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6930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该防撞梁吸能系统包括:防撞梁、吸能结构和纵梁,吸能结构设置在防撞梁和纵梁之间,吸能结构为柔性吸能结构且内部具有气室,气室与气源可选择地连通,气源用于为气室提供气体补偿量;卸荷阀,卸荷阀用于为气室泄压;车速传感器;控制器,卸荷阀和车速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根据车速传感器调节卸荷阀的卸压速度以及气室的气体补偿量。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通过设置吸能结构,并且根据实际碰撞情况调节卸荷阀的卸压速度及气室的气体补偿量,可改变吸能结构的刚度,使吸能结构获得较好的吸能效果,提高了防撞梁吸能系统的碰撞安全性。提高了防撞梁吸能系统的碰撞安全性。提高了防撞梁吸能系统的碰撞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及具有该防撞梁吸能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防撞梁作为车架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起到碰撞吸能、保护成员安全等作用,相关技术中,防撞梁与纵梁之间的吸能结构主要采用钢铁材质、方盒结构,吸能结构上设置吸能槽等结构用于溃缩吸能,防撞梁受到冲击力后将冲击力传递至吸能结构,吸能结构受力溃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但是该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导致碰撞对防撞梁、纵梁破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柔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较好。
[000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的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包括:防撞梁、吸能结构和纵梁,所述吸能结构设置在所述防撞梁和所述纵梁之间,所述吸能结构为柔性吸能结构且内部具有气室,所述气室与气源可选择地连通,所述气源用于为所述气室提供气体补偿量;卸荷阀,所述卸荷阀用于为所述气室泄压;车速传感器,所述车速传感器用于检测车速;控制器,所述卸荷阀和所述车速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车速传感器调节所述卸荷阀的卸压速度以及所述气室的气体补偿量。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通过将吸能结构设计为柔性吸能结构,并且根据实际碰撞情况调节卸荷阀的卸压速度以及气源对气室的气体补偿量,以对吸能结构的刚度进行调整,可使吸能结构获得较好的吸能效果,从而提高了防撞梁吸能系统的碰撞安全性。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吸能系统构造为:在所述车辆以第一速度发生碰撞时,所述卸荷阀以第一卸荷速度泄压,所述气源为所述气室提供第一气体补偿量;在所述车辆以第二速度发生碰撞时,所述卸荷阀以第二卸荷速度泄压,所述气源为所述气室提供第二气体补偿量;在所述车辆以第三速度发生碰撞时,所述卸荷阀以第三卸荷速度泄压,所述气源为所述气室提供第三气体补偿量;
[0008]其中,所述第一速度<所述第二速度<所述第三速度,所述第一卸荷速度>所述第二卸荷速度>所述第三卸荷速度,所述第一气体补偿量<所述第二气体补偿量<所述第三气体补偿量。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速度V1满足:V1≤30km/h,所述第二速度V2满足:30km/h<V2≤60km/h,所述第三速度V3满足:V3>60km/h。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与每个所述纵梁之间均设有所述吸能
结构。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吸能系统还包括雷达装置,所述雷达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且用于检测车辆前方障碍物以预判碰撞位置,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位置调整对应位置的所述吸能结构的所述卸荷阀以及所述气体补偿量。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源与所述气室之间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控制阀的阀门开度调节所述气体补偿量。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吸能系统还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气泵用于将所述气源的气体向所述气室驱动。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结构为橡胶袋或硅胶袋,所述气源为储气罐。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速传感器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或加速度传感器。
[0016]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
[00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防撞梁吸能系统的吸能结构设计为柔性吸能结构,使得吸能结构的刚度可根据实际碰撞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得较好的吸能效果,从而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00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防撞梁、吸能结构、纵梁的位置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吸能系统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防撞梁1、吸能结构2、纵梁3、气源4、卸荷阀5、车速传感器6、控制器7、气泵8、第一控制电路91、第二控制电路92、信号电路93。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下面结合图1

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及具有该防撞梁吸能系统的车辆。
[0028]参照图1

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可以包括:防撞梁1、吸能结构2、纵梁3、气源4、卸荷阀5、车速传感器6、控制器7。
[0029]其中,吸能结构2设置在防撞梁1和纵梁3之间,吸能结构2为柔性吸能结构,且吸能结构2内部具有气室,气室与气源4可选择地连通,气源4用于为气室提供气体补偿。当气源4为气室提供气体补偿时,气室内的气体量增加。当气室内的气体量改变时,吸能结构2的刚度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可适用于多种不同情况的碰撞场景,例如低速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1)、吸能结构(2)和纵梁(3),所述吸能结构(2)设置在所述防撞梁(1)和所述纵梁(3)之间,所述吸能结构(2)为柔性吸能结构(2)且内部具有气室,所述气室与气源(4)可选择地连通,所述气源(4)用于为所述气室提供气体补偿量;卸荷阀(5),所述卸荷阀(5)用于为所述气室泄压;车速传感器(6),所述车速传感器(6)用于检测车速;控制器(7),所述卸荷阀(5)和所述车速传感器(6)均与所述控制器(7)电连接,所述控制器(7)根据所述车速传感器(6)调节所述卸荷阀(5)的卸压速度以及所述气室的气体补偿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吸能系统构造为:在所述车辆以第一速度发生碰撞时,所述卸荷阀(5)以第一卸荷速度泄压,所述气源(4)为所述气室提供第一气体补偿量;在所述车辆以第二速度发生碰撞时,所述卸荷阀(5)以第二卸荷速度泄压,所述气源(4)为所述气室提供第二气体补偿量;在所述车辆以第三速度发生碰撞时,所述卸荷阀(5)以第三卸荷速度泄压,所述气源(4)为所述气室提供第三气体补偿量;其中,所述第一速度<所述第二速度<所述第三速度,所述第一卸荷速度>所述第二卸荷速度>所述第三卸荷速度,所述第一气体补偿量<所述第二气体补偿量<所述第三气体补偿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速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宝来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