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048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若干供待冷却设备(如:服务器主板、矿机等)放入的液冷箱、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箱、管路组件和循环驱动组件,所述液冷箱的进液口与储液箱的出液口之间通过管路组件连通,所述循环驱动组件设置于储液箱的出液口,所述液冷箱为顶部具有溢液口的箱体,冷却液从液冷箱的底部进入液冷箱后,从溢液口溢出,溢出的冷却液经管路组件流回储液箱中,经循环驱动组件再送入储液箱中,当待冷却设备浸入冷却液中时,使冷却液从待冷却设备的底部流到待冷却设备的顶部再从溢液口溢出,从而能随着液体的流动带走待冷却设备各个部分的热量,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待冷却设备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液冷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散热是计算机系统、高性能待冷却设备、数据中心以及数字矿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性能电子部件密度的不断增加,风冷散热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液冷散热技术中,主要有冷板式、浸没式及蒸发冷却式。现有的浸没式的方式中,通常需要有个箱体用以盛放冷却液,多台需散热的计算机浸没其中。因不同的计算机大小尺寸不同,往往造成箱体内浸没不同计算机(一般为计算机主板)时箱体与计算机本身大小不能完全匹配,从而造成箱体空间浪费及冷却液浪费。同时由于过多的放置计算机主板,计算机主板之间的间隙对液体流动的阻力较大,造成冷却液从计算机外部流动循环,影响散热效果。
[0003]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可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若干供待冷却设备放入的液冷箱、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箱、管路组件和循环驱动组件,所述液冷箱的进液口与储液箱的出液口之间通过管路组件连通,所述循环驱动组件设置于储液箱的出液口,所述液冷箱为顶部具有溢液口的箱体,冷却液从液冷箱的底部进入液冷箱后,从溢液口溢出,溢出的冷却液经管路组件流回储液箱中,经循环驱动组件再送入储液箱中。
[0007]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循环驱动组件与各液冷箱的进液口之间。
[0008]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检测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流量调节阀、检测组件和循环驱动组件均与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于液冷箱的进液口处。
[0009]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所述机架包括支撑架和若干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横向设置于支撑架上,所述液冷箱设置于支撑板上。
[0010]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所述支撑板的四周具有围板,其一端的围板上设置有出液孔,通过管路组件与储液箱连通。
[001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所述管路组件包括主供液管、若干支供液管和回液管,所述主供液管与储液箱的出液口连接,所述支供液管的进液端与主供液管连接,支供液管的出液端与液冷箱连接,所述回液管分别连接出液孔和储液箱的进液端。
[00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所述循环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一液泵和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控制组件电连接。
[0013]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所述液泵为两个,且并串联或并联于主供液管上。
[0014]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流量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液冷箱的进液口、和/或液冷箱的溢液口、和/或储液箱中,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于管路组件中。
[0015]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中,各液冷箱的长度、宽度为相应待冷却设备的一倍、两倍、或三倍,各液冷箱的高度大于相应待冷却设备的高度。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液冷箱、储液箱、管路组件和循环驱动组件,所述液冷箱为顶部具有溢液口的箱体,冷却液从液冷箱的底部进入液冷箱后,从溢液口溢出,溢出的冷却液经管路组件流回储液箱中,经循环驱动组件再送入储液箱中,当待冷却设备浸入冷却液中时,使冷却液从待冷却设备的底部流到待冷却设备的顶部再从溢液口溢出,从而能随着液体的流动带走待冷却设备各个部分的热量,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液冷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注说明:
[0020]机架1、支撑架11、支撑板12、待冷却设备2、液冷箱3、储液箱4、管路组件5、主供液管51、支供液管52、回液管53、循环驱动组件6、液泵61、换热器7、流量调节阀8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0023]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24]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若干供待冷却设备2(如:服务器主板、矿机等)放入的液冷箱3、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箱4、管路组件5和循环驱动组件6,所述液冷箱3的进液口31与储液箱4的出液口之间通过管路组件5连通,所述循环驱动组件6设置于储液箱4的出液口,所述液冷箱3为顶部具有溢液口的箱体,冷却液从液冷箱3的底部进入液冷箱3后,从溢液口溢出,溢出的冷却液经管路组件5流回储液箱4中冷却,再经循环驱动组件6再送入储液箱4中,如图1、图2中的箭头方向,使冷却液与待冷却设备的各部分充分接触。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箱3为顶部敞口的箱体,以便于待冷却设备2放入,同时还便于冷却液溢出,而且大的开口还起到一定的散热效果。当待冷却设备2浸入液冷箱3的冷却液中时,冷却液只能从待冷却设备2内通过,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具体地,所述液冷箱3
只供一个或两个待冷却设备2放入,避免在一液冷箱3中放入多个待冷却设备2而导致冷却液流动性差、散热不均匀,还不利于待冷却设备2维护。
[0026]当待冷却设备2放入液冷箱3时,使待冷却设备2距液冷箱3的底部和顶部均有预设距离,其四壁与液冷箱3贴合(如图2所示),使待冷却设备2完全浸润于冷却液中,使冷却液从待冷却设备2的底部流到待冷却设备2的顶部再从溢液口溢出,使流动的冷却液能与冷却设备2各个部分充分接触,从而能随着液体的流动带走待冷却设备2各个部分的热量,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0027]进一步地,所述机架1可为多个,且并联,共用一个储液箱4,使多个机架1上的液冷箱3能同时进行冷却,具体地,所述冷却液为不挥发、不导电的液体。其中,所述储液箱4为密封腔体,可避免冷却液溢出,且所述储液箱4设置于机架1的底部,以减小机架1的承重力。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可分层或分排设置,具体可根据使用场地的空间结构进行设置。各液冷箱3的长度、宽度为相应待冷却设备2的一倍、两倍、或三倍,各液冷箱3的高度大于相应待冷却设备2的高度。优选地,所述各液冷箱3的长度、宽度与一待冷却设备2的长、宽适配,使一液冷箱3针对一台待冷却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若干供待冷却设备放入的液冷箱、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箱、管路组件和循环驱动组件,所述液冷箱的进液口与储液箱的出液口之间通过管路组件连通,所述循环驱动组件设置于储液箱的出液口,所述液冷箱为顶部具有溢液口的箱体,冷却液从液冷箱的底部进入液冷箱后,从溢液口溢出,溢出的冷却液经管路组件流回储液箱中,经循环驱动组件再送入储液箱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循环驱动组件与各液冷箱的进液口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检测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流量调节阀、检测组件和循环驱动组件均与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于液冷箱的进液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支撑架和若干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横向设置于支撑架上,所述液冷箱设置于支撑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四周具有围板,其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芯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