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807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包括地基和地基顶部设置有护坡主体,所述护坡主体包括夯实土层、下加固层、大碎石层、中间加固层、小碎石层、上加固层、面层、下排水管和上排水管,夯实土层固定连接在地基的顶部,下加固层固定连接在夯实土层的顶部,大碎石层固定连接在下加固层的顶部,中间加固层固定连接在大碎石层的顶部,小碎石层固定连接在中间加固层的顶部,上加固层固定连接在小碎石层的顶部,面层固定连接在面层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通过整体结构的设计,能够增强护坡主体的稳定性,并可把护坡主体内的水液顺畅排出,保证护坡主体长期使用时不易松动塌陷,可延长护坡主体的使用寿命,能够满足使用需求。能够满足使用需求。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护坡
,具体为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治理边坡,防止水土流失,护坡的修筑应运而生,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
[0003]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12427128U公开了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坡体,所述坡体的前侧横截面呈直角体型状,所述坡体顶端的斜边上设置有种植层,所述种植层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若干种植孔,但是,上述的水土保持护坡结构仍存在护坡整体结构稳定性差的缺点,渗入护坡内部的水液不能够顺畅的排出,长期使用时易发生松动、坍塌现象,护坡的使用寿命短,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解决了现有的水土保持护坡结构的稳定性差,渗入护坡内部的水液不能够顺畅的排出,长期使用时易发生松动、坍塌现象,护坡的使用寿命短,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包括地基和地基顶部设置有护坡主体,所述护坡主体包括夯实土层、下加固层、大碎石层、中间加固层、小碎石层、上加固层、面层、下排水管和上排水管,夯实土层固定连接在地基的顶部,下加固层固定连接在夯实土层的顶部,大碎石层固定连接在下加固层的顶部,中间加固层固定连接在大碎石层的顶部,小碎石层固定连接在中间加固层的顶部,上加固层固定连接在小碎石层的顶部,面层固定连接在面层的顶部,下排水管固定安装在大碎石层内,下排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大碎石层外,上排水管固定安装在小碎石层内,上排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小碎石层外。
[0008]优选的,所述护坡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平混凝土层,护坡主体的右侧倾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倾斜混凝土层。
[0009]优选的,所述水平混凝土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第一种植框,倾斜混凝土层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第二种植框。
[0010]优选的,所述地基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排水槽,两个排水槽分别位于护坡主体的两侧。
[0011]优选的,所述地基的顶部等间距固定安装有多个桩基,多个桩基的顶端均贯穿夯
实土层并均与下加固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下加固层的顶部等间距固定安装有多个下加固柱,多个下加固柱的顶端均贯穿大碎石层并均与中间加固层的底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中间加固层的顶部等间距固定安装有多个上加固柱,多个上加固柱的顶端均贯穿小碎石层并均与面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通过利用夯实土层、下加固层、大碎石层、中间加固层、小碎石层、上加固层、面层、水平混凝土层、倾斜混凝土层、桩基、下加固柱和上加固柱的连接配合,能够增强护坡主体的稳定性,保证护坡主体2长期使用时不易松动塌陷。
[0017](2)、该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通过利用下排水管和上排水管,能够把渗入护坡主体内部的水液快速排出,可进一步提高护坡主体的稳定性,延长护坡主体的使用寿命,进而解决了护坡结构的稳定性差、易产松动坍塌的问题。
[0018](3)、该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通过在多个第一种植框和多个第二种植框内种植观赏绿植,可提高护坡主体的美观性,也可改善护坡主体周围的空气质量。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主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地基;2、护坡主体;3、夯实土层;4、下加固层;5、大碎石层; 6、中间加固层;7、小碎石层;8、上加固层;9、面层;10、水平混凝土层; 11、倾斜混凝土层;12、下排水管;13、上排水管;14、排水槽;15、桩基; 16、下加固柱;17、上加固柱;18、第一种植框;19、第二种植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包括地基1和地基1顶部设置有护坡主体2,护坡主体2包括夯实土层3、下加固层4、大碎石层5、中间加固层6、小碎石层7、上加固层8、面层9、下排水管12和上排水管13,夯实土层3固定连接在地基1的顶部,下加固层4固定连接在夯实土层3的顶部,大碎石层5固定连接在下加固层4的顶
部,中间加固层6固定连接在大碎石层5的顶部,小碎石层7固定连接在中间加固层6的顶部,上加固层8固定连接在小碎石层7的顶部,面层9固定连接在面层9的顶部,下排水管12固定安装在大碎石层5内,下排水管12的一端延伸至大碎石层5外,通过利用下加固层4、中间加固层6和上加固层8的连接配合,可分别对护坡主体2的下部、中部和上部进行加固支撑,上排水管13固定安装在小碎石层7内存留的水液,上排水管13的一端延伸至小碎石层7外,下排水管12 用于排出大碎石层5内存留的水液,上排水管13用于排出小碎石层7内存留的水液,进而可实现渗入护坡主体2内部的水液能够快速排出。
[0025]本实施例中,下排水管12和上排水管13的数量均可根据护坡主体2的长度尺寸而设定。
[0026]本实施例中,护坡主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平混凝土层10,护坡主体2 的右侧倾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倾斜混凝土层11,通过利用水平混凝土层10,可对护坡主体2的顶部进行加固,通过利用倾斜混凝土层11,可对护坡主体2的倾斜薄面进行加固,进而使得护坡主体2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0027]本实施例中,水平混凝土层10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第一种植框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包括地基(1)和地基(1)顶部设置有护坡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主体(2)包括夯实土层(3)、下加固层(4)、大碎石层(5)、中间加固层(6)、小碎石层(7)、上加固层(8)、面层(9)、下排水管(12)和上排水管(13),所述夯实土层(3)固定连接在所述地基(1)的顶部,所述下加固层(4)固定连接在所述夯实土层(3)的顶部,所述大碎石层(5)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加固层(4)的顶部,所述中间加固层(6)固定连接在所述大碎石层(5)的顶部,所述小碎石层(7)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加固层(6)的顶部,所述上加固层(8)固定连接在所述小碎石层(7)的顶部,所述面层(9)固定连接在所述面层(9)的顶部,所述下排水管(12)固定安装在所述大碎石层(5)内,所述下排水管(1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大碎石层(5)外,所述上排水管(13)固定安装在所述小碎石层(7)内,所述上排水管(1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小碎石层(7)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土保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主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平混凝土层(10),所述护坡主体(2)的右侧倾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倾斜混凝土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连庆孙菲吴颖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瀚川慧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