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及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5102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及二次电池,包括第一极性极片、第二极性极片和隔膜;第一极性极片包括第一极性集流体、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和第一极性极耳;第二极性极片包括第二极性集流体、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极性极耳;第一极性集流体和第二极性集流体分别呈Y字形弯折,且相对地插设;第一极性集流体包括第一弯折部和分别位于第一弯折部两侧的两个第一非弯折部;第一非弯折部涂覆有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第一弯折部作为第一极性极耳;第二极性集流体包括第二弯折部和分别位于第二弯折部两侧的两个第二非弯折部;第二非弯折部涂覆有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第二弯折部作为第二极性极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低内阻电芯,可降低发热量,提升使用安全性。提升使用安全性。提升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及二次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或者称为二次电池,一般由电池、电解液和外壳组成,其中的电芯又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由于它具有重量轻、能量密度高、无污染、无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等突出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等领域。
[0003]目前,为了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充电体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一般都具有快速充电的能力,但当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电或高倍率放电时,由于充放电电流大,电池的内阻所导致产生的热量也会增大,并且内阻越高,产生的热量就越大。如果发热量过大且没有有效散热,则很可能使电池的温度过高,从而因热失控而出现燃烧甚至爆炸等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
[0004]因此,如何降低电池的内阻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0005]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及二次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包括第一极性极片1、第二极性极片2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1与所述第二极性极片2之间的隔膜3;其中,
[0009]所述第一极性极片1包括第一极性集流体101、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102和第一极性极耳103;所述第二极性极片2包括第二极性集流体201、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202和第二极性极耳203;
[0010]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和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分别呈Y字形弯折,且相对地插设以形成层叠结构;
[0011]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包括第一弯折部1011和两个第一非弯折部1012,两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011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背离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的表面全部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102,每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朝向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的表面除一端之外的其余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102;所述第一弯折部1011作为所述第一极性极耳103;
[0012]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包括第二弯折部2011和两个第二非弯折部2012,两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01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011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012背离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的表面全部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202;每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012朝向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的表面除一端之外的其余区域涂覆有所述
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202;所述第二弯折部2011作为所述第二极性极耳203。
[0013]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层叠后的所述第一极性极片1、第二极性极片2和隔膜3卷绕以形成卷芯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所述第一极性极耳103沿着弯折线裁切分成两个第一极性子极耳1031;
[0015]所述第二极性极耳203沿着弯折线裁切分成两个第二极性子极耳2031。
[0016]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还包括所述第一极性转接片4和所述第二极性转接片5;
[0017]所述第一极性转接片4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极性子极耳1031之间;
[0018]所述第二极性转接片5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极性子极耳2031之间。
[0019]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所述第一极性转接片4的一端作为与两个所述第一极性子极耳1031焊接的第一极耳焊接部401,另一端扭转后再弯折形成与第一极柱焊接的第一极柱焊接部402;
[0020]所述第二极性转接片5的一端作为与两个所述第二极性子极耳2031焊接的第二极耳焊接部501,另一端扭转后再弯折形成与第二极柱焊接的第二极柱焊接部502。
[0021]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所述第一极柱焊接部40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极性子极耳1031的宽度;
[0022]所述第二极柱焊接部50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极性子极耳2031的宽度。
[0023]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所述第一极柱焊接部402与所述第二极柱焊接部502处于同一方向。
[0024]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所述隔膜3的数量为一张,一张所述隔膜3包覆在两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的表面。
[0025]进一步地,所述低内阻的电芯中,所述隔膜3的数量为两张,一张所述隔膜3对应包覆在一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的表面。
[002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和容纳所述电芯的壳体,所述电芯为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低内阻的电芯。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及二次电池,通过将呈Y字形弯折的第一极性集流体和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相对地插设以形成层叠结构,并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分别作为第一极性极耳和第二极性极耳,使得组装得到的电芯具有较低的内阻,可降低电芯的发热量,从而提升电芯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潜力。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低内阻的电芯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003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低内阻的电芯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极性转接片(未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极性转接片(未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极性转接片(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5]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极性转接片(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6]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极性转接片(未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7]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极性转接片(未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8]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极性转接片(弯折)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39]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低内阻的电芯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40]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低内阻的电芯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41]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极性转接片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42]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内阻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性极片(1)、第二极性极片(2)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1)与所述第二极性极片(2)之间的隔膜(3);其中,所述第一极性极片(1)包括第一极性集流体(101)、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102)和第一极性极耳(103);所述第二极性极片(2)包括第二极性集流体(201)、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202)和第二极性极耳(203);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和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分别呈Y字形弯折,且相对地插设以形成层叠结构;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包括第一弯折部(1011)和两个第一非弯折部(1012),两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011)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背离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的表面全部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102),每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012)朝向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的表面除一端之外的其余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一极性活性物质层(102);所述第一弯折部(1011)作为所述第一极性极耳(103);所述第二极性集流体(201)包括第二弯折部(2011)和两个第二非弯折部(2012),两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01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011)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012)背离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的表面全部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202);每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012)朝向所述第一极性集流体(101)的表面除一端之外的其余区域涂覆有所述第二极性活性物质层(202);所述第二弯折部(2011)作为所述第二极性极耳(2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内阻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层叠后的所述第一极性极片(1)、第二极性极片(2)和隔膜(3)卷绕以形成卷芯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内阻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勇于哲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