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46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2
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浮板基础结构包括设备框架层、浮板支撑框架、储电箱、涡轮、方形浮板和浮板发电装置;设备框架层和浮板支撑框架均呈矩形的结构;浮板支撑框架中间设有浮力舱,其浮力舱内预留涡轮的位置,其余空间将方形浮板布满;浮板发电装置放置在下支撑框架两端的腔体内;设备框架层叠放在浮板支撑框架上,其设备框架层四周及底面均安装围板和底板;放有储电装置的储电箱平行且对称设置在设备框架层两端的腔体内,设备框架层中间的凹槽一侧平行设置三个储电装置;本实用习性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利用谁能发电提供能源,收集雨水净化储存,形成了具有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新型水上浮动房屋。浮动房屋。浮动房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


[0001]本技术属于水上房屋
,具体涉及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当代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在疫情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不断被冲击。高密度滨水城市中心区中,平时水面空间利用率低,生态共享场地缺失,缺少一种趋向自然的即时居憩水上浮动房屋。疫情时,医疗空间不足,隔离空间紧缺,缺少平疫结合的有机疏散的隔离安全屋。人们需求一种具有共享居住、弹性空间、生态补偿等属性的模块化、动态化、可持续的建筑空间。现有的水上浮动房屋功能单一、不具有适应性、可转化性,因此不能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包括可折展屋顶、房屋主体骨架、门窗围护框架、玻璃、屋顶围护结构、墙体围护结构、可折叠底板、底板支撑框架和浮板基础结构;
[0005]所述浮板基础结构包括设备框架层、浮板支撑框架、储电箱、涡轮、方形浮板和浮板发电装置;
[0006]所述设备框架层和浮板支撑框架均呈矩形的结构;
[0007]所述浮板支撑框架中间设有浮力舱,其浮力舱内预留涡轮的位置,其余空间将方形浮板布满;
[0008]所述浮板发电装置放置在下支撑框架两端的腔体内;
[0009]所述设备框架层叠放在浮板支撑框架上,其设备框架层四周及底面均安装围板和底板;放有储电装置的储电箱平行且对称设置在设备框架层两端的腔体内,设备框架层中间的凹槽一侧平行设置三个储电装置;
[0010]所述底板支撑框架整体为中空的菱形,内部由多根长短不一的木条,以三角形分形的方式进行分割;左右两侧为钝角框架,前后为等边三角形框架,其中空部分套接在设备框架层外端,其钝角框架和三角框架上设有多个支撑柱;
[0011]所述可折叠底板整体为菱形,由中心区域板、左右两侧钝角折叠板和前后等边三角形折叠板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由木条与周围固定木条组成;与底板支撑框架尺寸形状一致,其支撑柱用于支撑可折叠底板的折叠部分;
[0012]所述中心区域板左右向内收200cm板后,中间板下沉至设备框架层的中心凹槽内,形成一层的生活区;
[0013]所述可折展屋顶由一根主木条作为屋顶的主脊,其两端连接两根短的副脊,通过
连接件将副脊连接在主脊两端,且副脊可向下折叠;以主脊和副脊为主体,通过连接件将多根长短不一的木条依次连接在主体两端,形成两片三角形面的可折叠三角形屋顶;
[0014]多个横纵木条进行拼接组成两片长方形框架,将两片长方形框架一端相对进行拼接形成三角双坡的房屋主体骨架,通过横纵木条对框架内划分形成门和窗;
[0015]所述门窗围护框架呈三角形,其形状和尺寸是通过房屋主体骨架侧面形成的,安装在房屋主体骨架两侧,门窗围护框架的框架内由竖向木条进行支撑,再由横向木条进行划分加固;
[0016]多根横向木条拼接成面形成屋顶围护结构,与房屋主体骨架进行拼接;
[0017]由纵向木板进行支撑,再由多根木条拼接成面进行加固,形成墙体围护结构;
[0018]将墙体维护结构一端垂直设置在房屋主体骨架两侧的内侧,通过连接件固紧,另一端设置在设备框架层的中心凹槽形成的生活区内;其房屋主体骨架底端整体支撑在可折叠底板上,通过连接件固定,其内部形成室内区域;
[0019]所述可折展屋顶安装在房屋主体骨架的主体上。
[0020]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所述房屋主体骨架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下沉的生活区、一部分为交流区;生活区通过竖向木板进行分隔,划分多个小空间,包括厨房、卫生间、储物空间、以及搁置冰箱、洗衣机的空间;通过穿插不同尺寸的板形成桌、凳、台、梯这种生活用具;用于为人民提供日常生活、工作休息、娱乐交流的功能空间;
[0021]另一部分由一整片木板形成活动平台与可折叠底板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其活动平台前侧用不同尺寸木板拼装成书架a,后侧由一块长方形木板叠放在木板上,形成交流区,整体构成公共娱乐区域;
[0022]下层与上层通过穿插不同的板形成阶梯,其阶梯下做成中空状,形成储物空间;
[0023]上层利用高低差及隔板将其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通过放置躺板形成的休息区;另一部分为办公区,在隔板上安装一片不规则横板形成桌,并在桌上方设置两片横板形成书架b固定在隔板上。
[0024]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所述可折叠底板与可折展屋顶展开后形状尺寸相同,且折叠部分相互对应。
[0025]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在前后三角形的门窗围护框架、以及两侧的门和窗上安装玻璃,使其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0026]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置于房屋主体骨架两侧的窗一侧设置为外开上悬窗,其上面一条边固定,从下面推开,合页(铰链)装于窗上侧,向室外方向开启,另一侧设置为可折展窗,可折展窗安装了铰链伸缩机构,将窗户伸展出去。
[0027]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所底板支撑框架的框内设有多个生态浮板,生态浮板内通过种植植物,在水下环境可形成生态浮岛。
[0028]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所述储电箱由木条组成框架,木板进行围合,部分小木条拼接成三角状进行加固。
[0029]所述的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优选方案为所述可
折展屋顶中木条与主体的连接是通过在主体上安装多个金属构件,在每个木条的一端安装金属构件,两金属构件通过螺丝杆连接形成可折展屋顶折展节点。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1]本技术的浮动房屋单体可通过简单地折展变形,适应于平时、疫时两种状态下居住,满足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平时状态下,应对城市中心加班工作晚的人,提供临时的休憩空间,应对年轻群体,提供多功能的共享住宅,应对在城市中生活的家庭,提供了一种可以享受自然,放松娱乐的活动空间。疫情状态下水上浮动房屋,通过建筑自身的折展变化来形成有机隔离的水上浮动房屋,在疫情时,达到自我隔离的效果。
[0032]水上浮动房屋是基于水域环境的,可以形成可移动、可拼接组合的模块化动态化场所。
[0033]水上浮动房屋的建筑面积较小,将人在家中几种发生频率高,简单有效的行为活动,通过模数进行拼装组合,形成多功能、多变化的、空间丰富的微型住宅模式。
[0034]水上浮动房屋除了具有生活、工作、休息等日常功能,还利用建筑本身折展形成多样化的室外花园。通过多个单体进行拼接组合可形成多样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疫双用的可折展式模块组合型水上浮动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展屋顶、房屋主体骨架、门窗围护框架、玻璃、屋顶围护结构、墙体围护结构、可折叠底板、底板支撑框架和浮板基础结构;所述浮板基础结构包括设备框架层、浮板支撑框架、储电箱、涡轮、方形浮板和浮板发电装置;所述设备框架层和浮板支撑框架均呈矩形的结构;所述浮板支撑框架中间设有浮力舱,其浮力舱内预留涡轮的位置,其余空间将方形浮板布满;所述浮板发电装置放置在下支撑框架两端的腔体内;所述设备框架层叠放在浮板支撑框架上,其设备框架层四周及底面均安装围板和底板;放有储电装置的储电箱平行且对称设置在设备框架层两端的腔体内,设备框架层中间的凹槽一侧平行设置三个储电装置;所述底板支撑框架整体为中空的菱形,内部由多根长短不一的木条,以三角形分形的方式进行分割;左右两侧为钝角框架,前后为等边三角形框架,其中空部分套接在设备框架层外端,其钝角框架和三角框架上设有多个支撑柱;所述可折叠底板整体为菱形,由中心区域板、左右两侧钝角折叠板和前后等边三角形折叠板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由木条与周围固定木条组成;与底板支撑框架尺寸形状一致,其支撑柱用于支撑可折叠底板的折叠部分;所述中心区域板左右向内收200cm板后,中间板下沉至设备框架层的中心凹槽内,形成一层的生活区;所述可折展屋顶由一根主木条作为屋顶的主脊,其两端连接两根短的副脊,通过连接件将副脊连接在主脊两端,且副脊可向下折叠;以主脊和副脊为主体,通过连接件将多根长短不一的木条依次连接在主体两端,形成两片三角形面的可折叠三角形屋顶;多个横纵木条进行拼接组成两片长方形框架,将两片长方形框架一端相对进行拼接形成三角双坡的房屋主体骨架,通过横纵木条对框架内划分形成门和窗;所述门窗围护框架呈三角形,其形状和尺寸是通过房屋主体骨架侧面形成的,安装在房屋主体骨架两侧,门窗围护框架的框架内由竖向木条进行支撑,再由横向木条进行划分加固;多根横向木条拼接成面形成屋顶围护结构,与房屋主体骨架进行拼接;由纵向木板进行支撑,再由多根木条拼接成面进行加固,形成墙体围护结构;将墙体围护结构一端垂直设置在房屋主体骨架两侧的内侧,通过连接件固紧,另一端设置在设备框架层的中心凹槽形成的生活区内;其房屋主体骨架底端整体支撑在可折叠底板上,通过连接件固定,其内部形成室内区域;所述可折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鑫晨石慧肖奕萱孔秀妹刘兰涛张瑞明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