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背板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及带有该新型光伏背板的双面光伏组件。该新型光伏背板,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上转换层、反射太阳光的反射层、将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下转换层、基材层和耐候层;所述反射层包括间隔分布在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的多个反射块。该新型光伏背板,通过上转换层、反射层和下转换层的配合,能使光伏电池片利用到更多的可见光,该新型光伏背板应用至双面光伏组件后,能大大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进而能有效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能有效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能有效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及双面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背板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及带有该新型光伏背板的双面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有效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的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解决方案之一。而光伏组件发电量与入射到光伏组件内部光伏电池片表面吸收的光谱范围和比例密切相关,传统单多晶硅电池以及近来迅速发展的黑硅和背饨化电池的光谱响应均有一个共性,即对紫外波段的转换效率明显低于可见光波段,紫外光利用率明显偏低。因此,近年来,如有机荧光染料、有机无机稀土复合物、上转换材料被逐渐应用在光伏组件中,以期提升光伏组件的功率输出。
[0003]其中,公开号CN210110807U提供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该双面光伏组件在第二封装胶膜层与透明背板之间设有第一上转换材料层、在正面玻璃与第一封装胶膜层之间设有第二上转换材料层、以及在透明背板与第一上转换材料层之间设有反射层,因此,能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并将可见光反射至光伏电池片层中,故而能提高双面光伏组件对太阳光的利用率。然而,这种双面光伏组件无法将紫外光有效地转化为可见光,且仅第一上转换材料层和反射层位于光伏电池片层的背面,其透明背板并不具备光转换和光反射功能,因此,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双面光伏组件背面的光线,进而导致现有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较低,影响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及带有该新型光伏背板的双面光伏组件,以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和输出功率。
[0005]基于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上转换层、反射太阳光的反射层、将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下转换层、基材层和耐候层;所述反射层包括间隔分布在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的多个反射块。
[0006]优选地,所述反射块的分布位置与相邻两光伏电池片之间的间隙相对应。
[000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转换层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上转换块,所述上转换块设于所述反射块的上表面。
[0008]优选地,所述反射层为用于反射可见光的白色反射层。
[0009]优选地,所述上转换层、下转换层、基材层和耐候层均为透明的层状结构。
[0010]优选地,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5
‑
10μm,下转换层的厚度为5
‑
20μm,上转换层的厚度为5
‑
15μm。
[0011]优选地,所述基材层为三层共挤的PET基膜。
[0012]优选地,所述耐候层的厚度为15
‑
25μm。
[0013]优选地,所述光伏背板的总厚度为130
‑
330μm。
[00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光伏前板、第一封装胶膜、光伏电池片、第二封装胶膜和光伏背板,所述光伏背板为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所述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所述上转换层设于所述第二封装胶膜的下表面。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新型光伏背板中,上转换层能将双面光伏组件正背面的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下转换层能有效地利用双面光伏组件背面的光线,将双面光伏组件正背面的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且反射层能将可见光反射至光伏电池片中;如此,通过上转换层、反射层和下转换层的配合,该新型光伏背板能使光伏电池片利用到更多的可见光,该新型光伏背板应用至双面光伏组件后,能大大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进而能有效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的俯视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光伏前板1;第一封装胶膜2;光伏电池片3;第二封装胶膜4;光伏背板5;上转换层51;上转换块511;反射层52;反射块521;下转换层53;基材层54;耐候层55。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实施例
[0023]本实施例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参见图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光伏前板1、第一封装胶膜2、光伏电池片3、第二封装胶膜4和光伏背板5,该双面光伏组件包括若干个光伏电池片3,若干个该光伏电池片3间隔分布在第一封装胶膜2与第二封装胶膜4之间,且该光伏电池片3为正面和背面均能进行光伏发电的光伏电池片3,因此,该双面光伏组件为双面均能进行光伏发电的光伏组件;该光伏电池片3的正面贴设于第一封装胶膜2的下表面。该光伏背板5为如下所示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
[0024]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参见图2
‑
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上转换层51、反射层52、下转换层53、基材层54和耐候层55,上转换层51设于所述第二封装胶膜4的下表面。
[0025]其中,上转换层51的厚度为5
‑
15μm,如5μm、8μm、10μm或15μm,能高效地将双面光伏组件正背面的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以使光伏电池片3能利用到更多的可见光,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进而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上转换层51所用的上转换材料为现有的上转换的光致变色材料,其对波长为980~1600nm的光能产生光变色,以将980~1600nm的光有效的转换为波长550nm的绿光。该上转换材料优选为如NaYF4:Er
3+
/Yb
3+
、LiYF4:Yb
3+
/Er
3+
、NaYF4:Yb
3+
/Tm
3+
、NaYF4:Ho
3+
/Yb
3+
、Ho
3+
/Yb
3+
共掺的Gd2O3或E
3+
/Yb
3+
共掺的CeO2纳米线的上转换材料。
[0026]进一步,上转换层51为透明的层状结构,例如,为透明的涂层,以增强光伏背板5的
透光率,有利于提升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
[0027]其中,反射层52的厚度为5
‑
10μm,如5μm、6μm或10μm,能高效反射可见光,能将从相邻两光伏电池片3的空隙中透过来的可见光反射至光伏电池片3中,进一步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光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双面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为进一步提高其可见光反射率,该反射层52的材质优选为白色的钛白粉系高反射涂料,当然该反射层52的材质也可采用其他白色的高反射涂料。
[0028]进一步,该反射层52包括间隔分布在所述下转换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上转换层、反射太阳光的反射层、将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下转换层、基材层和耐候层;所述反射层包括间隔分布在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的多个反射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块的分布位置与相邻两光伏电池片之间的间隙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换层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上转换块,所述上转换块设于所述反射块的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用于反射可见光的白色反射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换层、下转换层、基材层和耐候层均为透明的层状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伟,张付特,孙海龙,龚兆红,唐邓,薛虎,金纯,滕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来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