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中间位置通过T型连接件连接有多个墙板,相邻所述墙板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墙板连接处设置有减震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拆装方便,提高装配效率,墙板单元均采用预制成型而免于现场制作,地震时墙板之间的减震层发挥剪切滞回耗能作用,从而无需增加其他减震材料即可为结构提供稳定的耗能能力,同时也降低墙体对框架结构的附加刚度。同时也降低墙体对框架结构的附加刚度。同时也降低墙体对框架结构的附加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填充墙与装配式钢框架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在遭受地震破坏情况下仍然存在不利影响,特别较之混凝土框架有更大的水平容许变形而导致填充墙易发生剪切破坏,因此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对此,学界提出了在框架结构中采用减震墙板替代传统填充墙。
[0003]但是减震墙板在保证结构发挥减震机理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装配式墙板的减震层构造复杂,施工工作量大,当墙板在地震损坏后,由于传统连接构造复杂,墙板难以及时更换,导致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难以快速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拆卸方便,制作简单,合理布置墙板与减震结构的位置,降低墙板对框架结构的附加刚度,并可提供一定的附加阻尼耗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动响应。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中间位置通过T型连接件连接有多个墙板,相邻所述墙板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墙板连接处设置有减震层,所述墙板与所述框架之间的缝隙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
[0006]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框架柱,所述框架柱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顶梁和底梁可拆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中间位置有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布置的顶部墙板、中部墙板和底部墙板,所述顶部墙板与所述中部墙板通过第一减震层连接,所述中部墙板与所述底部墙板通过第二减震层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层包括固定在所述顶部墙板底面上的第一上减震体和固定在所述中部墙板顶面上的第一下减震体,所述第一上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一下减震体的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下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一上减震体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块。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震层包括固定在所述中部墙板底面上的第二上减震体和固定在所述底部墙板顶面上的第二下减震体,所述第二上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二下减震体的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下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二上减震体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块。
[0010]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墙板靠近所述顶梁的表面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与所述顶梁连接,所述中部墙板靠近所述框架柱的表面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与所述框架柱连接,所述底部墙板靠近所述底梁的表面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与所述底梁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T型连接件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水平板上设有螺栓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柱、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均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框架柱、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的截面均为工字型截面。
[0013]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柱、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框架柱、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靠近所述墙板的位置预埋有固定钢板。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一,框架制作:将顶梁、底梁与框架柱想靠近的表面连接;或将固定板安装在顶梁、底梁和框架柱靠近墙板的位置,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等混凝土凝固成型;
[0016]步骤二,底部墙板的安装:将底梁表面清理干净,将T型连接件插入底部墙板底面上,再将底部墙板对准位置吊装在底梁上,将T型连接件固定在底梁上;
[0017]步骤三,中部墙板的安装:将T型连接件插入中部墙板左右两侧端面,将中部墙板的第二上减震体与底部墙板的第二下减震体插接,然后两端的T型连接件对准框架柱,将T型连接件固定在框架柱上;
[0018]步骤四,顶部墙板的安装:将T型连接件插入顶部墙板上表面,顶部墙板的第一上减震体与中部墙板的第一下减震体插接,将T型连接件对准框架顶梁,将T型连接件固定在顶梁上;
[0019]步骤五,间隙的填充:墙板与框架之间的间隙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
[0020]本专利技术拆装方便,提高装配效率,有效避免地震时墙板之间相互挤压错位而导致墙板损坏问题,大大提高墙板更换便利,柔性填充材料进一步保护墙板,防止墙板与框架触碰导致磨损甚至损坏的问题,提高使用寿命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主视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未填充发泡剂主视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墙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墙板组件主视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图中:1
‑
顶梁、2
‑
底梁、3
‑
框架柱、4
‑
顶部墙板、5
‑
中部墙板、6
‑
底部墙板、7
‑
第一减震层、71-第一上减震体、72-第一下减震体、8-第二减震层、81-第二上减震体、82-第二下减震体、9-T型连接件、10-发泡剂、11-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
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中间位置通过T型连接件连接有多个墙板,相邻所述墙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墙板连接处设置有减震层,所述墙板与所述框架之间的缝隙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框架柱,所述框架柱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顶梁和底梁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中间位置有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布置的顶部墙板、中部墙板和底部墙板,所述顶部墙板与所述中部墙板通过第一减震层连接,所述中部墙板与所述底部墙板通过第二减震层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层包括固定在所述顶部墙板底面上的第一上减震体和固定在所述中部墙板顶面上的第一下减震体,所述第一上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一下减震体的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下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一上减震体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块。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层包括固定在所述中部墙板底面上的第二上减震体和固定在所述底部墙板顶面上的第二下减震体,所述第二上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二下减震体的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下减震体靠近所述第二上减震体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块。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自减震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墙板靠近所述顶梁的表面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与所述顶梁连接,所述中部墙板靠近所述框架柱的表面通过所述T型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黄炜元,周云,凌彬,李家乐,石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