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缝合结扎及绕线结扎器。包括有钳体(1)(2)、配线装置(3)和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其中配线装置(3)和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分别安装在钳体(1)(2)两侧的端部。使用时将已预编织的缝线一端装设在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上,将另一端装设在配线装置(3)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快速完成手术中缝合打结或绕线打结操作,其操作使用简单,易为外科医师掌握;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狭小的空间中工作,在一些组织不易暴露的部位也能完成操作,因而也特别适用于微创外科领域。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成的线结接近传统外科操作完成的线结,最后形成的线结有足够的牢固性,从而保证手术的质量,且完成线结所需的缝线成本低廉,适合各级医疗单位大范围使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快速完成手术中缝合打结或绕线打结操作的辅助器械,属于缝合打结或绕线打结辅助器械的创新技术。2、
技术介绍
外科手术操作中对组织的游离、缝合、结扎是最基本和最频繁的操作步骤,手术的质量和效率与进行此类操作的方式、技巧密切相关。按目前常规的操作方式,每完成一次缝合后打结或绕线后打结的基本操作,熟练的手术者约需4~6秒钟,而一台完整的手术,这样的基本操作少则数十次,多则数百乃至上千次,这就占据了手术中较多的时间,成为提升外科手术速度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能快速完成手术中缝合打结或绕线打结操作的外科手术缝合结扎及绕线结扎器。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包括有钳体(1)(2)、配线装置(3)和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其中配线装置(3)和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分别安装在钳体(1)(2)两侧的端部,已预编织的缝线一端装设在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上,另一端装设在配线装置(3)上。上述配线装置(3)包括有壳体(31)、盖板(32)、盖板内弹板(3 3)、活动顶线底座(34)、夹线框(35)、蓄能弹簧(36)、连接件(37),其中夹线框(35)置于壳体(31)的中空腔体(31A)内,活动顶线底座(34)置于夹线框(35)A端所设的空腔(35A)内,蓄能弹簧(36)穿过夹线框(35)B端所设的通孔(35B),且蓄能弹簧(36)的一端与壳体(31)触接,另一端与活动顶线底座(34)触接,盖板内弹板(33)插装在盖板(32)的槽沟(32B)内,盖板(32)置于夹线框(35)的背部,且通过连接件(37)及盖板(32)头端的定位块(32C)与壳体(31)连接,壳体(31)位于钳体(1)的端部,与钳体(1)一体做出。上述壳体(31)的背部设有中空腔体(31A),壳体(31)头端设有与定位块(32C)相对应的定位孔(31B),中空腔体(31A)下壁下方设有与盖板(32)尾端形状相对应的限位凹面(31C),壳体(31)两侧壁前方各有一倒曲尺形滑槽,两槽转出前壁相连构成一横槽,该槽与两侧滑槽汇合形成缝线滑动槽(31D),缝线滑动槽(31D)前壁的中部设有进针孔(31E)。上述盖板内弹板(33)上部中间设有可通过特型缝针针尖的直沟(33A),直沟(33A)下方的弹板板面两边各设有限动控制块(33B),限动控制块(33B)经盖板(32)所设的槽孔(32A)向前凸出,上述夹线框(35)框体背部设有的上滑受控凹槽(35C)与限动控制块(33B)对应,夹线框(35)框体前部两边各设有配线槽(35D),框体头端设有针位空隙(35E)。上述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包括有壳体(41)、外固定罩(42)、内固定筒(43)、内弹簧(44)、上活动座(45)、下底座(46)、线座(47)、特型缝针(48),其中外固定罩(42)安装在壳体(41)上,下底座(46)套装在内固定筒(43)的中空腔体(43A)内,且下底座(46)两侧设有的定位凸缘(46A)插装在内固定筒(43)筒壁两侧所设的滑槽(43B)内,特型缝针(48)底部的曲尺形卡块(48C)卡装在下底座(46)的底部,内弹簧(44)置于下底座(46)的顶面,上活动座(45)置于内弹簧(44)的顶面,且上活动座(45)两侧设有的定位凸缘(45A)插装在内固定筒(43)筒壁两侧所设的滑槽(43B)内,内固定筒(43)套装在外固定罩(42)的中空腔体(42A)内,线座(47)通过内腔的内螺纹(47B)与上活动座(45)的上部外螺纹(45B)连接,壳体(41)位于钳体(2)的端部,与钳体(2)一体做出。上述外固定罩(42)通过其下端所设的外螺纹(42A)将内固定筒(43)连同装于筒内各组件与壳体(41)凹腔内所设的内螺纹(41A)连接而固定在壳体(41)上,壳体(41)凹腔后壁设有对应特型缝针(48)的曲尺形卡块(48C)的方孔(41B)。上述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包括有壳体(41)、外固定罩(42)、内固定筒(43)、内弹簧(44)、上活动座(45)、下底座(46)、线座(47)、特型缝针(48)及锁定组合结构C,其中下底座(46)套装在内固定筒(43)的中空腔体(43A)内,且下底座(46)两侧设有的定位凸缘(46A)插装在内固定筒(43)筒壁两侧所设的滑槽(43B)内,特型缝针(48)底部的卡块(48A)卡装在下底座(46)的底部,内弹簧(44)置于下底座(46)的顶面,上活动座(45)置于内弹簧(44)的顶面,且上活动座(45)两侧设有的定位凸缘(45A)插装在内固定筒(43)筒壁两侧所设的滑槽(43B)内,内固定筒(43)套装在外固定罩(42)的中空腔体(42A)内,截面为圆形横闩(42B)穿过外固定罩(42)、内固定筒(43)、下底座(46)及特型缝针(48)的卡块(48C)上的通孔将所列组件固装在一起,线座(47)通过内腔的内螺纹(47B)与上活动座(45)的上部外螺纹(45B)连接,外固定罩(42)通过锁定组合结构C安装在壳体(41)上,壳体(41)位于钳体(2)的端部,与钳体(2)一体做出。上述锁定组合结构C包括有锁定结构主体(49)、内限定块(50)、内弹簧(51)、固定螺栓(52),其中内限定块(50)置于锁定结构主体(49)的龙门框(49A)内,锁定结构主体(49)置于壳体(41)的中空腔体(41A)内,且内限定块(50)通过穿过壳体(41)上的通孔(41B)及穿过内限定块(50)上的通孔(50A)的固定螺栓(52)而固装在壳体(41)内,内弹簧(51)的一端与壳体(41)的内壁触接,另一端与锁定结构主体(49)的龙门框(49A)的一侧触接,锁定结构主体(49)的龙门框(49A)的另一侧设有楔形面(49B),外固定罩(42)通过其外侧所设的楔块(42A)与龙门框(49A)的楔形面(49B)配合而卡定在壳体(41)的凹腔(41C)上。上述特型缝针(48)通过其底部所设的卡块(48A)卡装在下底座(46)底部设有的卡槽(46B)上,特型缝针(48)的针体上部设有能有效地勾住缝线的斜三角形凹槽(48B),针尖下的圆锥面(48C)的宽度大于盖板内弹板(33)的直沟(33A)的宽度。上述线座(47)中心设有可通过特型缝针(48)的通孔(47A),线座(47)的底部的圆柱形内腔设有内螺纹(47B),线座(47)通过内螺纹(47B)与上活动座(45)的外螺纹(45B)连接。本技术能快速完成手术中缝合打结或绕线打结操作,其操作使用简单,易为外科医师掌握;另外,本技术能在狭小的空间中工作,在一些组织不易暴露的部位也能完成操作,因而也特别适用于微创外科领域。使用本技术完成的线结接近传统外科操作完成的线结,完成的线结有足够的牢固性,从而保证手术的质量,且完成线结所需的缝线成本低廉,适合各级医疗单位大范围使用。本技术是一种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外科手术缝合结扎及绕线结扎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缝线安装在本实用配线装置(3)及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配线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图4、5为本技术配线装置(3)中壳体(31)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配线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科手术缝合结扎及绕线结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钳体(1)(2)、配线装置(3)和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其中配线装置(3)和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分别安装在钳体(1)(2)两侧的端部,已预编织的缝线一端装设在进针纳线成结装置(4)上,另一端装设在配线装置(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丰,
申请(专利权)人:洪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