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933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包括固定座、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柱,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杆中间,且靠近第二模座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脱模单元;所述脱模单元包括有第一模座、第二滑动杆、推杆、第一移座、转动臂和第二移座,所述第一模座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贯穿至第一模座的外壁一侧的挤压单元;所述挤压单元包括有挤压槽、齿条座和连接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脱模单元实现脱模的功能,齿条座移动使齿轮转动,齿轮转动使第一移座移动,第一移座移动使转动臂转动,转动臂对第二移座推动,第二移座移动使推杆移动,推杆对粘附于第一模座的注塑品进行推动,从而实现脱模的功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是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塑料件产品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成型模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注塑模具由动模具和定模具两部分组成,动模具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具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具与定模具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腔室,将热熔后的塑料经过浇注系统注入腔室内,经过冷却成型形成所需的产品,开模时动模具和定模具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0003]目前注塑模具在生产过程中,注塑成形的产品,在注塑完成后灯罩会粘附于模具上,一般由顶出机构将其顶出,而现有的顶出机构分为机械顶出、气动顶出、液压顶出和电动顶出,其中机械顶出,是利用顶杆与模腔的相互位移实现的顶出效果,即:模腔位移,顶杆不动,用于小型机械上十分实用;
[0004]本申请提出一种具有两个顶出杆的顶出机构,且两个顶出杆具有同步移动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目前的脱料方式影响工作效率也存有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的第一模座,所述固定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的一端位于凸模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第一模座的内部安装有脱模单元;
>[0007]所述脱模单元包括有第二移座、两个第二滑动杆、推杆、第一移座、转动臂,两个所述第二滑动杆对称设置在第一模座的内部,所述第二移座套接于两个第二滑动杆的外壁,所述转动臂转动连接在第二移座的一侧,所述第一移座位于第一模座的内部且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臂的另一侧,所述推杆对称设置在第二移座的另一侧,且贯穿至第一模座的模腔内壁,所述第一模座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贯穿至第一模座的外壁的挤压单元;
[0008]所述挤压单元包括有挤压槽、齿条座和连接座,所述挤压槽对称开设在第一模座的模腔两侧,所述连接座位于靠近第二滑动杆的外侧,所述齿条座设置在连接座靠近第二滑动杆的一侧。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挤压单元还包括有齿轮和弹簧,所述齿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模座的内部且与齿条座相啮合,所述弹簧位于齿条座的一侧。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模座与第一滑动杆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内壁靠近第二模座的一侧安装有电动推杆。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条座靠近连接座的一端设置有“T”形槽,所述连接座的内壁一端设置有与“T”形槽相匹配的“T”形臂,所述连接座与齿条座通过“T”形臂与“T”形槽滑动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条座的一端设置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移座的外壁对称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连接座与第一移座相接触的位置处设置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连接座与第一移座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柱的外壁与挤压槽的内壁相匹配。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通过设置脱模单元实现脱模的功能,限位柱解除对齿条座的挤压,齿条座向初始位置移动,齿条座移动使齿轮转动,齿轮转动使第一移座移动,两个第一移座相互靠近,第一移座移动使转动臂转动,转动臂转动并对第二移座进行推动,第二移座移动使推杆移动,两个推杆对粘附于第一模座的注塑品进行同步推动,从而实现脱模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模座和限位柱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脱模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中:1、固定座;2、第一滑动杆;3、第二模座;4、脱模单元;401、第一模座;402、第二滑动杆;403、推杆;404、第一移座;405、转动臂;406、第二移座;5、限位柱;6、挤压单元;601、挤压槽;602、齿条座;603、连接座;604、齿轮;60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固定座1,固定于固定座1上的第一模座7,固定座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2,第一滑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座3,第二模座3的一端位于凸模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柱5,第一模座7的内部安装有脱模单元4;
[0024]脱模单元4包括有第二移座401、两个第二滑动杆402、推杆403、第一移座404、转动臂405,两个第二滑动杆402对称设置在第一模座7的内部,第二移座401套接于两个第二滑动杆402的外壁,转动臂405转动连接在第二移座401的一侧,第一移座404位于第一模座7的内部且转动连接于转动臂405的另一侧,推杆403对称设置在第二移座401的另一侧,且贯穿至第一模座7的模腔内壁,第一模座7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贯穿至第一模座7的外壁的挤压单元6;
[0025]挤压单元6包括有挤压槽601、齿条座602和连接座603,挤压槽601对称开设在第一模座7的模腔两侧,连接座603位于靠近第二滑动杆402的外侧,齿条座602设置在连接座603靠近第二滑动杆402的一侧。
[00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挤压单元6便于使第一移座404移动,通过设置脱模单元4便于对注塑品进行脱模,从而实现便于脱模的功能。
[0027]请着重参阅图3

4,挤压单元6还包括有齿轮604和弹簧605,齿轮604转动连接于第一模座7的内部且与齿条座602相啮合,弹簧605位于齿条座602的一侧。
[002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模座3一侧的电动推杆推动第二模座3移动,第二模座3顺着第一滑动杆2移动,限位柱5进入挤压槽601内与齿条座602接触,齿条座602移动并对弹簧605进行压缩,齿条座602移动使齿轮604逆时针转动,齿轮604逆时针转动使两个第一移座404相向移动,从而实现两个第一移座404相互远离,第一移座404移动带动转动臂405的一端移动,转动臂405的一端移动,拉动第二移座401向第一移座404方向移动,第二移座401移动带动推杆403缩回第一模座7的内部,于此同时第二模座3和第一模座7处于紧密接触状态,此时推杆403的一端与模腔内腔壁齐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固定座(1),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上的第一模座(7),所述固定座(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动杆(2),所述第一滑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座(3)的一端位于凸模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柱(5),所述第一模座(7)的内部安装有脱模单元(4);所述脱模单元(4)包括有第二移座(401)、两个第二滑动杆(402)、推杆(403)、第一移座(404)、转动臂(405),两个所述第二滑动杆(402)对称设置在第一模座(7)的内部,所述第二移座(401)套接于两个第二滑动杆(402)的外壁,所述转动臂(405)转动连接在第二移座(401)的一侧,所述第一移座(404)位于第一模座(7)的内部且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臂(405)的另一侧,所述推杆(403)对称设置在第二移座(401)的另一侧,且贯穿至第一模座(7)的模腔内壁,所述第一模座(7)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贯穿至第一模座(7)的外壁的挤压单元(6);所述挤压单元(6)包括有挤压槽(601)、齿条座(602)和连接座(603),所述挤压槽(601)对称开设在第一模座(7)的模腔两侧,所述连接座(603)位于靠近第二滑动杆(402)的外侧,所述齿条座(602)设置在连接座(603)靠近第二滑动杆(402)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仁志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新大洋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