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基盐引发环内酸酐单体的快速开环聚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709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氨基酸类聚合物的快速开环聚合方法,包括步骤:在式I化合物引发剂存在下,将一种或多种式II化合物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形成一聚合物,所述聚合物含有式III所示的聚合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合速度迅速、制备方法简单、适用于多种单体、合成场景多样并且可合成结构丰富的聚合物。合成结构丰富的聚合物。合成结构丰富的聚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羧基盐引发环内酸酐单体的快速开环聚合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氨基酸类聚合物合成或制备方法
,具体地,涉及羧基盐引发环内酸酐类单体的快速开环聚合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氨基酸类聚合物(聚肽或者聚类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蛋白质/多肽模拟、抗菌剂开发、组织工程、药物/基因传递等多种生物工程领域。多肽和类肽可通过固相合成和液相合成方法合成,但固相合成费时费力且成本高,合成产品序列短并难大量制备。液相合成中N

羧基羰基环内酸酐的开环聚合产率高、成本低、可制备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因此最为常用也最有前景。
[0003]但是α

氨基酸N

羧基羰基环内酸酐单体(NCA)最常用的引发剂(伯胺、过渡金属催化剂、六甲基二硅氮烷等)会受脱羧限速或催化剂怕水的影响,NCA的开环聚合体系在聚合速度等方面还有大量改善的空间。例如对于N

取代α

氨基酸N

羧基羰基环内酸酐单体(NNCA),伯胺引发侧链带有大位阻的单体(例如环己基)的时间需要六天以上;对于单体稳定性更高、聚合难度更大的N

取代α

氨基酸N

羧基硫代羰基环内酸酐单体(NNTA),伯胺引发侧链带有苄基的单体一直无法获得大分子量的聚合物;对于β

氨基酸N

羧基(硫代羰基)环内酸酐单体更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0004]综上,需要一种具有突破性的、聚合速度快、针对多种单体(包括低活性单体)、可聚合多种结构聚合物的新引发剂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突破性的、聚合速度快、针对多种单体(包括低活性单体)、可聚合多种结构聚合物的新引发剂体系以制备氨基酸类聚合物。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0007](a)在式I化合物引发剂存在下,将一种或多种式II化合物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形成一聚合物,所述聚合物含有式III所示的聚合单元;
[0008][0009]其中,
[0010]X1、X2各自独立地为O或S;
[0011]A为Li、Na、K、NH4、NW1W2W3W4、PW1W2W3W4;
[0012]W1、W2、W3、W4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硫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卤代烷氧基、C3‑
C
12
环烷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C1‑
C6烷基酯基;或W1、W2、W3、W4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取代;
[0013]V选自下组:C、N、O;
[0014]V为C时,Z1、Z2、Z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
C
12
烷基羧基、C1‑
C
12
烷氧基、2

12元杂烷基、C1‑
C
12
烷基磺酰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1‑
C6烷基胍基、C1‑
C6烷基酯基、硫代C1‑
C6烷基酯基,或聚合物链段;或Z1、Z2、Z3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例如2个、3个、4个等)取代;
[0015]V为N时,Z1、Z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
C
12
烷基羧基、C1‑
C
12
烷氧基、2

12元杂烷基、C1‑
C
12
烷基磺酰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1‑
C6烷基胍基、C1‑
C6烷基酯基、硫代C1‑
C6烷基酯基,或聚合物链段;或Z1、Z2、Z3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例如2个、3个、4个等)取代;
[0016]V为O时,Z1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在式I化合物引发剂存在下,将一种或多种式II化合物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形成一聚合物,所述聚合物含有式III所示的聚合单元;其中,X1、X2各自独立地为O或S;A为Li、Na、K、NH4、NW1W2W3W4、PW1W2W3W4;W1、W2、W3、W4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硫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卤代烷氧基、C3‑
C
12
环烷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C1‑
C6烷基酯基;或W1、W2、W3、W4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取代;V选自下组:C、N、O;V为C时,Z1、Z2、Z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
C
12
烷基羧基、C1‑
C
12
烷氧基、2

12元杂烷基、C1‑
C
12
烷基磺酰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1‑
C6烷基胍基、C1‑
C6烷基酯基、硫代C1‑
C6烷基酯基,或聚合物链段;或Z1、Z2、Z3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例如2个、3个、4个等)取代;V为N时,Z1、Z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
C
12
烷基羧基、C1‑
C
12
烷氧基、2

12元杂烷基、C1‑
C
12
烷基磺酰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1‑
C6烷基胍基、C1‑
C6烷基酯基、硫代C1‑
C6烷基酯基,或聚合物链段;或Z1、Z2、Z3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例如2个、3个、4个等)取代;V为O时,Z1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硅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
C
12
烷基羧基、C1‑
C
12
烷氧基、2

12元杂烷基、C1‑
C
12
烷基磺酰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
杂环基、C1‑
C6烷基胍基、C1‑
C6烷基酯基、硫代C1‑
C6烷基酯基,或聚合物链段;或Z1、Z2、Z3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包括单环、螺环、桥环或并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R
m
(例如2个、3个、4个等)取代;Y为S或O;m为1或2;n为≥2的正整数(如3

20000);R、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氨基、C1‑
C
12
烷基、C1‑
C
12
卤代烷基、C1‑
C
12
烷基氨基、C1‑
C
12
烷基羟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硫基、2

12元杂烷基、C1‑
C
12
烷基磺酰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杂环基、C1‑
C6烷基胍基、C1‑
C6烷基酯基、硫代C1‑
C6烷基酯基、

(C1‑
C8亚烷基)

R
a
;或R1和R2与它们连接的碳原子共同构成取代或未取代的3

12元碳环或杂环;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例如2个、3个、4个等)R
m
取代;L独立地为化学键、

CHR'1‑


O



S



CO



COO



S(=O)2‑
;q为1

10的整数;R'1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H、氨基、C1‑
C
15
烷基、C1‑
C
15
烷氧基、C1‑
C
15
烷基氨基、C6‑
C
15
芳基、C2‑
C
15
烯基、C2‑
C
15
炔基、C1‑
C
15
烷基羟基、C1‑
C
15
烷基醛基、C1‑
C
15
烷基酯基、硫代C1‑
C
15
烷基酯基、

Rc

COO

Rc”、

Rc

CO

Rc”、

Rc

O

Rc”、

Rc

S

Rc”、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的5

15元杂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杂环基;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例如2个、3个、4个等)R
m
取代;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氢、C1‑
C
15
烷基、C1‑
C
15
烷氧基、C1‑
C
15
烷基氨基、C2‑
C
15
烯基、C2‑
C
15
炔基、C1‑
C
15
烷基羟基、C1‑
C
15
烷基醛基、C1‑
C
15
烷基磺酰基、

Rc

COO

Rc”、

Rc

CO

Rc”、

Rc

O

Rc”、

Rc

S

Rc”、C3‑
C
12
环烷基、C4‑
C
12
环烯基、5

12元杂环基、C6‑
C
12
芳基、5

12元杂芳基、叔丁氧羰基(Boc)、苄氧羰基(Cbz)、芴甲氧羰基(Fmoc)、邻苯二甲酰基(Pht)、乙酰基(Ac)、三氟乙酰基(Tfa)、苄基(Bn)、三苯基甲基(Tr);或者R
a
和R
b
与其连接的N原子结合形成3

8元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例如2个、3个、4个等)R
m
取代;Rc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无、C1‑
C
15
亚烷基、C2‑
C
15
亚烯基、C2‑
C
15
亚炔基、C3‑
C
12
亚环烷基、C4‑
C
12
亚环烯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3

12元亚杂环基、C6‑
C
12
亚芳基、具有1

3个选自下组N、S和O的杂原子的5

12元亚杂芳基;其中,所述的取代是指被一个或多个(例如2个、3个、4个等)R
m
取代;Rc”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下组基团:C1‑
C
15
烷基、C1‑
C
15
烷基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润辉武月铭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