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0049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一箱体埋设有第一灌注桩;第二箱体埋设有第二灌注桩;第一灌注桩设有直管注浆管,直管注浆管开设有第一出浆口;第二灌注桩设有环形注浆管,环形注浆管周向开设有第二出浆口;环形注浆管包括引导管,引导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第一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加载机构分别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施加竖向载荷;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控制器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可视化平台包括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桩基后压浆压浆方式
,尤其涉及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

技术介绍

[0002]桩基作为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民建工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市政桥梁、港口码头、大型建筑物等工程中。灌注桩一般情况下采用后压浆技术主要是改善其施工工艺的缺陷,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小沉降量,进而可有话设计桩长,节约工程造价。后压浆管路布置方式主要包括直管分布式和环形管式。
[0003]其中,直管分布式中注浆管沿灌注桩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即呈直管分布),注浆管在灌注桩的周向上可以布设若干根,注浆管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出浆口,注浆管中设置有灌注管,灌注管包括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封堵单元,上下两个封堵单元在出浆口的上下两侧对注浆管形成封堵,从而使从灌注管进入的水泥浆仅能够从出浆口流出,形成桩侧注浆;环形管式是指注浆管在灌注桩的周向呈环状,环形注浆管包括一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管,水泥浆从引导管进入环形注浆管中,然后从环形注浆管的出浆口排出,在灌注桩沿长方向上,环形注浆管可以上下间隔设置若干个。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灌注桩的桩侧注浆方式中,不能够准确得知直管式分布与环形管式在同等条件下浆液的渗透速率、承载力情况,在施工中对桩侧注浆方式进行选择时造成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灌注桩的桩侧注浆方式进行选择时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包括:第一箱体:填充有试验土体,在第一箱体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灌注桩,第一灌注桩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二箱体:填充有试验土体,第二箱体中填充的试验土体与第一箱体中填充的试验土体相同,在第一箱体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灌注桩,第二灌注桩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一灌注桩的周向均布有若干直管注浆管,直管注浆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出浆口,直管注浆管中设置有灌注管,灌注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第二灌注桩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环形注浆管,环形注浆管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在上下方向的第一出浆口数量一致;环形注浆管周向开设有第二出浆口,第二出浆口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的数量一致;环形注浆管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管,引导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
在第一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加载机构:设置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上方,加载机构分别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施加竖向载荷;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的顶部;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灌注桩的顶部;第一位移传感器:固定在第一箱体顶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向下移动距离;第二位移传感器:固定在第二箱体顶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向下移动距离;数据采集装置:分别与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流量传感器控制连接;控制器: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控制连接;可视化平台:包括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可视化平台与控制器控制连接,控制器将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流量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中,以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控制器将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以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的加载和位移情况进行显示。
[0006]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通过在第一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从而通过第一流量传感器将第一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传递至数据采集装置,并通过数据采集装置传递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将数据传输至可视化平台中的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将第一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展示;通过第二流量传感器将第二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传递至数据采集装置,并通过数据采集装置传递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将数据传输至可视化平台中的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将第二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展示,从而实现后注浆浆液扩渗情况的可视化。不仅如此,加载机构的设置能够同时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进行下压加载,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能够分别实现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的加载和位移情况进行检测,并将在可视化平台上显示。不仅如此,由于是对后压浆中的直管分布式和环形管式两种形式的比选,本专利技术能够做到两中后压浆形式中的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对比更加直观。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包括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第一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第二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同轴设置,且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位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的径向外侧,第二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
第二流量传感器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向布设形式与第一流量传感器在第一灌注桩周向布设形式相同。
[0008]有益效果: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布设能够更加全面立体的检测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的扩渗动态。
[0009]进一步的,第一箱体中设置有若干第一长筒,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导线在第一长筒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第二箱体中设有若干第二长筒,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导线在第二长筒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
[0010]有益效果:第一长筒和第二长筒的设置能够分别对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导线进行汇总集合,从而使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分布导线更加整洁,也保证了每一个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0011]所述加载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箱体上的第一支撑杆和固定在第二箱体上的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固定有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上下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之间转动设置有丝杠,丝杠上螺纹适配有螺母,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于丝杠对称设置,第一连接杆的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导向滑动配合,第二连接杆的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导向滑动配合,第一连接杆上固定有第一顶压杆,第二连接杆上固定有第二顶压杆,第二横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箱体:填充有试验土体,在第一箱体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灌注桩,第一灌注桩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二箱体:填充有试验土体,第二箱体中填充的试验土体与第一箱体中填充的试验土体相同,在第二箱体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灌注桩,第二灌注桩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一灌注桩的周向均布有若干直管注浆管,直管注浆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出浆口,直管注浆管中设置有灌注管,灌注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第二灌注桩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环形注浆管,环形注浆管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在上下方向的第一出浆口数量一致;环形注浆管周向开设有第二出浆口,第二出浆口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的数量一致;环形注浆管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管,引导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在第一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加载机构:设置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上方,加载机构分别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施加竖向载荷;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的顶部;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灌注桩的顶部;第一位移传感器:固定在第一箱体顶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向下移动距离;第二位移传感器:固定在第二箱体顶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向下移动距离;数据采集装置:分别与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流量传感器控制连接;控制器: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控制连接;可视化平台:包括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可视化平台与控制器控制连接,控制器将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流量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中,以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控制器将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以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的加载和位移情况进行显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包括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第一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第二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同轴设置,且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位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的径向外侧,第二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雨山卢海陆陈静冯大阔曾凤娟王清山胡彬沈世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