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317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包括连接腔和设置在连接腔上的圆形开口,还包括:贯通设置在连接腔侧壁上的主动轴;与主动轴固定连接的摆杆;与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的过渡杆;“L”型的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与连接腔内壁转动连接,且过渡杆与转动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匚”型的连接块,连接块转动设置在转动杆的另一端上;与连接块转动连接的圆饼形阀板,且阀板上设置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块,使得阀板与连接腔开口处接触时减少与密封圈的摩擦,并通过使阀板与连接块转动连接,令密封圈的各处磨损更均匀,大大增加了密封圈的寿命。大大增加了密封圈的寿命。大大增加了密封圈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


[0001]本技术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

技术介绍

[000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会因为需要原料在真空环境下反应以生成目标产物或是因为要排除干扰而需要真空环境,而为了保持真空环境的低压,就需要在真空腔的出入口和两腔体的连接处设置传输阀。常见的传输阀包括外壳、转动连接在所述外壳内壁的转动杆、与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的阀门板以及驱动转动杆转动的动力装置。由于实际生产中传输阀的开闭十分频繁,而阀门板在转动杆的带动下转动时,由于设置在阀门板上的密封圈会略突出于阀门板的底面,所以密封圈会与外壳内壁先发生摩擦再挤压产生密封效果,这大大降低了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且由于转动时,竖直设置的阀板的顶部的一段密封圈会与真空腔内壁摩擦和挤压,而底部的一段密封圈则几乎不受摩擦仅受挤压,这就使得上方的一段密封圈磨损更为严重。
[000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结构进行改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包括连接腔,连接腔对称的两侧壁上都设置有圆形开口,还包括:主动轴,主动轴贯通设置在连接腔未设置有开口的侧壁上;摆杆,摆杆的一端与主动轴固定连接,且摆杆设置在连接腔内;过渡杆,过渡杆与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L”型的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与连接腔内壁转动连接,且过渡杆与转动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匚”型的连接块,连接块转动设置在转动杆的另一端上;圆饼形阀板,阀板与连接块转动连接,且阀板上设置有密封圈。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腔用于容纳其余部件,主动轴转动以驱动摆杆,摆杆随动,并通过过渡杆带动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连接块和阀板转动,连接块用于使阀板与连接腔在接触时能通过转动获得一段缓冲,从而减小密封圈和连接腔内壁的摩擦,延长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阀板的直径大于开口的直径。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阀板的直径较大是为了实现开口的封闭,也使得密封圈有设置的位置。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转动杆连接有连接块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以限制连接块的转动角度。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限位凸起以限制连接块转动角度是为了防止与连接块连接的阀板转动角度过大而造成其与连接腔内壁的夹角过大进而导致无法闭合的问题。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腔体内壁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位于开口的上方,且转动杆与连接座转动连接。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连接座是为了使得转动杆的转动中心距离连接腔内壁有一定距离,从而使得阀板与连接腔内壁接触的更加紧密。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连接座的厚度不大于阀板的厚度。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座的厚度不大于阀板的厚度是为了保证转动杆呈“L”型,使得转动杆的力臂和过渡杆之间的夹角呈接近90度的角度,从而使得过渡杆带动转动杆转动能更省力;也使得阀板在阀板封闭的位置时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呈向斜上方,从而使得阀板密封得更不易松脱。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主动轴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助力杆,连接腔的外侧转动设置有一气缸,气缸的输出端与助力杆转动连接。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气缸与助力杆控制主轴的转动是因为气缸与伺服电机相比更易控制,只要阀板的开闭状态与气缸的行程极限对应即可,而助力杆可以增加力臂,实现更好的锁紧效果。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阀板未设置密封圈的一侧中部设置有一凹槽。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凹槽以容纳转动轴,使得阀板与连接块之间的距离较小,进而缩小了连接块可转动的角度。
[001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凹槽内固定设置有一转动轴,转动轴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动轴的设置使得阀板可以以转轴为转动中心转动,从而使得密封圈的磨损更均匀,进一步增加密封圈的寿命。
[002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与现有技术相比:
[0022]1.增加了连接块,使得阀板与连接腔内壁接触时能有一定缓冲,从而减少密封圈的磨损,增加其使用寿命;
[0023]2.增加了转动轴,使得阀板可以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从而使得密封圈的磨损更加均匀,进一步增加了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0024]3.气缸与助力杆的设置使得阀门的开闭控制简单。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转动杆、连接块和阀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块与转动轴的连接示意图。
[0029]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0

连接腔;101

开口;102

连接座;20

主动轴;201

助力杆;30

摆杆;40

过渡杆;50

转动杆;501

限位凸起;60

连接块;70

阀板;701

密封圈;702

凹槽;703

转动轴;80

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
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3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
[0032]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包括连接腔10,所述连接腔10对称的两侧壁上都设置有圆形开口101,还包括:主动轴20,所述主动轴20贯通设置在所述连接腔10未设置有所述开口101的侧壁上;摆杆30,所述摆杆30的一端与所述主动轴20固定连接,且所述摆杆30设置在所述连接腔10内;过渡杆40,所述过渡杆40与所述摆杆3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L”型的转动杆50,所述转动杆5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腔10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过渡杆40与所述转动杆50的中部转动连接;“匚”型的连接块60,所述连接块60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杆50的另一端上;圆饼形阀板70,所述阀板70与所述连接块60转动连接,且所述阀板70上设置有密封圈701。其中,连接腔10包括两平行设置的阀体连接板和连接两阀体连接板的阀体连接管,所述开口101设置在阀体连接板上,且阀体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真空腔体的螺纹孔和密封环,阀体连接管为圆柱管或方管;主动轴20的走向与两出口的圆心的连线垂直,主动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包括连接腔(10),所述连接腔(10)对称的两侧壁上都设置有圆形开口(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动轴(20),所述主动轴(20)贯通设置在所述连接腔(10)未设置有所述开口(101)的侧壁上;摆杆(30),所述摆杆(30)的一端与所述主动轴(20)固定连接,且所述摆杆(30)设置在所述连接腔(10)内;过渡杆(40),所述过渡杆(40)与所述摆杆(3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L”型的转动杆(50),所述转动杆(5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腔(10)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过渡杆(40)与所述转动杆(50)的中部转动连接;“匚”型的连接块(60),所述连接块(60)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杆(50)的另一端上;圆饼形阀板(70),所述阀板(70)与所述连接块(60)转动连接,且所述阀板(70)上设置有密封圈(7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70)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口(101)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真空腔体连接用传输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晓东张国强李大龙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浩宇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