y)的有效支撑。囊(28)提供沿车辆横向(y)的有效支撑。囊(28)提供沿车辆横向(y)的有效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前部安全气囊和侧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其具有前部安全气囊、特别是驾驶员安全气囊和侧气囊、特别是帘式气囊。

技术介绍

[0002]具有从车辆护板中或从方向盘中展开的、可充气的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是已知的,其用于在约束情况中、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时约束车辆乘员,使得其身体部分不碰撞在车辆的坚硬构件上,诸如侧部结构、侧窗、方向盘或挡风玻璃。
[0003]通常在机动车中为前排的车辆乘员、即驾驶员和/或副驾驶员设有前部安全气囊和侧气囊,它们在正面撞击或者侧面撞击的情况中提供保护。然而在斜向撞击的情况中(该斜向撞击包括侧偏的正面碰撞或者向车辆纵向偏移的侧面撞击),也应该为车辆乘员提供充分的保护作用、特别是鉴于车辆乘员头部的可能的角加速度和角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乘员约束系统,该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特别是在斜向撞击的情况中确保对车辆乘员的良好的约束保护,而不使车辆乘员头部承受过大的负荷。
[0005]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约束系统得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约束系统的有利和适宜的构造设计。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中用于车辆乘员的约束系统包括前部安全气囊、特别是驾驶员安全气囊和侧气囊、特别是帘式气囊。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侧气囊在充气状态中设置和成形为,在车辆乘员斜向撞击到所述前部安全气囊上时所述侧气囊在A柱下部在车辆侧面的相对车辆行驶方向的前部自由区域中不为所述前部安全气囊提供沿车辆横向的有效支撑。
[0007]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认识:在发生斜向撞击时有意识地放弃通过侧气囊对前部安全气囊的支撑可以造成对车辆乘员更好的保护作用。这个认识是令人惊喜的,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在具有相互协调的前部安全气囊和侧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开发中力求通过侧气囊尽可能可靠地支撑前部安全气囊,以便在发生斜向撞击时将所述前部安全气囊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中。
[0008]然而与这个趋势相反,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中,气囊如下地相互协调,即,在发生斜向撞击时侧气囊恰恰不对所述前部安全气囊进行鲜明的侧面支撑。即,已经证实为有益的是: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倾斜碰撞到前部安全气囊上时,该前部安全气囊跟随头部在限定范围内的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前部安全气囊的这个有益允许的倾斜运动通过在轿厢前部区域中设置在A柱下部的自由区域得以实现,所述前部安全气囊可以进入该自由区域中,而不受所述侧气囊的明显阻碍。
[0009]所述两个气囊的这种相互协调导致:车辆乘员的头部只在前部安全气囊移入自由区域中的程度内转动。相比之下,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倾斜碰撞到坚硬的、固定在其展开位置
中的前部安全气囊上时存在如下的危险,头部在所述前部安全气囊的接触壁上弹回、沿该接触壁滑动或者被固定并且由此决定地遭受大的角加速度和/或角速度,在降低头部、脑部和颈部受伤风险方面需要避免这个角加速度和角速度。
[0010]前部安全气囊应该不受侧气囊的“阻碍”地沉入的所述自由区域、车辆侧面区域在轿厢中的位置必须与所述前部安全气囊的运动方向协调。因此在发生斜向撞击的情况中适宜的是:所述自由区域相对行驶方向在车辆侧面至少大部分位于已充气的前部安全气囊的高度上和/或其前面。自由区域的这个位置数据是指完全展开的前部安全气囊在车辆乘员碰撞之前的初始位置。这意味着,倾斜地碰撞在前部安全气囊上的车辆乘员可以将该前部安全气囊倾斜向前推入设置在那里的自由区域中。此外,如果车辆具有吸能转向柱,那么在设计和规定所述自由区域的位置时,还可以对所述前部安全气囊沿车辆纵向的、由所述吸能转向柱引起的可能移位加以考虑。
[0011]所述自由区域本身原则上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得以实现。最简单的可能性在于,侧气囊的前端部根本不伸入所述自由区域中,因而该自由区域根本就没有被所述侧气囊覆盖。然而侧气囊特别是也可以成形为,它仅仅空出自由区域的一部分。
[0012]若侧气囊具有展开伸入自由区域中的区段、即在充气状态中定位在所述自由区域内的区段,那么该区段应沿着车辆横向变细,由此为所述前部安全气囊保留用于沉入的足够的自由空间。在此,所述侧气囊的变细区段在其构造设计方面与前部安全气囊如下地协调,即,在完全展开的侧气囊和完全展开的前部安全气囊触碰车辆乘员之前的初始位置中在所述侧气囊与所述前部安全气囊之间实际上不产生接触。
[0013]所述侧气囊的这种变细区段在最简单的情况中可以具有仅仅一个或多个织物料层,在这些织物料层之间没有形成填充气体的腔室。
[0014]然而,所述侧气囊的变细区段也完全可以具有填充气体的腔室,只要这些腔室沿车辆横向比所述侧气囊的相邻区段的腔室薄得多。
[0015]一般来说,所述侧气囊的变细区段沿车辆横向具有的厚度应该小于该侧气囊的反向于行驶方向的邻接区段的厚度的一半、优选小于其三分之一。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应用,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前部安全气囊是从车辆的方向盘中展开的驾驶员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方向盘在发生斜向撞击时构成用于前部安全气囊的倾翻装置。已经证实,在发生斜向撞击时,前部安全气囊进入自由区域的倾翻运动特别有利于避免车辆乘员的头部的角加速度。方向盘的前部安全气囊从其中展开的轮圈简单地用作边棱,部安全气囊经由该边棱倾翻。因此不必为实现所述前部安全气囊的期望运动设置额外装置。
[0017]三维的前部安全气囊最适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该前部安全气囊优选具有面朝车辆乘员的接触壁、对置的后壁以及设置在两个壁之间的周面段。这样构成的前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中具有足够的厚度,该厚度与二维气囊相比允许用更低的压力进行填充。较软的三维气囊有利于头部沉入气囊中,而不会由于与所述接触壁的接触强制该头部转动。
[0018]在替代实施方式中,所述前部安全气囊可以具有面朝车辆乘员的接触壁以及后壁。优选,该后壁在此构造为,该后壁在前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和填充状态中具有截锥的形状,从而在发生斜向撞击时能够实现所述前部安全气囊经由方向盘轮圈的倾翻或者侧移。
所述接触壁既可以构造为平坦的,也可以构造为拱曲的。
[0019]在另一替代实施方式中,所述前部安全气囊可以构造为二维气囊,其具有面朝车辆乘员的接触壁以及对置的后壁,其中,在所述后壁的区域内和/或在所述后壁上添加和/或安装有褶裥、切口和/或限制带,从而在所述前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和填充状态中能够实现该前部安全气囊经由方向盘轮圈的侧移或者倾翻。
[0020]作为替代方案或者与前部安全气囊的上述实施方式组合,前部安全气囊护罩或者前部安全气囊壳体可以构成为,前部安全气囊的出口向着方向盘轮圈的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实现减弱在方向盘轮圈上对后壁的支撑,从而能够实现所述前部安全气囊经由方向盘轮圈的倾翻或者改善关于此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21]从以下的说明和所参照的附图中获得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0022]图1是车辆内部区域的侧视图,其中示出根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机动车中用于车辆乘员(26)的约束系统,该约束系统包括:前部安全气囊(28)、特别是驾驶员安全气囊,和侧气囊(14)、特别是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14)在充气状态中设置和成形为,在车辆乘员(26)斜向撞击到所述前部安全气囊(28)上时所述侧气囊(14)在A柱(12)下部在车辆侧面的关于车辆行驶方向(x)的前部自由区域(20)中不为所述前部安全气囊(28)提供沿车辆横向(y)的有效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区域(20)在车辆侧面处关于行驶方向(x)至少大部分位于已充气的前部安全气囊(28)前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14)使所述自由区域(20)的至少一部分空出。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所述的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14)具有沿车辆横向(y)的变细区段(22),该变细区段在所述侧气囊(14)的充气状态中定位在所述自由区域(20)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14)的变细区段(22)不具有填充气体的腔室。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14)的变细区段(22)具有填充气体的腔室,这些腔室沿车辆横向(y)比所述侧气囊(14)的相邻区段的腔室更细。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任一项所述的约束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迈克尔
申请(专利权)人:ZF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