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3801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设置在汽车车顶,包括:连接汽车车顶的若干耳片;与充气设备相通的进气端口;与进气端口相通的气囊结构,气囊结构包括:对应汽车挡风玻璃的第一气囊室,第一气囊室包括:对应正副驾驶室的两个口字型气囊;自所述口字型气囊往两侧延伸的纵向气柱支撑条,自所述口字型气囊向上下端延伸的横向气柱支撑条;与第一气囊室相通且组成类L型结构的第二气囊室,第二气囊室包括:与口字型气囊以及下端横向气柱支撑条相通的十字气囊室;位于十字气囊室两侧的环形气囊室,当气囊受到二次撞击时,纵向气柱支撑条与横向气柱支撑条能够保证气囊结构始终处于正确的位置上,避免出现折叠或者跑偏现象。现象。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囊生产,特别是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安全气囊作为汽车被动安全保护装置,是汽车必不可少的装置,现在所有的汽车都有方向盘,主控台的气囊安装部位空间有限,目前汽车所有的安全气囊都是分主驾驶气囊和副驾驶乘客气囊。主副气囊由于方向盘和主控台的空间制约,无法做大,爆开以后保护面积小,保护区域有非常明显的漏洞;
[0003]且随着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必然会出现无方向盘的无人驾驶汽车,但是,在无方向盘的汽车上采用气囊结构,由于失去了中控结构的缓冲,一旦发生事故首当其冲的就是位于驾驶室中的驾驶者,其气囊的强度以及覆盖范围是用户最为担心的问题,且由于不存在缓冲结构,当汽车遭遇事故后出现二次撞击,气囊无法再次帮用户规避伤害,承受二次伤害的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设置在汽车车顶,包括:
[0007]连接所述汽车车顶的若干耳片;
[0008]与充气设备相通的进气端口;
[0009]与所述进气端口相通的气囊结构,所述气囊结构包括:
[0010]对应汽车挡风玻璃的第一气囊室,所述第一气囊室包括:
[0011]对应正副驾驶室的两个口字型气囊;
[0012]自所述口字型气囊往两侧延伸的纵向气柱支撑条,
[0013]自所述口字型气囊向上下端延伸的横向气柱支撑条;
[0014]与所述第一气囊室相通且组成类L型结构的第二气囊室,所述第二气囊室包括:
[0015]与所述口字型气囊以及下端横向气柱支撑条相通的十字气囊室;
[0016]位于所述十字气囊室两侧的环形气囊室。
[0017]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纵向气柱支撑条包括对应汽车左侧A柱的第一支撑条,对应汽车挡风玻璃中线的第二支撑条,对应汽车右侧A柱的第三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第三支撑条均与上下端的所述横向气柱支撑条相通。
[0018]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若干所述横向气柱支撑条与若干所述纵向气柱支撑条形成两个相通的梯形气囊室。
[0019]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口字型气囊为双层织线结构,所述口字型气囊的内侧编织有一单层织布层。
[0020]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十字气囊室交叉位置的外侧为阻隔层。
[0021]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环形气囊室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点。
[002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环形气囊室包括上下层的双层织线结构,所述双层织线结构靠近所述环形气囊室中心一侧分出至少一根纱线与相邻的所述双层织线结构交叉形成斜拉织线结构。
[002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气囊室为梯形结构,所述第二气囊室为矩形结构。
[0024]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斜拉织线结构之间通过若干加强纱连结。
[00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技术通过在汽车内部的车顶安装安全气囊,当汽车受到碰撞时,能够从顶部迅速展开类L型的气囊结构,并且气囊结构同时覆盖到主驾驶室与副驾驶室,通过一个气囊即可同时保护到整个前驾驶台面,并且由于没有中控台的阻碍,其膨胀过程平稳,气囊一体式膨胀的时候无阻碍,展开后的气囊能够同时保护人体的上半身与下半身,安全性能更好。
[0027]本技术通过在气囊结构的内部再设置纵向气柱支撑条与横向气柱支撑条,构成气囊结构的二次加强结构,当气囊受到二次撞击时,纵向气柱支撑条与横向气柱支撑条能够保证气囊结构始终处于正确的位置上,避免出现折叠或者跑偏现象。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纵向气柱支撑条与横向气柱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环形气囊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
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现有的气囊结构,其是安装在中控台上的,随着事故的发生从而触发到气体发生器膨胀气囊形成保护,但是随着无人驾驶概念的普及,中控台正在被消除替代,气囊结构的安装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并且主驾驶室与副驾驶室的气囊是分开触发的,当发生事故时,即便仅发生在主驾驶室上,也可能会波及到副驾驶室的用户,若驾驶室与副驾驶室的气囊同时爆开,但是中间没有连接保护,从两个气囊之间的间隙仍可能出现危险情况,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
[0036]参照图1

4所示,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设置在汽车车顶,包括:连接所述汽车车顶的若干耳片1;与充气设备相通的进气端口2;与所述进气端口2相通的气囊结构3,所述气囊结构3包括:对应汽车挡风玻璃的第一气囊室11,所述第一气囊室11包括:对应正副驾驶室的两个口字型气囊111;自所述口字型气囊111往两侧延伸的纵向气柱支撑条112,自所述口字型气囊111向上下端延伸的横向气柱支撑条113;与所述第一气囊室11相通且组成类L型结构的第二气囊室12,所述第二气囊室12包括:与所述口字型气囊111以及下端横向气柱支撑条113相通的十字气囊室121;位于所述十字气囊室121两侧的环形气囊室122。
[0037]在车辆发生碰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汽车车顶,包括:连接所述汽车车顶的若干耳片(1);与充气设备相通的进气端口(2);与所述进气端口(2)相通的气囊结构(3),所述气囊结构(3)包括:对应汽车挡风玻璃的第一气囊室(11),所述第一气囊室(11)包括:对应正副驾驶室的两个口字型气囊(111),自所述口字型气囊(111)向四边延伸的外支撑气柱;与所述第一气囊室(11)相通且组成类L型结构的第二气囊室(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撑气柱包括自所述口字型气囊(111)往两侧延伸的纵向气柱支撑条(112),自所述口字型气囊(111)向上下端延伸的横向气柱支撑条(1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囊室(12)包括与所述口字型气囊(111)以及外支撑气柱相通的十字气囊室(121),位于所述十字气囊室(121)两侧的环形气囊室(12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气柱支撑条(112)包括对应汽车左侧A柱的第一支撑条(1121),对应汽车挡风玻璃中线的第二支撑条(1122),对应汽车右侧A柱的第三支撑条(1123),所述第一支撑条(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初全杨艺宗黄如松
申请(专利权)人: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