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8506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属于射频集成电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可变增益放大器动态范围小、增益变化指数特性难以实现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M1、M2、M0、R1、R2构成的差分共源放大部分以及M3~M8、R3~R8、C1~C6构成的差分三堆叠可变增益部分。输入对M1/M2决定了动态范围变化的最大值,可变控制电压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射频集成电路领域,涉及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技术介绍

[0002]动态范围是通信系统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收发机处理和处理信号的能力,也就是对输入功率变化的容忍度,因此,增大动态范围是十分重要的,可使系统不受干扰和多标准应用的限制。为了使通信系统的动态范围最大化,可通过不同的模块实现增益调谐,如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但加入可变增益放大器仍然是提高动态范围的最有效的方法。
[0003]为了实现恒定的环路稳定时间和宽范围增益调节,可变增益放大器要求具有指数增益特性,从而可实现增益线性变化。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CMOS工艺成为低成本、易集成的主流工艺,而在MOS管中,由于漏源电流与栅源电压的平方律关系,难以实现指数增益特性。添加额外的指数型控制电路可以实现精确的增益线性变化性能,但这会使整个可变增益放大器电路结构复杂且功耗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提高了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在不额外添加指数型控制电路的情况下使增益变化具有指数特性,解决了电路功耗大、结构复杂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包括共源NMOS管M0、差分输入的NMOS管M1~M2、组成差分三堆叠控制对的NMOS管M3~M8、负载电阻R1~R2、偏置电阻R3~R8、电容C1~C6;
[0007]其中,共源NMOS管M0栅极接固定偏置电压V
B
,源极接地,漏极接M1、M2、M3、M4的源极;
[0008]在差分输入的NMOS管M1~M2中,M1栅极接输入信号V
in+
,漏极接电阻R1的一端、输出V
out

和M7的漏极;M2栅极接输入信号V
in

,漏极接电阻R2的一端、输出V
out+
和M8的漏极;
[0009]在差分三堆叠控制对M3~M8中,M3栅极并联电容C1到地,后通过R3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5源极;M4栅极并联电容C2到地,后通过R4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6源极;M5栅极并联电容C3到地,后通过R5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7源极;M6栅极并联电容C4到地,后通过R6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8源极;M7栅极并联C5到地,后通过R7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M8栅极并联C6到地,后通过R8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负载电阻R1和R2的另一端均接电源V
CC

[0010]进一步的,共源NMOS管M0为大尺寸晶体管,差分输入对NMOS管M1和M2的栅长与栅宽尺寸相同,差分三堆叠控制对NMOS管M3~M8的栅长与栅宽尺寸相同,偏置电阻R3和R4阻值相同、R5和R6阻值相同、R7和R8阻值相同,并联电容C1~C6容值相同且容值较小,负载电阻R1和R2阻值相同。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大尺寸晶体管是指栅长与栅宽为μm级的晶体管,并联电容C1~C6电容容值为pF级。
[0012]进一步的,Vin+/Vin

为差分输入信号,Vout+/Vout

为差分输出信号,V
B
为固定偏置电压,V
ctrl
为可变控制电压。
[0013]进一步的,当控制电压V
ctrl
远低于输入信号V
in+
/V
in

的共模电压V
CM
时,使得分压到M3/M4、M5/M6、M7/M8上的栅极偏置电压很小,此时三堆叠控制对M3/M4、M5/M6、M7/M8关闭,放大器的增益固定在其最大值。
[0014]进一步的,随着V
ctrl
在共模电压V
CM
附近逐渐增大,三堆叠控制对M3/M4、M5/M6、M7/M8开始打开并工作在亚阈值区,输入对M1/M2工作在饱和区,少量电流被三堆叠控制对避开。
[0015]进一步的,当V
ctrl
提高到超过共模电压V
CM
时,三堆叠管控制对避开了大电流,仍然工作在亚阈值区域;同时,输入对M1/M2工作状态从饱和区到亚阈值区,直至到截止区,输入对的跨导不断缩小,整个放大器的增益越来越低。
[0016]进一步的,当输入对晶体管M1/M2和三堆叠控制对晶体管M3/M4、M5/M6、M7/M8都工作在亚阈值区时,其电流表达式如下:
[0017][0018][0019][0020]其中,I1为流过晶体管M1的总电流,I
D0
为晶体管M0的漏极电流,W1为晶体管M1的栅宽,L1为晶体管M1的栅长,V
G
为晶体管M1的栅极电压,V
S
为晶体管M1和晶体管M3的源极电压,V
th1
为晶体管M1的阈值电压,n为与制造工艺有关的常数,V
T
为电压常数,V
DS1
为晶体管M1的源漏电压;I3为流过晶体管M3的总电流,V
ctrl
为控制电压,W3为晶体管M3的栅宽,L3为晶体管M3的栅长,V
th3
为晶体管M3的阈值电压,V
DS3
为晶体管M3的源漏电压;I0为流过晶体管M0的总电流;R3、R5、R7均为电阻。
[0021]进一步的,根据电流表达式(2)到(4)可得到:
[0022][0023]其中,n为与制造工艺有关的常数,V
T
为电压常数,V
G
为晶体管M1的栅极电压,V
th1
为晶体管M1的阈值电压,V
th3
为晶体管M3的阈值电压,W1为晶体管M1的栅宽,L1为晶体管M1的栅长,W3为晶体管M3的栅宽,L3为晶体管M3的栅长,R3、R5、R7均为电阻,I
D0
为晶体管M0的漏极电流,I0为流过晶体管M0的总电流。
[0024]进一步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跨导如下:
[0025][0026]其中,G
m
为该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跨导,I
D0
为晶体管M0的漏极电流,V
G
为晶体管M1的栅极电压,V
S
为晶体管M1和晶体管M3的源极电压,V
th1
为晶体管M1的阈值电压,n为与制造工艺有关的常数,V
T
为电压常数。
[002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002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利用可变控制电压V
c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堆叠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共源NMOS管M0、差分输入的NMOS管M1~M2、组成差分三堆叠控制对的NMOS管M3~M8、负载电阻R1~R2、偏置电阻R3~R8、电容C1~C6;其中,共源NMOS管M0栅极接固定偏置电压V
B
,源极接地,漏极接M1、M2、M3、M4的源极;在差分输入的NMOS管M1~M2中,M1栅极接输入信号V
in+
,漏极接电阻R1的一端、输出V
out

和M7的漏极;M2栅极接输入信号V
in

,漏极接电阻R2的一端、输出V
out+
和M8的漏极;在差分三堆叠控制对M3~M8中,M3栅极并联电容C1到地,后通过R3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5源极;M4栅极并联电容C2到地,后通过R4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6源极;M5栅极并联电容C3到地,后通过R5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7源极;M6栅极并联电容C4到地,后通过R6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漏极连接M8源极;M7栅极并联C5到地,后通过R7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M8栅极并联C6到地,后通过R8连接到可变控制电压V
ctrl
;负载电阻R1和R2的另一端均接电源V
C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堆叠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共源NMOS管M0为大尺寸晶体管,差分输入对NMOS管M1和M2的栅长与栅宽尺寸相同,差分三堆叠控制对NMOS管M3~M8的栅长与栅宽尺寸相同,偏置电阻R3和R4阻值相同、R5和R6阻值相同、R7和R8阻值相同,并联电容C1~C6容值相同且容值较小,负载电阻R1和R2阻值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堆叠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尺寸晶体管是指栅长与栅宽为μm级的晶体管,并联电容C1~C6电容容值为pF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堆叠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Vin+/Vin

为差分输入信号,Vout+/Vout

为差分输出信号,V
B
为固定偏置电压,V
ctrl
为可变控制电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堆叠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当控制电压V
ctrl
远低于输入信号V
in+
/V
in

的共模电压V
CM
时,使得分压到M3/M4、M5/M6、M7/M8上的栅极偏置电压很小,此时三堆叠控制对M3/M4、M5/M6、M7/M8关闭,放大器的增益固定在其最大值。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玲张佃伟文武杨立张娜娜孙欢聚严畅石苑辰程泽梁佳琦段冲张思佳魏慧婷王跃昌崔旭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