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度大于60mm的355MPa级别厚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4106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厚度大于60mm的355MPa级别厚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钢板化学成分为:C0.13%~0.18%,Si0.25%~0.3%,Mn1.25%~1.40%,P≤0.03%,S≤0.025%,Al0.015%~0.04%,Nb0.03%~0.05%,N≤0.012%,Ceq≤0.40%且Ceq=C+Mn/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钢板采用250~360mm厚度的铸坯经中厚板往复式轧机轧制后得到;生产过程包括铸坯加热、轧制、冷却、热矫直及钢板堆垛缓冷;无需后续冷矫处理,就能满足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就能满足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厚度大于60mm的355MPa级别厚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板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厚度规格大于60mm、屈服强度355MPa级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中厚板产品竞争力,部分中厚板产品采用以“水”代合金的生产工艺,但随着板厚增加以及采用TMCP工艺,导致钢板易产生碎浪缺陷,同时板形控制难度较大,如生产高建钢、工程结构用钢等产品时,板形无法达到自动焊接要求,严重影响客户使用,交货日期长,其他钢种也存在严重碎浪问题。此类钢板的特点为轧件厚、对轧制力及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生产中极易出现浪形缺陷、轧废等问题,废次品率高,轧完的钢板出现类似瓦楞板的板形,导致平直度超标,不易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尤其是60mm以上厚度产品,多数钢板的板形均需要经压平机压平进行挽救,无法压平时还得进行补轧,浪费了原材料,影响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严重影响钢板一次通过率,导致特厚钢板制造成本显著增加,延长了交货周期。
[0003]由此可见,如何解决上述厚度规格60mm以上、屈服强度355MPa级钢板的板形问题,提高钢板一次通过率,是该规格级别钢板开发及应用的关键。
[0004]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厚度大于60mm、屈服强度355MPa级别钢板板形控制研究甚少。公开号为CN10372202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TMCP高强船板板形控制方法”,对轧后高强度船板的板形控制有效。但该方法适用的钢板厚度为30

60mm,对厚度超过60mm以上钢板的板形控制没有涉及。公开号为CN101069896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中厚板板形控制方法”,能够减少30mm厚钢板轧后浪形。但该方法由于末道次没有压下量,无法完全消除钢板的浪形;且由于轧机只有上下两个辊与钢板接触的,末道次没有压下量时,不能消除前面轧制道次产生的翘头等板形缺陷。
[0005]期刊论文“热轧薄规格板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河南冶金》2020.8)中,通过优化加热、轧制及压下规程,解决了厚度规格在6

10mm,薄规格钢板板形控制问题,但是其生产方法无法满足厚度60mm以上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厚度大于60mm的355MPa级别厚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无需后续冷矫处理,就能满足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解决了此类钢板由于轧件薄、温降快,生产中极易出现浪形,影响钢板一次通过率、费次降率等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厚度大于60mm的355MPa级别厚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钢板生产过程包括铸坯加热、轧制、冷却、热矫直及钢板堆垛缓冷;具体步骤如下:
[0009]1)铸坯加热;将铸坯送入步进式加热炉加热至1245~1270℃,均热段和加热段的总加热时间为4~5.5h,总在炉时间为6~7h;保证加热后钢坯的上下表面温差小于30℃;
[0010]2)轧制;分两阶段轧制:第一阶段为粗轧阶段,终轧温度>1020℃,粗轧阶段至少前2个道次采用大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不小于15%;粗轧阶段控制轧制展宽阶段轧机雪橇板系数SKI值,将SKI值设置为+5~+9;第二阶段为非再结晶轧制即精轧阶段,开轧温度为930~960℃,终轧温度为830~860℃,精轧阶段至少后2个道次采用小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1.5%;中间坯咬入速度为1.5~2.5m/s;粗轧阶段和精轧阶段均对轧辊采用分段冷却控制;轧制铸坯头部1/4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不开启;轧制连铸坯尾1/4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35~50m3/h;轧制铸坯中部其余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50~80m3/h;其中L为每道次轧制时,对应轧制方向的铸坯长度;同时将轧机至预矫直机区间的辊道冷却水量调为180~230m3/h;
[0011]3)冷却;开冷温度为780~810℃,返红温度为580~610,冷却系统头尾遮蔽投入;上集管开启修正值

400~

600mm,下集管开启修正值

500~

800mm;采用全自动控冷:集管开启水量180~220m3/h,集管开2~4组水,下集管与上集管水量比2~2.5;辊速2.0~3m/s;
[0012]4)热矫直;导入辊位置

1.1~

1.5mm,导出辊位置

3.1~

4.2mm,终矫温度不大于520℃,矫直力为6000~8000kN;
[0013]5)钢板堆垛缓冷;热矫直后的钢板立即倒运到缓冷区域堆垛,堆垛钢板温度大于450℃,堆垛缓冷速度5~10℃/h,时间为24~48h。
[0014]所述钢板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3%~0.18%,Si 0.25%~0.3%,Mn 1.25%~1.40%,P≤0.03%,S≤0.025%,Al 0.015%~0.04%,Nb 0.03%~0.05%,N≤0.012%,Ceq≤0.40%且Ceq=C+Mn/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杂质中O≤0.0050%,其它杂质总量低于0.05%。
[0015]所述钢板采用250~360mm厚度的铸坯经中厚板往复式轧机轧制后得到。
[0016]所述步骤2)中,开轧前,利用高压水对出加热炉后的铸坯进行除鳞,除鳞时间为0.5~1min,除鳞机压力为20~25MPa。
[0017]所述步骤2)中,轧制中间坯厚度为成品钢板厚度的2~3倍。
[0018]所述步骤4)中,钢板出控冷后开启侧喷,侧喷压力为2~5MPa,侧喷水量为25~50m3/h。
[0019]成品钢板的平直度在10mm/2m以下。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采用较高的加热温度,同时保证均热段和加热段在炉时间,使加热后铸坯上下表面温差控制在30℃以内,缩短了铸坯表面与芯部的温度差异,提高钢板表面横向、纵向金属流动均匀性;控制总在炉时间,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过度长大,保证钢板性能。
[0022]2)采用两阶段控制轧制工艺,控制粗轧阶段末二道次压下率和精轧阶段末二道次压下率,以及中间坯厚度,有效保证了轧制钢板的初始板形,同时降低了钢板内应力。同时,对粗轧阶段控制轧制展宽阶段轧机雪橇板系数SKI值进行限定,使中间坯保持水平或轻微上翘状态;另外,对辊道冷却水流量以及轧辊采用分段冷却工艺进行了控制,避免大量冷却水在钢板表面流动使钢板表面产生非受控性温降,增加轧制道次;合理控制轧辊的冷却水量,有效控制辊型,大幅改善由于钢坯头



尾温度分布不均匀,轧制过程中产生无规律跑偏及镰刀弯等缺陷的问题。
[0023]3)通过优化控冷工艺,实现钢板头—中—尾温度均匀性,抑制了钢板控冷后因不
同位置温度不均匀产生翘曲等现象发生;采用三道热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厚度大于60mm的355MPa级别厚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钢板生产过程包括铸坯加热、轧制、冷却、热矫直及钢板堆垛缓冷;具体步骤如下:1)铸坯加热;将铸坯送入步进式加热炉加热至1245~1270℃,均热段和加热段的总加热时间为4~5.5h,总在炉时间为6~7h;保证加热后钢坯的上下表面温差小于30℃;2)轧制;分两阶段轧制:第一阶段为粗轧阶段,终轧温度>1020℃,粗轧阶段至少前2个道次采用大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不小于15%;粗轧阶段控制轧制展宽阶段轧机雪橇板系数SKI值,将SKI值设置为+5~+9;第二阶段为非再结晶轧制即精轧阶段,开轧温度为930~960℃,终轧温度为830~860℃,精轧阶段至少后2个道次采用小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1.5%;中间坯咬入速度为1.5~2.5m/s;粗轧阶段和精轧阶段均对轧辊采用分段冷却控制;轧制铸坯头部1/4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不开启;轧制连铸坯尾1/4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35~50m3/h;轧制铸坯中部其余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50~80m3/h;其中L为每道次轧制时,对应轧制方向的铸坯长度;同时将轧机至预矫直机区间的辊道冷却水量调为180~230m3/h;3)冷却;开冷温度为780~810℃,返红温度为580~610,冷却系统头尾遮蔽投入;上集管开启修正值

400~

600mm,下集管开启修正值

500~

800mm;采用全自动控冷:集管开启水量180~220m3/h,集管开2~4组水,下集管与上集管水量比2~2.5;辊速2.0~3m/s;4)热矫直;导入辊位置

1.1~

1.5mm,导出辊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健沙孝春乔馨王东旭左羽剑杨雨泽靳铁辉张小溪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