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及制备方法,涉及电热装置技术领域,该透明导电加热膜包括两个电极,分别设于透明导电薄膜的相对两边缘上,电极均包括打底层、铜箔层及覆盖层,打底层设于透明导电薄膜上,铜箔层设于打底层与覆盖层之间,铜箔上开设过孔,打底层通过过孔与覆盖层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将透明导电薄膜上的电极设置为打底层、覆盖层及设于打底层与覆盖层之间的铜箔层,以形成银浆包裹铜箔的复合夹层电极结构;铜箔层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相比于仅仅使用银浆作为电极,能有效减少复合夹层电极结构与透明导电薄膜之间的连接阻抗,电流不易过载,透明导电加热膜的升温均匀稳定,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热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透明导电加热膜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和电加热性能,可用于汽车挡风玻璃、摄像头及显示屏的除雾或融冰。透明导电加热膜包括透明导电薄膜和设于透明导电薄膜一面的相对两边缘的电极。需加热时,使电极与电源连通,透明导电薄膜发热。
[0003]一现有技术中的透明导电加热膜,该透明导电加热膜的电极为丝印于透明导电薄膜边缘的一层银浆导电层或铜浆导电层,银浆导电层或铜浆导电层直接与透明导电薄膜接触。然而,一层银浆导电层或铜浆导电层作为电极,电极的电阻高,电流易过载,透明导电加热膜的速度慢且不稳定,工作效率低下。
[0004]有鉴于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及制备方法,电极的电阻低,电流稳定不易过载,加热速度高且稳定,工作效率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包括:
[0008]透明导电薄膜;
[0009]两个电极,分别设于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相对两边缘上,所述电极均包括打底层、铜箔层及覆盖层,所述打底层设于所述透明导电薄膜上,所述铜箔层设于所述打底层与所述覆盖层之间,所述铜箔上开设过孔,所述打底层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覆盖层连通。
[0010]可选地,所述透明导电薄膜为纳米银线透明导电层或ITO导电层,所述打底层为银浆打底层或铜浆打底层,和所述覆盖层的为银浆打底层或铜浆打底层。
[0011]可选地,所述打底层朝向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内侧形成第一过渡部;所述覆盖层朝向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内侧设置第二过渡部。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可配置为锯齿波形、半圆波形、方波形或S波形。
[0013]可选地,所述过孔为多个,多个所述过孔沿所述铜箔层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4]可选地,所述打底层的宽度为w1,所述铜箔层的宽度为w2,所述覆盖层的宽度为w3,w1≥w2,w3≥w2。
[0015]可选地,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方阻为1
‑
30Ω/sq。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7]对透明导电薄膜进行裁切、磨边及烘干处理;
[0018]在处理后的透明导电薄膜的相对两边缘上丝印一层打底层,烘烤至固化;
[0019]在固化后的打底层上压印一层带有过孔的铜箔层;
[0020]在铜箔层的表面丝印一层覆盖层。
[0021]可选地,烘烤的温度为130℃,烘烤时间为0.5h。
[0022]可选地,所述压印为热压,热压的温度为180℃,热压的压力为0.3MPA。
[002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带来以下技术效果:
[0024]通过将透明导电薄膜上的电极设置为打底层、覆盖层及设于打底层与覆盖层之间的铜箔层,以形成银浆包裹铜箔的复合夹层电极结构;铜箔层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相比于仅仅使用银浆作为电极,能有效减少复合夹层电极结构与透明导电薄膜之间的连接阻抗,电流不易过载,透明导电加热膜的升温均匀稳定,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示出了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正视图;
[0027]图2示出了图1隐藏了覆盖层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正视图;
[0028]图3为其中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渡部与第二过渡部为锯齿波形);
[0029]图4为其中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渡部与第二过渡部为方波形);
[0030]图5为其中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渡部与第二过渡部为半圆波形);
[0031]图6为其中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渡部与第二过渡部为s波形)。
[003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3]10
‑
透明导电薄膜;20
‑
电极;21
‑
打底层;211
‑
第一过渡部;22
‑
铜箔层;221
‑
过孔;23
‑
覆盖层;231
‑
第二过渡部;30
‑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0036]请参阅图1
‑
3,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包括:
[0037]透明导电薄膜10;
[0038]两个电极20,分别设于透明导电薄膜10的相对两边缘上,电极20均包括打底层21、铜箔层22及覆盖层23,打底层21设于透明导电薄膜10上,铜箔层22设于打底层21与覆盖层
23之间,铜箔上开设过孔221,打底层21通过过孔221与覆盖层23连通。
[0039]两个电极20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具体的,请参阅图1,正极为设于透明导电薄膜10上方的电极,负极为设于透明导电薄膜10下方的电极。
[0040]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薄膜10为纳米银线透明导电层或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导电层,打底层21为银浆打底层或铜浆打底层,覆盖层23为银浆打底层或铜浆打底层。
[0041]纳米银线或ITO具备良好的导热性和透光率,既能为汽车挡风玻璃供热又不影响挡风玻璃的透明度。银浆或铜浆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较低的电阻率的材料,适于制作电极20,在此不再赘述。
[0042]其中,铜箔层22在透明导电薄膜10上没有附着力,通过打底层21将铜箔22固定在透明导电薄膜10上。相关技术中,采用ACF胶将铜箔胶黏于透明导电薄膜10上。然而,ACF胶的导电性远低于金属,会增大铜箔层与导电膜的接触电阻。相比于相关技术,采用银浆或铜浆作为导电层的材料的导电性更强。
[0043]打底层21与覆盖层23从铜箔层22的两侧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导电薄膜;两个电极,分别设于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相对两边缘上,所述电极均包括打底层、铜箔层及覆盖层,所述打底层设于所述透明导电薄膜上,所述铜箔层设于所述打底层与所述覆盖层之间,所述铜箔上开设过孔,所述打底层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覆盖层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加热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薄膜为纳米银线透明导电层或ITO导电层,所述打底层为银浆打底层或铜浆打底层,和所述覆盖层的为银浆打底层或铜浆打底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底层朝向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内侧形成第一过渡部;所述覆盖层朝向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内侧设置第二过渡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可配置为锯齿波形、半圆波形、方波形或S波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为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蓉,袁平,周宇恒,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兴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