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持久粘接性的三层共挤聚酯合金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3851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薄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持久粘接性的三层共挤聚酯合金膜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依次设置的A层、B层和C层;其中所述A层包括1~10wt%的抗UV剂、0.1~0.5wt%的抗粘剂和余量为PET;所述C层包括48.5~77.6wt%的EBA、19.4~48.5wt%的PET和余量为交联剂及抗粘剂,构成合金层;所述B层包括80~90wt%的PET和10~20wt%的在线切边回用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酯合金膜通过将主要合金原料及功能母料加在位于表层的C层,大大降低了添加量的占比,并独到的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配方以实现在共挤过程中加入交联剂,使得C层中的合金层与EVA形成持久的高粘结力粘接层。的高粘结力粘接层。的高粘结力粘接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持久粘接性的三层共挤聚酯合金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薄膜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持久粘接性的三层共挤聚酯合金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PET薄膜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电晕装置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薄膜的表面张力,改善薄膜的印刷性能和复合粘合能力;但对于要求粘合力较高的、粘合持久性较强的场合,比如PET薄膜通过PE、PP等酸酐改性共聚物、乙烯

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粘合性树脂粘合其他材料生产长寿命材料时,因PET薄膜表面的惰性,即使其表面经电晕处理,其持久粘结力也极差。
[000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要寻找一种有效方法使得PET膜在该应用场合能够克服该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高粘接性的改性双向拉伸聚酯合金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PET薄膜与EVA在长寿命材料中持久粘结力不足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酯合金膜,包括:依次设置的A层、B层和C层;其中所述A层包括1~10wt%的抗UV剂、0.1~0.5wt%的抗粘剂和余量为PET;所述C层包括48.5~77.6wt%的EBA、19.4~48.5wt%的PET和余量为交联剂及抗粘剂,构成合金层;所述B层包括80

90wt%的PET和10

20wt%的在线切边回用料。
[0006]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聚酯合金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C层预混料,包括C层料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干燥;各层原辅材料混合均匀,干燥预结晶;各层料加入相应挤出机挤出;模头三层共挤;流延铸片;纵向拉伸;横向拉伸;薄膜后处理及收卷。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聚酯合金膜通过将主要合金原料及功能母料加在位于表层的C层,大大降低了添加量的占比,并独到的利用本专利技术的配方以实现在共挤过程中加入酯交换交联催化剂,通过在反应挤出过程中,PET分子主链上的酯基与EBA侧链上的酯基发生酯交换反应进行接枝和交联,形成了接枝共聚物和交联共聚物;另外,位于中间层的B层利用双向拉伸工艺在线回收边料的特点,实现了B层与C层间形成合金交联度,进一步提高层间粘合强度。
[0008]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
[000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
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聚酯合金膜的结构图;
[001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聚酯合金膜的使用示意图;
[0013]图中:
[0014]A层1、B层2、C层3、EVA4、粘接层5;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酯合金膜,包括:依次设置的A层、B层和C层;其中所述A层包括1~10wt%的抗UV剂、0.1~0.5wt%的抗粘剂和余量为PET;所述C层包括48.5~77.6wt%的EBA、19.4~48.5wt%的PET和余量为交联剂及抗粘剂,构成合金层;所述B层包括80~90wt%的PET和13wt%的在线切边回用料。
[0017]具体的,所述C层的EBA原料在该层的EBA和PET的质量之和中占比为50~80%,若C层内的EBA的含量小于50wt%,则C层相对于EVA、PE和PP酸酐改性类粘合树脂的粘合性能不满意;若C层内的EBA的含量大于80wt%,则C层相应的PET含量过低(小于20wt%),易导致B、C层间的融合黏结性不满意。
[0018]具体的,所述C层中EBA和PET高分子发生酯交换交联反应,通过加入酯交换交联催化剂,在反应挤出过程中,PET分子主链上的酯基与EBA侧链上的酯基发生酯交换反应进行接枝和交联,形成了接枝共聚物和交联共聚物;在C、B层界面因受C层所含交联剂的作用,也会发生部分酯交换交联反应,故而C层中EBA和PET彼此之间以及与C、B层界面融合都得到了加强。
[0019]具体的,所述A、B层因共同具有高PET含量(大于80%),故层间融合性好;B、C层通过层间融合和酯交换交联作用保证了不分层;如图2所示,同时C层因含有高含量的EBA,因EBA与EVA同属一类改性聚乙烯粘合性树脂,故而聚酯合金膜能够与EVA等粘合树脂融合形成高粘结力粘接层。
[0020]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EBA的热分解温度高于300℃,即耐温性高于EVA,熔体指数(2.16kg/260℃)(根据DIN EN IOS 1133测量)的范围为0.5~20g/10min;所述EBA中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为10~20%;所述EBA的加工温度应匹配PET的熔融加工温度270℃

285℃,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乙烯

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挤出加工温度可高达300℃,满足前述要求。
[0021]可选的,所述EBA中丙烯酸丁酯可选自由下述的化合物代替: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酯、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2

辛酯、甲基丙烯酸2

辛酯、丙烯酸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酯、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丙烯酸2

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

乙基己酯、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2

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

羟乙酯。
[0022]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性粘度IV大于0.62,优选为0.68~0.76。
[0023]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为了生产不透明的合金膜,A、B、C各层可加入一定比例的改色料,在生产白色不透明合金膜时,各层可加入二氧化钛,加入比例为各层质量总量的5~20wt%,优选为10~15wt%。
[0024]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为防止合金膜膜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酯合金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A层、B层和C层;其中所述A层包括1~10wt%的抗UV剂、0.1~0.5wt%的抗粘剂和余量为PET;所述C层包括48.5~77.6wt%的EBA、19.4~48.5wt%的PET和余量为交联剂及抗粘剂,构成合金层;所述B层包括80~90wt%的PET和10~20wt%的在线切边回用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合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EBA的热分解温度高于300℃,熔体指数的范围为0.5~20g/10min;所述EBA中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为10~2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合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性粘度IV为0.68~0.7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合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粘剂为二氧化硅抗粘剂;所述二氧化硅抗粘剂的粒径为1~5μ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合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合金膜的总厚度为0.050~0.350mm;所述A层的厚度为总厚度的5~20%;所述B层的厚度为总厚度的60~90%;所述C层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洪茹正伟周旭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