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登坞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1103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登坞平台,所述装置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翻转过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倾斜连接过道、水平过道以及翻转过道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防护栏,所述水平过道末端上表面的防护栏与翻转过道前端上表面的防护栏之间连接有辅助支撑链。该新型登坞平台水平过道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架,旋转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翻转过道,水平过道末端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平台,安装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有吊臂,翻转过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吊臂与连接块之间连接有手动吊葫芦,使翻转过道可以在水平过道的末端构成翻转结构,使该装置适应不同船只的高度,同时可以适应不同船只与水平过道之前的间距。道之前的间距。道之前的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登坞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登坞
,具体为一种新型登坞平台。

技术介绍

[0002]船坞,是指修造船用的坞式建筑物,灌水后可容船舶进出,排水后能在干底上修造船舶。船坞可分为干船坞、注水船坞和浮船坞三类。干船坞应用较多,一般所称的船坞即为干船坞。船坞是造船厂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是修理和建造船舶的场所。是船厂中经人工处理的用于修造船的场地设施,船舶的建造和大修就是在船坞中进行的
[0003]随着修船业务面的拓宽,靠坞船舶的增加以及坞期缩短。进出坞时需上下坞人员数量大(海警船人员、靠船、进出坞船施工人员、普通船员),频次高,市面上所采用的拖轮等接送人的方式成本高,危险性大,时间不确定,待进出坞完成,拖轮出现空档期,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登坞平台,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登坞平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所采用的拖轮等接送人的方式成本高,危险性大,时间不确定,待进出坞完成,拖轮出现空档期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登坞平台,包括装置底座、防护栏和辅助支撑链,所述装置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柱,所述装置底座与固定柱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板,且第一加强板与装置底座、固定柱之间均连接,所述固定柱的顶端设置有水平过道,所述水平过道与固定柱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板,且第二加强板与水平过道、固定柱顶端的外表面均连接,所述固定柱的外表面与水平过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架,所述水平过道的前端设置有倾斜连接过道,所述倾斜连接过道的表面设置有楼梯,所述水平过道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与固定支架之间连接有限位销,所述旋转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翻转过道,所述水平过道末端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有吊臂,所述翻转过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吊臂的末端与连接块之间连接有手动吊葫芦,所述倾斜连接过道、水平过道以及翻转过道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防护栏,所述水平过道末端上表面的防护栏与翻转过道前端上表面的防护栏之间连接有辅助支撑链。
[0006]优选的,所述固定柱与装置底座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均匀分布在固定柱的外表面,且第一加强板分别与固定柱、装置底座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水平过道与固定柱的顶端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对称设置在固定柱顶端的外表面,且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水平过道、固定柱之间为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倾斜连接过道与水平过道之间为焊接,所述固定支架对称设置在水平过道的末端,所述限位销与固定支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支架与限位销之间为活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安装平台对称设置在水平过道末端的两侧,所述吊臂与安装平台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对称设置在翻转过道的上表面,且翻转过道通过手动吊葫芦与水平过道构成翻转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防护栏对称设置在水平过道、倾斜连接过道以及翻转过道的两侧,且防护栏与水平过道、倾斜连接过道以及翻转过道之间均为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登坞平台:
[0012](1)水平过道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架,旋转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翻转过道,水平过道末端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平台,安装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有吊臂,翻转过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吊臂与连接块之间连接有手动吊葫芦,使翻转过道可以在水平过道的末端构成翻转结构,使该装置适应不同船只的高度,同时可以适应不同船只与水平过道之前的间距;
[0013](2)减少进出坞时人员订餐费用;减少进出坞时拖轮输送上下人员费用;减少因进出坞施工人员无法上下的窝工费用;避免使用搭设平台的辅助设备,同时,水平过道、倾斜连接过道以及翻转过道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栏,避免经过该装置的工作人员发生危险,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板,大大增加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翻转过道翻转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翻转过道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翻转过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装置底座;2、固定柱;3、第一加强板;4、水平过道;5、第二加强板;6、加强支架;7、倾斜连接过道;8、楼梯;9、固定支架;10、旋转支架;11、限位销;12、翻转过道;13、安装平台;14、吊臂;15、连接块;16、手动吊葫芦;17、防护栏;18、辅助支撑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登坞平台,包括装置底座1、固定柱2、第一加强板3、水平过道4、第二加强板5、加强支架6、倾斜连接过道7、楼梯8、固定支架9、旋转支架10、限位销11、翻转过道12、安装平台13、吊臂14、连接块15、手动吊葫芦16、防护栏17和辅助支撑链18,装置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柱2,装置底座1与固定柱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板3,且第一加强板3与装置底座1、固定柱2之间均连接,固定柱2的顶端设置有水平过道4,水平过道4与固定柱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板5,且第二加强板5与水平过道4、固定柱2顶端的外表面均连接,固定柱2的外表面与水平过道4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架6,水平过道4的前端设置有倾斜连接过道7,倾斜连接过道7的表面设置有楼梯8,水平过道4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支架9,固定支架9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架10,旋转支架10与
固定支架9之间连接有限位销11,旋转支架10的上表面设置有翻转过道12,水平过道4末端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平台13,安装平台13的上表面设置有吊臂14,翻转过道12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15,吊臂14的末端与连接块15之间连接有手动吊葫芦16,倾斜连接过道7、水平过道4以及翻转过道12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防护栏17,水平过道4末端上表面的防护栏17与翻转过道12前端上表面的防护栏17之间连接有辅助支撑链18。
[0021]固定柱2与装置底座1之间为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3均匀分布在固定柱2的外表面,且第一加强板3分别与固定柱2、装置底座1固定连接。
[0022]水平过道4与固定柱2的顶端之间为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5对称设置在固定柱2顶端的外表面,且第二加强板5分别与水平过道4、固定柱2之间为固定连接,使装置的稳定性大大增强,降低发生危险情况的概率。
[0023]倾斜连接过道7与水平过道4之间为焊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登坞平台,包括装置底座(1)、防护栏(17)和辅助支撑链(18),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柱(2),所述装置底座(1)与固定柱(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板(3),且第一加强板(3)与装置底座(1)、固定柱(2)之间均连接,所述固定柱(2)的顶端设置有水平过道(4),所述水平过道(4)与固定柱(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板(5),且第二加强板(5)与水平过道(4)、固定柱(2)顶端的外表面均连接,所述固定柱(2)的外表面与水平过道(4)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架(6),所述水平过道(4)的前端设置有倾斜连接过道(7),所述倾斜连接过道(7)的表面设置有楼梯(8),所述水平过道(4)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支架(9),所述固定支架(9)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架(10),所述旋转支架(10)与固定支架(9)之间连接有限位销(11),所述旋转支架(10)的上表面设置有翻转过道(12),所述水平过道(4)末端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平台(13),所述安装平台(13)的上表面设置有吊臂(14),所述翻转过道(12)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15),所述吊臂(14)的末端与连接块(15)之间连接有手动吊葫芦(16),所述倾斜连接过道(7)、水平过道(4)以及翻转过道(12)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防护栏(17),所述水平过道(4)末端上表面的防护栏(17)与翻转过道(12)前端上表面的防护栏(17)之间连接有辅助支撑链(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李培龙梁善用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