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5910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装载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包括推铲、翻转油缸、大臂、提升油缸和车架,所述大臂包括前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中部铰接点Ⅱ和后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位于前铰接点和中部铰接点Ⅱ之间;所述大臂的前铰接点与推铲的下铰接点铰接,大臂的后铰接点与车架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翻转油缸的一端与大臂的中部铰接点Ⅰ铰接,翻转油缸的另一端与推铲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提升油缸的一端与大臂的中部铰接点Ⅱ铰接,提升油缸的另一端与车架的下铰接点铰接。本装载机工作装置既可以满足特殊作业工况的使用要求,也可以降低装载机在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使用维修过程中的成本,给生产商、用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装载机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装载机是通过控制工作装置的一系列动作来完成铲装、卸料等各种作业的。装载机工作装置主要由铲斗(变形机具)和支持铲斗(变形机具)进行装载作业的连杆系统组成。根据连杆系统的杆数和运动特征可分为正转四杆、正转五杆、正转六杆、反转六杆、正转八杆等类型。
[0003]目前,行业内广泛使用反转六杆工作装置,是由铲斗(变形机具)、动臂、摇臂、拉杆、翻斗油缸、提升油缸组成。优点是:翻斗油缸大腔进油时收斗,可获得较大的掘起力;恰当地选择各构件尺寸,不仅能得到良好的铲斗平动性能,而且可以实现铲斗的自动放平。缺点是:摇臂和拉杆布置在铲斗和前桥之间的狭窄空间,容易发生构件相互干涉;不能恰当的选择各构件尺寸,杆系易出现“干涉”、“死点”、“自锁”和“机构撕裂”等现象。
[0004]另外,针对一些垃圾、粮食、煤炭、港口等,只需要装载机进行物料堆高、物料推平、推料卸车等作业工况,不需要装载机进行复杂的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是一种适合装载机在物料堆高、物料推平、推料卸车工况使用的新型工作装置,这样既可以满足特殊作业工况的使用要求,也可以降低装载机在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使用维修过程中的成本,给生产商、用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包括推铲、翻转油缸、大臂、提升油缸和车架,所述大臂包括前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中部铰接点Ⅱ和后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位于前铰接点和中部铰接点Ⅱ之间;所述大臂的前铰接点与推铲的下铰接点铰接,大臂的后铰接点与车架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翻转油缸的一端与大臂的中部铰接点Ⅰ铰接,翻转油缸的另一端与推铲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提升油缸的一端与大臂的中部铰接点Ⅱ铰接,提升油缸的另一端与车架的下铰接点铰接。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大臂包括臂板、横梁和耳板;所述臂板的两端均设有铰接孔,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所述臂板,且横梁与臂板的中部连接;所述耳板呈V字形,耳板的两自由端的端部均设有铰接孔,耳板通过其V字形底部固定在横梁的中部;所述臂板用于与推铲铰接的铰接孔为前铰接点,所述臂板用于与车架铰接的铰接孔为后铰接点;所述耳板上靠近前铰接点的铰接孔为中部铰接点Ⅰ,所述耳板上远离前铰接点的
铰接孔为中部铰接点Ⅱ。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板的V字形开口朝大臂的前铰接点侧倾斜设置。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臂板两端的铰接孔处均铰接有法兰。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铲包括推铲板、刀板和铰接座,刀板安装在推铲板的前端底部,推铲板的后端通过若干支撑梁与铰接座的前端连接;铰接座的后端设有翻转油缸铰接支座和两个对称布置的大臂前铰接支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与推铲板间以及支撑梁与铰接座间均焊接有加强板。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的两侧对称设有大臂后铰接支座,车架的中间设有提升油缸铰接支座。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油缸的缸底与大臂的中部铰接点Ⅰ铰接,翻转油缸的活塞杆与推铲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提升油缸的活塞杆与大臂的中部铰接点Ⅱ铰接,提升油缸的缸底与车架的下铰接点铰接。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装载机工作装置采用反转四杆可以满足物料堆高、物料推平、推料卸车工况的使用,相比现有的反转六杆,这样既可以满足特殊作业工况的使用要求,也可以降低装载机在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使用维修过程中的成本,给生产商、用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大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推铲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中,1、推铲,11、推铲板,12、刀板,13、加强板,14、支撑梁,15、翻转油缸铰接支座,16、大臂前铰接支座,2、翻转油缸,3、大臂,31、臂板,32、横梁,33、耳板,34、法兰,4、提升油缸,5、车架,51、提升油缸铰接支座,52、大臂后铰接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包括推铲1、翻转油缸2、大臂3、提升油缸4和车架5。
[0018]大臂3包括前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中部铰接点Ⅱ和后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位于前铰接点和中部铰接点Ⅱ之间。具体地,如图2所示,大臂3包括臂板31、横梁32和耳板33。所述臂板31的两端均设有铰接孔,所述臂板31两端的铰接孔处均铰接有法兰34。所述横梁32的两端各设有一所述臂板31,且横梁32与臂板31的中部焊接固定。所述耳板33呈V字形,耳板33的两自由端的端部均设有铰接孔,耳板33通过其V字形底部固定在横梁32的中部。所述臂板31用于与推铲1铰接的铰接孔为前铰接点,所述臂板31用于与车架5铰接的铰接孔为后
铰接点。所述耳板33上靠近前铰接点的铰接孔为中部铰接点Ⅰ,所述耳板33上远离前铰接点的铰接孔为中部铰接点Ⅱ。
[0019]推铲1包括上铰接点和下铰接点。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推铲1包括推铲板11、刀板12和铰接座。刀板12安装在推铲板11的前端底部,刀板12和推铲板11组合在一起用于推铲货物。推铲板11的后端通过若干支撑梁14与铰接座的前端连接;支撑梁14的长度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支撑梁14与推铲板11间以及支撑梁14与铰接座间均焊接有加强板13用于加强推铲1的整体强度。铰接座的后端设有翻转油缸铰接支座15和两个对称布置的大臂前铰接支座16,翻转油缸铰接支座15为推铲1的上铰接点,大臂前铰接支座16为推铲1的下铰接点。
[0020]车架5包括上铰接点和下铰接点。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车架5的两侧对称设有大臂后铰接支座52,车架5的中间设有提升油缸铰接支座51。大臂后铰接支座52为车架5的上铰接点,提升油缸铰接支座51为车架5的下铰接点。
[0021]所述大臂3的前铰接点与推铲1的大臂前铰接支座16铰接于A点,大臂3的后铰接点与车架5的大臂后铰接支座52铰接于F点。
[0022]所述翻转油缸2的缸底与大臂3的中部铰接点Ⅰ铰接于C点,翻转油缸2的活塞杆与推铲1的翻转油缸铰接支座15铰接于B点。
[0023]所述提升油缸4的活塞杆与大臂3的中部铰接点Ⅱ铰接于D点,提升油缸4的缸底与车架5的提升油缸铰接支座51铰接于E点。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根据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布局结构,所述耳板33的V字形开口朝大臂3的前铰接点侧倾斜设置,使得翻转油缸2和提升油缸4在装配后能够更好的满足工作要求。
[0025]如图5所示,从本专利技术的运动轨迹图可以看出:从地面位置Ⅰ开始大臂3在提升油缸4的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包括推铲(1)、翻转油缸(2)、大臂(3)、提升油缸(4)和车架(5),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3)包括前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中部铰接点Ⅱ和后铰接点,中部铰接点Ⅰ位于前铰接点和中部铰接点Ⅱ之间;所述大臂(3)的前铰接点与推铲(1)的下铰接点铰接,大臂(3)的后铰接点与车架(5)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翻转油缸(2)的一端与大臂(3)的中部铰接点Ⅰ铰接,翻转油缸(2)的另一端与推铲(1)的上铰接点铰接;所述提升油缸(4)的一端与大臂(3)的中部铰接点Ⅱ铰接,提升油缸(4)的另一端与车架(5)的下铰接点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3)包括臂板(31)、横梁(32)和耳板(33);所述臂板(31)的两端均设有铰接孔,所述横梁(32)的两端各设有一所述臂板(31),且横梁(32)与臂板(31)的中部连接;所述耳板(33)呈V字形,耳板(33)的两自由端的端部均设有铰接孔,耳板(33)通过其V字形底部固定在横梁(32)的中部;所述臂板(31)用于与推铲(1)铰接的铰接孔为前铰接点,所述臂板(31)用于与车架(5)铰接的铰接孔为后铰接点;所述耳板(33)上靠近前铰接点的铰接孔为中部铰接点Ⅰ,所述耳板(33)上远离前铰接点的铰接孔为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霞郭文明孟令超王保兴王飞宇饶家凯程然李炳田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