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主要包括一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具有第一、第二支架,第一、第二支架分别具有一上轴孔及一下轴孔,以穿过一第一转轴及一第二转轴;第一、第二支架之间具有一切换组件,切换组件的第一卡合轮套接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周缘具有一第一峰部,第二卡合轮套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周缘具有一第二峰部;一第一套件具有一第一衬套,第一衬套套接第一转轴,一第一套环套接第一衬套;而一第二套件具有一第二衬套,第二衬套套接第二转轴,一第二套环套接第二衬套,用于让第一、第二套环分别抵压径向活动件。第二套环分别抵压径向活动件。第二套环分别抵压径向活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尤指一种安装于可掀开及盖合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上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或行动电话等,主要是通过单轴式铰链或双轴式铰链分别接连电子装置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可以是安装显示萤幕的上盖,第二板体可以是安装零组件、电池与键盘的底座,且第一板体可相对于第二板体盖合或由0度翻转至360度。
[0003]其中,如公告第TWM452593U号的“可减少异音的活动轮装置及具有活动轮装置的双轴枢纽器”专利案所示,即显示了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活动轮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连接件、第一转轮、第二转轮、滑动轮和至少一可减少接触声响的套环;第一连接件设有两个轴接部和一位于各该轴接部间的连接部;第一、第二转轮分别轴接第一连接件的两个轴接部,且在第一、第二转轮的周侧均设有至少一第一凹部和至少一第二凹部;滑动轮可活动地轴接于第一连接件的连接部,滑移于第一、第二转轮间,且嵌合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套环套设于滑动轮的周侧;而具有活动轮装置的双轴枢纽器还包括至少一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接件,用于确保各转轴的作动顺序及方式,而保持电子装置转动开启及关闭的稳定性。
[0004]在实际使用时,TWM452593U专利案中的O形套环会受到第一、第二转轮与滑动轮的长期挤压而导致失效;在制程方面,第一、第二转轮与滑动轮的外周缘上比较难加工较深的沟槽以完全容纳O形套环;另外,第一、第二转轮的周缘分别具有凹部,凹部的两端分别具有凸起位置,在各转轴的转动切换过程中,滑动轮需要依次接触两个凸起位置以完成切换,但是这样即会带来卡顿感及异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具体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既能改善上述“可减少异音的活动轮装置及具有活动轮装置的双轴枢纽器”一案的O形套环容易因挤压而失效、增加元件加工制程与在各转轴的转动切换过程中,容易产生卡顿感及异音的问题,还能延长套环的使用寿命、简化加工程序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在转动切换过程中,能达到稳定、静音的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包括一支撑组件、一切换组件、一第一套件以及一第二套件。其中的支撑组件具有一第一支架以及一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上半部具有一第一上轴孔,第二支架的上半部具有一第二上轴孔,第一上轴孔与第二上轴孔连续贯穿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上半部,该第一上轴孔和该第二上轴孔供穿过一第一转轴;第一支架的下半部具有一第一下轴孔,第二支架的下半部具有一第二下轴孔,
第一下轴孔与第二下轴孔连续贯穿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下半部,该第一下轴孔和该第二下轴孔供穿过一第二转轴;切换组件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切换组件包括一径向活动件、一第一卡合轮及一第二卡合轮,第一卡合轮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第一转轴,第一卡合轮的周缘具有一第一峰部,该第一峰部供抵压径向活动件;第二卡合轮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第二转轴,第二卡合轮的周缘具有一第二峰部,该第二峰部供抵压径向活动件;第一套件具有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一套环,第一衬套位于第一卡合轮的一侧,且第一衬套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第一转轴,第一套环套接第一衬套,该第一套环供抵压径向活动件;而第二套件具有一第二衬套及一第二套环,第二衬套位于第二卡合轮的一侧,且第二衬套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第二转轴,第二套环套接第二衬套,该第二套环供抵压径向活动件。
[0007]实施时,第一支架的第一上轴孔与第一下轴孔之间具有一第一限位槽,第二支架的第二上轴孔与第二下轴孔之间设有一第二限位槽,径向活动件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轴及一第二轴,第一轴穿入第一限位槽内,第二轴穿入第二限位槽内,用于让径向活动件以径向滑移的方式限位于第一卡合轮及第二卡合轮之间。
[0008]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三套环,第三套环套接第二轴。
[0009]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一止挡件及一第二止挡件,第一止挡件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第一转轴,第二止挡件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第二转轴;而第二支架的一板面上具有一侧凸部,侧凸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一上止挡部及一第二上止挡部,供分别抵压第一止挡件,侧凸部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下止挡部及一第二下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和该第二止挡部供分别抵压第二止挡件。
[0010]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三套环,第三套环套接第二轴,且第三套环夹置于径向活动件与侧凸部之间,第一套环夹置于第一卡合轮与第一止挡件之间,第二套环夹置于第二卡合轮与第二止挡件之间。
[0011]实施时,第一转轴的一端连接一第一板体,第一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一扭力单元,第一扭力单元包括依序套接第一转轴的一第一推压轮、多个第一弹片及一第一紧迫件。
[0012]实施时,第二转轴的一端连接一第二板体,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二扭力单元,第二扭力单元包括依序套接第二转轴的一第二推压轮、多个第二弹片及一第二紧迫件。
[0013]实施时,第一转轴的第一推压轮与多个第一弹片之间具有一第一弹性环,第二转轴的第二推压轮与多个第二弹片之间具有一第二弹性环。
[0014]实施时,第一卡合轮的外周缘包括一第一圆环部及一第一凹陷部,第一峰部为第一圆环部的一端与第一凹陷部的一端的相交接弧面,该第一峰部供第一卡合轮转动时以抵压径向活动件。
[0015]实施时,第二卡合轮的外周缘包括一第二圆环部及一第二凹陷部,第二峰部为第二圆环部的一端与第二凹陷部的一端的相交接弧面,该第二峰部供第二卡合轮转动时以抵压径向活动件。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0018]图3A为图2的A
‑
A
’
剖面图;
[0019]图3B为图2的C
‑
C
’
剖面图;
[0020]图4为图2的B
‑
B
’
剖面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元件分解图;
[0022]图6A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180度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6B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180度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图7A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210度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5]图7B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210度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270度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7]图9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360度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8]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转轴相对翻转至360度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组件,其具有一第一支架以及一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的上半部具有一第一上轴孔,该第二支架的上半部具有一第二上轴孔,该第一上轴孔与该第二上轴孔连续贯穿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的上半部,该第一上轴孔和该第二上轴孔供穿过一第一转轴;该第一支架的下半部具有一第一下轴孔,该第二支架的下半部具有一第二下轴孔,该第一下轴孔与该第二下轴孔连续贯穿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的下半部,该第一下轴孔和该第二下轴孔供穿过一第二转轴;一切换组件,其位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之间,该切换组件包括一径向活动件、一第一卡合轮及一第二卡合轮,该第一卡合轮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该第一转轴,该第一卡合轮的周缘具有一第一峰部,该第一峰部供抵压该径向活动件;该第二卡合轮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该第二转轴,该第二卡合轮的周缘具有一第二峰部,该第二峰部供抵压该径向活动件;一第一套件,其具有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一套环,该第一衬套位于该第一卡合轮的一侧,且该第一衬套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该第一转轴,该第一套环套接该第一衬套,该第一套环供抵压该径向活动件;以及一第二套件,其具有一第二衬套及一第二套环,该第二衬套位于该第二卡合轮的一侧,且该第二衬套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该第二转轴,该第二套环套接该第二衬套,该第二套环供抵压该径向活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的该第一上轴孔与该第一下轴孔之间具有一第一限位槽,该第二支架的该第二上轴孔与该第二下轴孔之间设有一第二限位槽,该径向活动件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轴及一第二轴,该第一轴穿入该第一限位槽内,该第二轴穿入该第二限位槽内,用于让该径向活动件以径向滑移的方式限位于该第一卡合轮及该第二卡合轮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套环,该第三套环套接该第二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轴交替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止挡件及一第二止挡件,该第一止挡件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鸿,蔡顺凉,钟俊铭,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