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及纳米气泡产生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0352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纳米气泡生成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及纳米气泡产生方法;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包括外壳体,在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后端盖、前端盖,在后端盖上设置有气液进口,在前端盖上设置有出液口,外壳体内腔沿轴向间隔设置有中隔板、多孔板,将外壳体内腔分隔成负压腔室、高压腔室及低压腔室;在负压腔室内设置有潜水电机及导叶组件,中隔板上设置有混合水流通道,导叶组件的出口端连接在混合水流通道上、进口端与潜水电机连接,多孔板上设置有文丘里管,高压腔室通过多孔板、文丘里管连通低压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机电一体式集成设计,局限性小,减少现场使用安装的工作量,可提高效率、简化操作、降低制造成本。制造成本。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及纳米气泡产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气泡生成设备
,特指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及纳米气泡产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纳米气泡”水(超细气泡),是“水”的纳米级气、液形态,能够改变水分子的正常特性。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当气泡的直径在50微米以下的称作微米气泡,而100纳米以下的称作为“纳米气泡”。
[0003]“纳米气泡”具有常规气泡所不具备的独有的性质。“纳米气泡”具有水分子(H2O)物理、化学及结构性质发生变化的特性,使其“纳米气泡”在改善水质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近年来,含有微气泡的气液流体混合物质已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水体增氧、气浮净水等领域中。现有技术文献显示:“纳米气泡”水具有增氧、杀菌、消毒、去污、净水、有机物降解等功能。
[0004]目前,已有多种“纳米气泡”混合器应用在水处理及环保领域中,用于上述领域的“纳米气泡”发生器大多设计复杂,这些“纳米气泡”发生器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需要额外配置高压水泵,有的能耗高,供水方式等限制较多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机电一体式集成设计、结构紧凑、局限性小的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及纳米气泡产生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在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后端盖、前端盖,在后端盖上设置有气液进口,在前端盖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外壳体内腔沿轴向间隔设置有中隔板、多孔板,后端盖与中隔板之间形成负压腔室,中隔板与多孔板之间形成高压腔室,多孔板与前端盖之间形成低压腔室;在负压腔室内设置有潜水电机及导叶组件,所述中隔板上设置有混合水流通道,所述导叶组件的出口端连接在混合水流通道上、进口端与潜水电机连接,所述多孔板上设置有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位于低压腔室内,所述高压腔室通过多孔板、文丘里管连通低压腔室。
[0008]在上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中,所述导叶组件设置在潜水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导叶组件包括导叶壳体及设置在导叶壳体内部的叶轮,所述导叶壳体的一端与连接座连接、另一端与中隔板连接,中隔板上的混合水流通道与导叶壳体相对应设置,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连通负压腔室与导叶组件的进口端的通道,所述连接座连接在潜水电机上。
[0009]在上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中,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电线孔,所述潜水电机上连接有电机线,所述电机线穿设过电线孔伸出外壳体之外。
[0010]在上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中,所述多孔板包括板体及周向均布在板
体上通孔,在多孔板上设置有数量、位置与通孔一一对应的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的进口端与通孔连接。
[0011]在上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中,所述高压腔室的轴向距离远小于负压腔室及低压腔室的轴向距离。
[0012]在上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中,所述气液进口、出液口沿外壳体轴向设置,气液进口、出液口的轴线平行或共线。
[001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气泡产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步骤1:启动潜水电机,潜水电机的电机轴带动导叶组件开始高速旋转,通过导叶组件的高速旋转,水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负压腔室产生负压,气体、液体同时经气液进口被吸入到负压腔室内;
[0015]步骤2:在导叶组件的动能的作用下,气体、液体在导叶组件的内部区域产生强大的高压动能,气体、液体两相形成混合水流;
[0016]步骤3:混合水流经混合水流通道进入到高压腔室内,水流在高压腔室内形成高压涡流,使得水流形成气、液两相流,并高速旋转混合、碰撞,气体、液体被剪切、分解,形成气液两相混合湍流;溶解在液体内部的气液两相流相互作用,溶解在水里的气体被释放并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
[0017]步骤4:微小气泡经过多孔板进入文丘里管,在经过文丘里管时过流断面缩小,混合流气、液态发生剧变,压力增大,气体被压缩,在通过文丘里管之后进入到低压腔室时,过流断面突然扩大,水流速度减慢,压力骤降,产生空化现象形成空化气泡;
[0018]步骤5:空化气泡依次通过出液口流出,过流断面再次被收缩,流经的空化气泡内部压力陡增,空化气泡破裂、重组,在气、液的混合作用下导致形成大量的纳米级气泡泡沫水。
[0019]在上述的一种纳米气泡产生方法中,所述纳米级气泡泡沫水返回到系统中或排放到终端。
[0020]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0021]1、本专利技术采用机电一体式集成设计,局限性小,减少现场使用安装的工作量,可提高效率、简化操作、降低制造成本;
[0022]2、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整体设备尺寸小,可简化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
[0023]3、本专利技术利用机械作用的方式使流经的液体产生压力场,基于系统的压力和液体动能的结合,液体在流动中会引起局部的压力变化使液体内部产生空化现场,从而产生高能“空化气泡”,在通过特定的流体动力空化腔和多空板、文丘里管所形成的高、低压分离区域结构,能够减少流体的动能损失,更有效地产生纳米级的“纳米气泡”。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纵剖面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横剖面示意图。
[0026]图中:1、外壳体;2、后端盖;3、前端盖;4、气液进口;5、出液口;6、中隔板;7、多孔板;8、负压腔室;9、高压腔室;10、低压腔室;11、潜水电机;12、导叶组件;13、混合水流通道;14、连接座;15、文丘里管;16、电机轴;17、导叶壳体;18、叶轮;19、电机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8]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该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1,在外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后端盖2、前端盖3,后端盖2、前端盖3与外壳体1的两端的连接可以采用法兰连接。为了实现密封,在后端盖2、前端盖3与外壳体1的两端可设置密封垫等密封件进行密封。在后端盖2上设置有气液进口4,在前端盖3上设置有出液口5,气液进口4、出液口5的直径远小于外壳体1的直径。所述气液进口4、出液口5沿外壳体1轴向设置,气液进口4、出液口5的轴线平行或共线。潜水电机11的启动需要电能。所述外壳体1上设置有电线孔,所述潜水电机11上连接有电机线19,所述电机线19穿设过电线孔伸出外壳体1之外,所述电机线19做防水处理,在水中引出不会漏电。所述外壳体1内腔沿轴向间隔设置有中隔板6、多孔板7,后端盖2与中隔板6之间形成负压腔室8,中隔板6与多孔板7之间形成高压腔室9,多孔板7与前端盖3之间形成低压腔室10;在负压腔室8内设置有潜水电机11及导叶组件12,所述中隔板6上设置有混合水流通道13,所述导叶组件12的出口端连接在混合水流通道13上、进口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1),在外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后端盖(2)、前端盖(3),在后端盖(2)上设置有气液进口(4),在前端盖(3)上设置有出液口(5),所述外壳体(1)内腔沿轴向间隔设置有中隔板(6)、多孔板(7),后端盖与中隔板(6)之间形成负压腔室(8),中隔板(6)与多孔板(7)之间形成高压腔室(9),多孔板(7)与前端盖(3)之间形成低压腔室(10);在负压腔室(8)内设置有潜水电机(11)及导叶组件(12),所述中隔板(6)上设置有混合水流通道(13),所述导叶组件(12)的出口端连接在混合水流通道(13)上、进口端与潜水电机(11)连接,所述多孔板(7)上设置有文丘里管(15),所述文丘里管(15)位于低压腔室(10)内,所述高压腔室(9)通过多孔板(7)、文丘里管(15)连通低压腔室(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组件(12)设置在潜水电机(11)的电机轴(16)上,所述导叶组件(12)包括导叶壳体(17)及设置在导叶壳体(17)内部的叶轮(18),所述导叶壳体(17)的一端与连接座(14)连接、另一端与中隔板(6)连接,中隔板(6)上的混合水流通道(13)与导叶壳体(17)相对应设置,所述连接座(14)上设置有连通负压腔室(8)与导叶组件(12)的进口端的通道,所述连接座(14)连接在潜水电机(1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上设置有电线孔,所述潜水电机(11)上连接有电机线(19),所述电机线(19)穿设过电线孔伸出外壳体(1)之外。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管道式纳米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板(7)包括板体及周向均布在板体上通孔,在多孔板(7)上设置有数量、位置与通孔一一对应的文丘里管(15),所述文丘里管(15)的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学良白孝金陈浩梁帅荣红章白俊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西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