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属于伺服电机领域,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通过取热动排的设置,在过热时,取热动排不断重复嵌入多个取热槽之间后分离的过程,使取热动排不断重复携带热量与电机本体分离的过程,配合风扇的作用,使热量直接快速的散失在空气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热量的自行散发,本方案中在取热动排携带热量与电机本体分离时,相当于化整为零,将电机本体整体的散热分散层电机本体以及多个相互不接触的取热片的散热,大幅度加快散热效率,并且在不断分离过程中,使取热动排的温度总是低于多个散热鳞片的温度,呈现温度差,有效保证其对热量的连续性吸取,进一步有效保证在过热时的高散热性。进一步有效保证在过热时的高散热性。进一步有效保证在过热时的高散热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伺服电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
技术介绍
[0002]伺服电机可以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0003]伺服电机在长时间使用时会产生较高的热量,现有技术中通过散热鳞片的设置,来增大电机的表面积,从而使散热面积增大,加快散热,但是在长时间使用时,现有的伺服电机不能根据其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对散热性能进行调整,往往存在电机长时间处于过热的情况下,导致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通过取热动排的设置,在过热时,取热动排不断重复嵌入多个取热槽之间后分离的过程,使取热动排不断重复携带热量与电机本体分离的过程,配合风扇的作用,使热量直接快速的散失在空气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热量的自行散发,本方案中在取热动排携带热量与电机本体分离时,相当于化整为零,将电机本体整体的散热分散层电机本体以及多个相互不接触的取热片的散热,大幅度加快散热效率,并且在不断分离过程中,使取热动排的温度总是低于多个散热鳞片的温度,呈现温度差,有效保证其对热量的连续性吸取,进一步有效保证在过热时的高散热性。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包括带有控制板的电机本体,所述电机本体上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端安装有端盖,所述电机本体外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鳞片,所述端盖下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电机本体远离端盖的下端与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底板,所述底板远离端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立板,所述立板内安装有风扇,所述电机本体左右外端均设有取热动排,所述取热动排包括两个外定板、两对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外定板上下两端与电机本体之间的电动推杆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两个外定板靠近电机本体一端的取热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鳞片之间的间隙形成取热槽,所述取热片与取热槽相互匹配,所述温度传感器、电动推杆以及风扇均与控制板信号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立板与电机本体不接触,且二者之间形成扩风通道。
[0010]进一步的,所述立板靠近电机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导风板,所
述导风板为倾斜设置,且沿着远离立板的方向,两个导风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取热片长度大于取热槽的深度,且取热片长度为取热槽深度的2
‑
5倍,当取热片嵌入取热槽内时,取热片外边缘不超出端盖边缘。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取热片包括吸热段、固定连接在吸热段靠近电机本体一端的外形变段和内限位杆,所述内限位杆位于外形变段内侧,且外形变段内饱和填充有去离子水,所述外形变段端部的厚度小于取热槽上下内壁之间的距离。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外形变段横向跨度为取热槽深度的2
‑
3倍,所述内限位杆长度大于取热槽深度,且长度不大于取热槽深度的1.5倍。
[0014]进一步的,所述外形变段为弹性材料制成,且外形变段内外表面均涂设有LINE
‑
X涂料涂层。
[0015]进一步的,所述外形变段包括外水层以及内油层,所述外水层和内油层的侧面相互贴附,且外水层位于内油层外侧,所述外水层内填充有去离子水,所述内油层内填充有绝缘油。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内油层位于外水层顶点以及内限位杆顶点之间的中点处,且二者均为弹性密封结构。
[0017]进一步的,所述去离子水以及绝缘油均饱和填充,且外水层和内油层均处于膨胀状态。
[0018]3.有益效果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0](1)本方案通过取热动排的设置,在过热时,取热动排不断重复嵌入多个取热槽之间后分离的过程,使取热动排不断重复携带热量与电机本体分离的过程,配合风扇的作用,使热量直接快速的散失在空气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热量的自行散发,本方案中在取热动排携带热量与电机本体分离时,相当于化整为零,将电机本体整体的散热分散层电机本体以及多个相互不接触的取热片的散热,大幅度加快散热效率,并且在不断分离过程中,使取热动排的温度总是低于多个散热鳞片的温度,呈现温度差,有效保证其对热量的连续性吸取,进一步有效保证在过热时的高散热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右侧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左侧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过热时的变化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取热动排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取热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在移动过程中取热片的变化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取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现有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标号说明:
[0031]1电机本体、2端盖、3散热鳞片、31取热槽、4立板、5风扇、61底板、62支板、7电动推
杆、8外定板、9取热片、91吸热段、92外形变段、93内限位杆、921外水层、922内油层、10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包括带有控制板的电机本体(1),所述电机本体(1)上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机本体(1)的输出端安装有端盖(2),所述电机本体(1)外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鳞片(3),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2)下端固定连接有(6),所述电机本体(1)远离端盖(2)的下端与(6)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底板(61),所述底板(61)远离端盖(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立板(4),所述立板(4)内安装有风扇(5),所述电机本体(1)左右外端均设有取热动排,所述取热动排包括两个外定板(8)、两对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外定板(8)上下两端与电机本体(1)之间的电动推杆(7)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两个外定板(8)靠近电机本体(1)一端的取热片(9),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鳞片(3)之间的间隙形成取热槽(31),所述取热片(9)与取热槽(31)相互匹配,所述温度传感器、电动推杆(7)以及风扇(5)均与控制板信号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4)与电机本体(1)不接触,且二者之间形成扩风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4)靠近电机本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导风板(10),所述导风板(10)为倾斜设置,且沿着远离立板(4)的方向,两个导风板(10)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取式排热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热片(9)长度大于取热槽(31)的深度,且取热片(9)长度为取热槽(31)深度的2
‑
5倍,当取热片(9)嵌入取热槽(31)内时,取热片(9)外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芹芹,文凡,
申请(专利权)人:李芹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