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743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11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领域,能够提高根据前导码确定的传输时延的准确性。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一前导码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及,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前导码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其中,第二根指数为序列长度与第一根指数之差。网络设备接收第一前导码对应的第一信号和第二前导码对应的第二信号后,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自相关运算,根据自相关运算的峰值位置确定移位量,该移位量可以用于确定传输时延。该移位量可以用于确定传输时延。该移位量可以用于确定传输时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5月18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542076.7、申请名称为“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3]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前导码(preamble)的场景。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向网络设备发送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前导码(即PRACH preamble)作为上行链路(uplink,UL)同步序列。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根指数以及序列总长度生成根序列,再根据该根序列通过循环移位的方式生成多个前导码,形成前导码集合。随后,终端设备可以从该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前导码向网络设备发送。
[0004]网络设备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包括前导码的信号后,使用根指数集合中不同的根指数生成不同的根序列,使用不同的根序列分别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通过相关运算的主峰强度和主峰位置确定终端设备选择的前导码,然后根据主峰位置与该前导码对应的检测区间的起始点之间的间隔来确定传输时延,并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
[0005]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由于多普勒频偏的影响,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时,主峰会发生扩散,即在多个位置出现峰值,可能导致网络设备无法确定出终端设备实际使用的前导码,从而向终端设备发送误差较大的TA。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根据前导码确定的传输时延的准确性。
[0007]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发送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终端设备的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由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设备功能的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本申请以终端执行该方法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一前导码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及,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前导码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其中,第二根指数为序列长度与第一根指数之差。
[0008]基于该方案,本申请对终端设备发送的两个前导码对应的根指数进行设计,使得一个根指数为序列长度和另一根指数之差。通过该设计,使得多普勒频移对两个前导码对应的相关峰的影响最终可以相互抵消,从而确定实际传输过程中的真实移位量,进而根据该移位量确定传输时延,提高该传输时延的准确性。后续该传输时延用于确定随机接入过
程中的上行定时提前的确定时,能够提高该上行定时提前的准确性;或者,用于确定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距离时,也能够提高准确性。
[000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和第二前导码,包括:终端设备在不同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上分别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和第二前导码。
[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循环移位量由移位步长确定,移位步长与网络设备设定的覆盖半径相关。
[0011]基于该实施方式,移位步长与网络设备设定的覆盖半径相关,能够使得终端设备根据循环移位量得到的前导码发生的移位不超过前导码的总体检测区间,进而使得网络设备能够在检测区间内检测到终端设备发送的前导码。
[0012]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循环移位量和移位步长满足如下公式:
[0013][0014]其中,C
v
为循环移位量,N
CS
为移位步长,表示向下取整,L为序列长度。
[0015]基于该实施方式,取消了限制集合的设计,因此相比于增加前导码的检测区间的方案,本申请能够提供较多的前导码,从而使得终端设备针对前导码有较多的选择。当该方法用于随机接入场景时,可以提高同一时间可接入的终端设备的数量,或者降低冲突。
[001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一前导码,包括:根据第一根指数生成第一序列,以及根据循环移位量对第一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第一前导码。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前导码,包括:根据第二根指数生成第二序列,以及根据循环移位量对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第二前导码。
[001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序列表示为:
[0018][0019]第一前导码表示为:
[0020][0021]第二序列表示为:
[0022][0023]第二前导码表示为:
[0024][0025]其中,u为第一根指数,C
v
为循环移位量,L为序列长度,i=0,1,

,L

1。
[002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根据序列长度和第一根指数确定第二根指数。
[002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前导码和第二前导码为Zaddof

Chu序列。
[0028]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接收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网络设备的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由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网络设备功能的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本申请以网络设备执行该方法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0029]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一信号是第一前导码对应的接收信号,第二信号是第二前导码对应的接收信号,第一前导码由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前导码由第二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根指数为序列长度与第一根指数之差。之后,网络设备确定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并根据第一序列和第一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确定第一移位量,以及根据第二序列和第二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确定第二移位量,其中,第一序列和第一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主峰值大于阈值,第二序列和第二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主峰值大于该阈值。最终,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移位量和第二移位量确定第三移位量,该第三移位量用于确定传输时延。
[0030]基于该方案,本申请对前导码对应的根指数进行设计,使得一个根指数为序列长度和另一根指数之差。通过该设计,使得多普勒频移对第一序列和第一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以及第二序列和第二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相关峰的影响最终可以相互抵消,从而使得网络设备能够确定实际传输过程中的真实移位量(即第三移位量),进而根据该移位量确定传输时延,提高该传输时延的准确性。后续该传输时延用于确定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上行定时提前的确定时,能够提高该上行定时提前的准确性;或者,用于确定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距离时,也能够提高准确性。
[0031]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网络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号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一前导码,以及根据第二根指数和所述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前导码,所述第二根指数为序列长度与所述第一根指数之差;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前导码和所述第二前导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前导码和所述第二前导码,包括:在不同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上分别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前导码和所述第二前导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移位量由移位步长确定,所述移位步长与所述网络设备设定的覆盖半径相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移位步长满足如下公式:其中,C
v
为所述循环移位量,N
CS
为所述移位步长,表示向下取整,L为所述序列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一前导码,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根指数生成第一序列,以及根据所述循环移位量对所述第一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所述第一前导码;所述根据第二根指数和所述循环移位量确定第二前导码,包括:根据所述第二根指数生成第二序列,以及根据所述循环移位量对所述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所述第二前导码。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表示为:所述第一前导码表示为:所述第二序列表示为:所述第二前导码表示为:其中,u为所述第一根指数,C
v
为所述循环移位量,L为所述序列长度,i=0,1,

,L

1。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序列长度和所述第一根指数确定所述第二根指数。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导码和所述第二前导码为Zaddof

Chu序列。9.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是第一前导码对应的接收信号,所述第二信号是第二前导码对应的接收信号,所述第一前导码由第一根指数和循环移位量确定,所述第二前导码由第二根指数和所述循环移位量确定,所述第二根指数为序列长度与所述第一根指数之差;确定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一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主峰值大于阈值;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一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确定第一移位量;确定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第二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主峰值大于所述阈值;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第二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确定第二移位量;根据所述第一移位量和所述第二移位量确定第三移位量,所述第三移位量用于确定传输时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在不同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上分别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位量为: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一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主峰值位置与第一检测区间的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所述第二移位量为: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第二信号的自相关运算结果的主峰值位置与所述第一检测区间的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1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李雪茹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