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6223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7:01
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属于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结构上由车厢、驾驶仓、导轨、滑块、车轮、液压升降器、气囊减震器、承重板和车架连接组成;液压升降器与承重板固定连接,气囊减震器与液压升降器固定连接,车厢与气囊减震器固定连接,液压升降器带动车厢上升与下降,气囊减震器在升降过程中具备较好的抗震效果,也有利于减少车载平台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由于车厢通过滑块与导轨相连接,可使车厢上升或下降进行辅助导向,利于液压升降器和气囊减震器的垂直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的抗震车架相比,可灵活调节车厢高度,上货与卸货更为便捷,可减少运输和升降过程中的震动,货物运输更为安全可靠。运输更为安全可靠。运输更为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配件
,涉及一种车载平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

技术介绍

[0002]车辆运输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有多种方式减少车辆在运输途中的震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216673515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物流运输的抗震车架,该技术方案中底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均布的连接杆,连接杆的底部且位于底板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减震块,连接杆的内侧焊接减震块,减震块的内侧焊接有支撑杆,通过减震块内部的橡胶层会对外部的力进行吸收,进而防止外部的力直接作用于连接杆处,进而减少车体的震动幅度,进而起到对运输物品保护的作用。但此技术方案中车架只有减震作用,无法调节车辆货台高度。
[0003]在实际操作过中,由于车架结构重量大,不能调节载物平台高度,卸货和上货不方便,同时抗震块减震作用有限,不能较好的保护货物。因此,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有必要对现有抗震车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整体结构简单,可实现车厢的平稳升降,灵活调节车厢货台高度,上货与卸货更便捷,可减少运输和升降过程中的震动,货物运输更为安全可靠。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包括驾驶仓、设置在驾驶仓后方的车架,连接设置在车架上方的承重板、连接设置在车架下方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平台还由车厢、导轨、滑块、液压升降器和气囊减震器连接组成;所述驾驶仓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驾驶仓后方固定设有导轨,所述滑块与车厢固定连接,滑块与导轨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液压升降器与承重板固定连接,所述气囊减震器连接设置在所述液压升降器的上方,所述气囊减震器上端与车厢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导轨的数量为2根,两根导轨相互平行设置,且导轨的长度小于驾驶仓的高度。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导轨与滑块中间为间隙滑动配合,两配合面为燕尾配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滑块上固定设有螺杆,车厢壁上设有槽孔,螺杆穿过槽孔后通过螺母固定,使滑块与车厢形成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槽孔为双圆头孔,螺杆在槽孔中可上下滑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的外部套设有弹性套,以减少螺杆与槽孔之间的刚性接触。
[0011]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套为橡胶套。
[0012]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升降器通过底板与承重板螺栓固定连接,气囊减震器通过螺栓固定在液压升降器的中间板上。
[0013]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液压升降器上的气囊减震器数量为4个。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车厢底部与气囊减震器的顶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结构上由车厢、驾驶仓、导轨、滑块、车轮、液压升降器、气囊减震器、承重板和车架连接组成;液压升降器与承重板固定连接,气囊减震器与液压升降器固定连接,车厢与气囊减震器固定连接,液压升降器带动车厢上升与下降,气囊减震器在升降过程中具备较好的抗震效果,也有利于减少车载平台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由于车厢通过滑块与导轨相连接,可使车厢上升或下降进行辅助导向,利于液压升降器和气囊减震器的垂直工作,本技术与现有的抗震车架相比,可灵活调节车厢高度,上货与卸货更为便捷,可减少运输和升降过程中的震动,货物运输更为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16]图1 为本技术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 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 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4 为图2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车厢1、驾驶仓2、导轨3、滑块4、车轮5、液压升降器6、气囊减震器7、承重板8、车架9、槽孔10、螺杆11、螺母12、垫片13、弹性套14、底板15、中间板16、顶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专利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专利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专利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专利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

4所示,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驾驶仓2后方设有车架9,车架9上方设有承重板8、车架9下方设有车轮5;驾驶仓2与车架9固定连接,驾驶仓2后方固定设有导轨3,滑块4与车厢1固定连接,滑块4与导轨3之间滑动连接,液压升降器6与承重板8固定连接,气囊减震器7连接设置在液压升降器6的上方,气囊减震器7上端与车厢1固定连接。
[0024]实施例2
[0025]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3

4所示,导轨3的数量为2根,两根导轨3相互平行设置,且导轨3的长度小于驾驶仓2的高度。导轨3与滑块4中间为间隙滑动配合,两配合面为燕尾配合。滑块4上固定设有螺杆11,车厢壁上设有槽孔10,螺杆11穿过槽孔10后通过螺母12固定,使滑块4与车厢1形成固定连接。
[0026]实施例3
[0027]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2

4所示,槽孔10为双圆头孔,螺杆11在槽孔10中可上下滑动。螺杆11的外部套设有弹性套14,以减少螺杆11与槽孔10之间的刚性接触。弹性套14为橡胶套。液压升降器6通过底板15与承重板8螺栓固定连接,气囊减震器7通过螺栓固定在液压升降器6的中间板16上。液压升降器6上的气囊减震器7数量为4个。车厢1底部与气囊
减震器7的顶板17之间通过螺栓18固定连接。
[0028]如图1

4所示,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的工作原理如下:驾驶仓2与车架9固定连接,驾驶仓2外部固定安装导轨3,滑块4与车厢1固定连接,滑块4与导轨3之间滑动连接,承重板8与车架9固定连接,液压升降器6底端与承重板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液压升降器6上端与气囊减震器7下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气囊减震器7上端与车厢1固定连接;承重板8与车架9固定连接,二者均采用金属型材,减轻平台重量;液压升降器6下端与承重板8固定连接,上端与气囊减震器7固定连接,同时车厢1与气囊减震器7固定连接,液压升降器6带动车厢1上升与下降,灵活调节车厢1高度;车厢1在升降过程中具备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气囊减震器7也有利于减少车载平台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启动升降装置,液压升降器6工作,带动气囊减震器7上升或下降,从而使车厢1整体上升或下降,根据货物的具体高度需求,可以灵活调节车厢1高度,液压升降器6可以实现大重量升降;气囊减震器7与液压升降装置6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升降过程中车厢1中货物稳定,也能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不颠簸,保护货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包括驾驶仓(2)、设置在驾驶仓(2)后方的车架(9),连接设置在车架(9)上方的承重板(8)、连接设置在车架(9)下方的车轮(5);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平台还由车厢(1)、导轨(3)、滑块(4)、液压升降器(6)和气囊减震器(7)连接组成;所述驾驶仓(2)与车架(9)固定连接,所述驾驶仓(2)后方固定设有导轨(3),所述滑块(4)与车厢(1)固定连接,滑块(4)与导轨(3)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液压升降器(6)与承重板(8)固定连接,所述气囊减震器(7)连接设置在所述液压升降器(6)的上方,所述气囊减震器(7)上端与车厢(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的数量为2根,两根导轨(3)相互平行设置,且导轨(3)的长度小于驾驶仓(2)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与滑块(4)中间为间隙滑动配合,两配合面为燕尾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气浮抗震式车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4)上固定设有螺杆(11),车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善文王中流戴敏缪宏夏云帆刘思幸张燕军樊士玉孙永元胡诗悦滕健文曹杨林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