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涉及温控柜技术领域,为解决现现有的温控柜内部不同器件运作时产生热量不一,常规风力降温无法有效对单独器件进行定点散热的问题。所述温控柜体的后端面设置有柜板,所述柜板外壁设置有上下排列的出风通道与进风通道,所述柜板的后端设置有降温机构,所述温控柜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组合通孔;还包括:换气机构,其设置在所述降温机构内部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换气机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有热气入口,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有外部气体入口。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有外部气体入口。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有外部气体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温控柜
,具体为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温控柜一般采用风力降温的方式对内部进行温度控制,该方式主要针对整个柜内范围,不能够对放置处的单独器件进行定点降温;
[0003]如申请号:CN202010324353.2,名为“一种智能降温控制的配电柜”包括柜壳体,柜壳体内设有设备腔以及设置于设备腔上侧的操控腔,设备腔的左右壁上相对称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出风挡板,出风挡板靠近设备腔一侧固设有导槽摆动杆,操控腔内固设有安装梁,操控腔内还设有用以控制出风挡板摆动调节的摆动传输机构,安装梁上设有冷却进风箱,安装梁上还设有用以控制摆动传输机构运行工作的主控机构。
[0004]现有的温控柜内部不同器件运作时产生热量不一,常规风力降温无法有效对单独器件进行定点散热,为此,我们提供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温控柜内部不同器件运作时产生热量不一,常规风力降温无法有效对单独器件进行定点散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包括温控柜体,所述温控柜体的后端面设置有柜板,所述柜板外壁设置有上下排列的出风通道与进风通道,所述柜板的后端设置有降温机构,所述温控柜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组合通孔;
[0007]还包括:
[0008]换气机构,其设置在所述降温机构内部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换气机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有热气入口,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有外部气体入口;
[0009]放置板,其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之间,所述放置板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矩形板体通孔,所述板体通孔的内侧设置有传热面;
[0010]第一冷液管,其设置在所述放置板内部的左下角,所述第一冷液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外壁设置有分流管,且分流管的数量与横向放置的板体通孔数量一致,所述板体通孔的外壁设置有矩形流道腔,且矩形流道腔紧贴板体通孔,上下所述矩形流道腔之间设置有腔体漫延口,最上端所述腔体漫延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一冷液管之间设置有循环管。
[0011]优选的,所述换气机构内部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导流板,一端所述导流板的一侧设置有热气出口,另一端所述导流板的一侧设置有冷气入口,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设置有
交汇口。
[0012]优选的,所述降温机构与柜板之间设置有组合板,所述组合板的外壁设置有与出风通道以及进风通道相对应的预留通孔。
[0013]优选的,所述放置板内部的右下角设置有第二冷液管,所述第二冷液管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换热管。
[0014]优选的,所述放置板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螺栓,且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栓与安装架螺纹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柜板后端面的下方设置有转接架,且转接架与降温机构螺纹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转接架的下方设置有多个架体移动轮,所述温控柜体的下方设置有多个柜体移动轮。
[0017]优选的,所述架体移动轮与柜体移动轮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件。
[0018]优选的,所述温控柜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框架,所述侧框架的一侧设置有门板。
[0019]优选的,所述温控柜体两侧的外壁设置有门体转轴,且门板通过门体转轴与温控柜体转动连接。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风机将内部的热气牵引至换气机构内,同时,第二风机牵引外部气体至换气机构内,热气与冷气在交汇口进行交汇,使气体温度下降,导流板起到引导气流的效果,使冷气从冷气入口进入至柜内底部由下至上进行降温,热气则从热气出口处排出,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对温控柜内部进行降温。
[0022]2、放置板用于放置设备与器件,板体通孔起到供气体由下至上移动的效果,使气体在移动时,能够对放置板与放置的器件进行降温,第一冷液管起到输送冷液的效果,冷液从第一输送管输送至分流管内,并分流到不同的矩形流道腔内,使放置的器件能够因接触放置板而被降温散热,矩形流道腔内的液体在冷气穿过板体通孔时,其传热面与冷气接触,使逐渐升温的液体被换热降温,矩形流道腔的造型完美适配板体通孔,使传热面范围更大,更加容易接触冷气,腔体漫延口正好在矩形流道腔的之间,使液体填满矩形流道腔后才会进入下一个矩形流道腔,在内部完全填满后,其液体覆盖面积增大,使其对上方放置的器件降温散热效果更好,液体最后到达第一换热管处进行换热,在换热结束后,通过循环管再次送入至第一冷液管内进行降温操作,而在其换热时,另一组的第二冷液管与第二换热管则能够衔接降温过程进行二次降温,使得整个降温过程更加全面,且能够搭配风力降温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拆分后视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理拆分前视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降温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放置板局部结构示意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板体通孔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温控柜体;2、柜板;3、出风通道;4、进风通道;5、组合板;6、预留通孔;7、降温机构;8、热气入口;9、外部气体入口;10、第一风机;11、侧框架;12、门板;13、转接架;14、
架体移动轮;15、门体转轴;16、换气机构;17、柜体移动轮;18、安装架;19、组合通孔;20、放置板;21、固定板;22、固定螺栓;23、板体通孔;24、传热面;25、第二风机;26、导流板;27、交汇口;28、冷气入口;29、热气出口;30、第一冷液管;31、第一输送管;32、分流管;33、矩形流道腔;34、腔体漫延口;35、第二输送管;36、第一换热管;37、循环管;38、第二冷液管;39、第二换热管;4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0]请参阅图1
‑
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包括温控柜体1,温控柜体1的后端面设置有柜板2,柜板2外壁设置有上下排列的出风通道3与进风通道4,柜板2的后端设置有降温机构7,温控柜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架18,安装架18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组合通孔19;
[0031]还包括:
[0032]换气机构16,其设置在降温机构7内部的中间位置处,换气机构1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10与第二风机25,第一风机10的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包括温控柜体(1),所述温控柜体(1)的后端面设置有柜板(2),所述柜板(2)外壁设置有上下排列的出风通道(3)与进风通道(4),所述柜板(2)的后端设置有降温机构(7),所述温控柜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架(18),所述安装架(18)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组合通孔(1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气机构(16),其设置在所述降温机构(7)内部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换气机构(1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10)与第二风机(25),所述第一风机(10)的进风口设置有热气入口(8),所述第二风机(25)的进风口设置有外部气体入口(9);放置板(20),其安装在所述安装架(18)之间,所述放置板(20)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矩形板体通孔(23),所述板体通孔(23)的内侧设置有传热面(24);第一冷液管(30),其设置在所述放置板(20)内部的左下角,所述第一冷液管(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输送管(31),所述第一输送管(31)的外壁设置有分流管(32),且分流管(32)的数量与横向放置的板体通孔(23)数量一致,所述板体通孔(23)的外壁设置有矩形流道腔(33),且矩形流道腔(33)紧贴板体通孔(23),上下所述矩形流道腔(33)之间设置有腔体漫延口(34),最上端所述腔体漫延口(3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输送管(35),所述第二输送管(3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换热管(36),所述第一换热管(36)与第一冷液管(30)之间设置有循环管(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温效率高的电磁屏蔽温控移动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机构(16)内部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导流板(26),一端所述导流板(26)的一侧设置有热气出口(29),另一端所述导流板(26)的一侧设置有冷气入口(28),两个所述导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震,方思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新宁瑞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