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8404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结构领域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技术方案为:型钢柱的下部插入混凝土柱内,形成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柱为闭口截面;型钢混凝土柱的一侧通过第一短牛腿与低跨区混凝土梁连接;型钢混凝土柱的型钢柱通过第二短牛腿与高跨区混凝土梁连接;第一竖向受力主筋为低跨区混凝土梁梁区以下的型钢混凝土柱的竖向受力主筋;第一竖向受力主筋伸至第一短牛腿的下翼缘,并与第一短牛腿的底部连接固定;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为高跨区混凝土梁梁区以下的型钢混凝土柱的竖向受力主筋;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不穿过高跨区混凝土梁连接固定。其达到满足节点受力,构造简单便利施工,同时满足成本节约的要求。同时满足成本节约的要求。同时满足成本节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梁柱节点构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多高层钢结构建筑大量进入我们的生活,上部为钢结构底部带地下室的建筑日益增多。钢柱延伸至地下室一般会采用外包钢筋混凝土的方式从而形成型钢混凝土柱,而在地下室顶板楼层处会产生大量的型钢柱和混凝土梁相交的节点,由于梁柱节点区本来就是钢筋密集交汇和锚固的区域,再加上柱内的型钢的阻隔,使节点区的钢筋贯通和锚固难度加大,同时节点区钢筋过于密集,也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提高了施工难度,尤其在室内外高差高低跨处梁柱节点,由于内外高差造成的双层梁交汇在型钢混凝土柱上,施工复杂性大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达到满足节点受力,构造简单便利施工,同时满足成本节约的要求。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型钢柱的下部插入混凝土柱内,形成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柱为闭口截面;型钢混凝土柱的一侧通过第一短牛腿与低跨区混凝土梁连接;第一短牛腿的一端与型钢柱固定,另一端伸入低跨区混凝土梁内;型钢混凝土柱的型钢柱通过第二短牛腿与高跨区混凝土梁连接;第二短牛腿的一端与型钢柱固定,另一端伸入高跨区混凝土梁内;第一竖向受力主筋为低跨区混凝土梁梁区以下的型钢混凝土柱的竖向受力主筋;第一竖向受力主筋伸至第一短牛腿的下翼缘,并与第一短牛腿的底部连接固定;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为高跨区混凝土梁梁区以下的型钢混凝土柱的竖向受力主筋;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不穿过高跨区混凝土梁连接固定。
[000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低跨区混凝土梁梁面以上的型钢外包混凝土区域设置构造钢筋。
[000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底标高高于所述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标高;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伸至高跨区混凝土梁下方,从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标高以上的第二竖向受力主筋长度满足构造锚固要求。一般,这里的构造锚固要求指第二竖向受力主筋在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标高以上的长度满足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顶层主筋构造锚固要求即可。
[000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底标高位于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和梁底标高之间,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与第二短牛腿的底部连接固定。
[000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低跨区混凝土梁和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内主筋均为单排,梁内主筋分别与第一短牛腿和第二短牛腿焊接固定。
[000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低跨区混凝土梁和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内主筋均为双排,下
排的梁内主筋分别与第一短牛腿和第二短牛腿焊接固定;上排的梁内主筋通过第二钢筋接驳器与型钢柱连接。
[00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型钢柱为箱形截面或圆形截面。
[0011]目前上部多高层钢结构比较多地采用箱形截面钢柱,所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尤其适用于一种箱形截面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处梁柱节点。
[001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面以上柱截面按钢管混凝土柱设计计算,不考虑外围混凝土的受力贡献;这样该段柱的外包钢筋混凝土仅为构造需要配置构造钢筋即可。由于钢管混凝土柱的截面承载力很高(包括抗压、抗弯和抗剪承载力),延性又远高于一般钢筋混凝土柱,所以在常规的多高层钢结构建筑带大底盘地下室存在室内外高差的场景下都可满足应用要求。而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面以下的柱截面按混凝土柱的设计计算,此时,不考虑型钢柱的受力贡献。在此情况下,型钢柱外包的第一竖向受力主筋无须按常规做法伸至型钢混凝土柱顶标高,只需伸至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底。第二竖向受力主筋根据理论计算,只需要伸到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标高,但考虑到第二竖向受力主筋的锚固长度及实际施工的便捷,当低跨区混凝土梁与高跨区混凝土梁没有重合高度,即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底标高大于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标高,第二竖向受力主筋可在高跨区混凝土梁的下方,满足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顶层主筋构造锚固要求即可;如果低跨区混凝土梁与高跨区混凝土梁有重合高度,即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底标高位于低跨区混凝土梁的梁顶和梁底标高之间,第二竖向受力主筋与第二短牛腿的底部连接固定,一般可采用钢筋接驳器连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取消了现有型钢混凝土柱高低跨处梁柱节点的低跨区混凝土梁以上型钢柱外包混凝土区域的竖向受力主筋和箍筋,该区域仅设置构造钢筋即可;同时减少了按现有图集和规范要求在节点区短牛腿上下翼缘处与型钢混凝土柱的竖向受力主筋相连接的连接点。因为现有竖向受力主筋需穿过短牛腿至梁顶,所以,竖向受力主筋会被短牛腿打断,形成竖向受力主筋与短牛腿在数个打断处的连接,导致高低跨梁柱节点处钢筋数量过多,各打断处的连接复杂,非常不利于施工。而本技术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竖向受力主筋不需要穿梁,使施工便利快捷,同时也节约了成本,更有利于提高节点区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示意图一,图中低跨区混凝土梁和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内主筋均为单排,低跨区混凝土梁与高跨区混凝土梁无重合高度。
[0015]图2为本技术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示意图二,图中低跨区混凝土梁和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内主筋均为双排,低跨区混凝土梁与高跨区混凝土梁无重合高度。
[0016]图3为本技术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示意图三,图中低跨区混凝土梁和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内主筋均为单排,低跨区混凝土梁与高跨区混凝土梁有重合高度。
[0017]图4为本技术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示意图四,图中低跨区混凝土梁和高跨区混凝土梁的梁内主筋均为双排,低跨区混凝土梁与高跨区混凝土梁有重合高度。
[0018]图中标号示意为:型钢混凝土柱1;型钢柱2;低跨区混凝土梁31;高跨区混凝土梁32;第一竖向受力主筋41;第二竖向受力主筋42;第一短牛腿51;第二短牛腿52;型钢外包混
凝土区域6;构造钢筋61;梁内主筋7;第一钢筋接驳器8;第二钢筋接驳器9;第三钢筋接驳器10;型钢混凝土柱顶标高A。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本箱型截面型钢混凝土柱高低跨处梁柱节点低跨区梁面以上型钢外包混凝土区域无需配置受力竖向主筋和箍筋,此区域仅需设置构造钢筋即可。
[0021]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型钢柱(2)的下部插入混凝土柱内,形成型钢混凝土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柱(2)为闭口截面;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一侧通过第一短牛腿(51)与低跨区混凝土梁(31)连接;所述第一短牛腿(51)的一端与所述型钢柱(2)固定,另一端伸入所述低跨区混凝土梁(31)内;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所述型钢柱(2)通过第二短牛腿(52)与高跨区混凝土梁(32)连接;所述第二短牛腿(52)的一端与所述型钢柱(2)固定,另一端伸入所述高跨区混凝土梁(32)内;第一竖向受力主筋(41)为所述低跨区混凝土梁(31)梁区以下的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竖向受力主筋;所述第一竖向受力主筋(41)伸至所述第一短牛腿(51)的下翼缘,并与所述第一短牛腿(51)的底部连接固定;第二竖向受力主筋(42)为所述高跨区混凝土梁(32)梁区以下的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竖向受力主筋;所述第二竖向受力主筋(42)不穿过所述高跨区混凝土梁(32)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跨区混凝土梁(31)梁面以上的型钢外包混凝土区域(6)设置构造钢筋(6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高低跨梁柱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承志林星鑫蔡云辉
申请(专利权)人: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