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2041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便携式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储能组件以及至少一个把手,壳体内具有腔体;每个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拉杆,每个拉杆的底端贯穿壳体并延伸至腔体内,拉杆上设置有弹簧,且弹簧位于腔体内;把手配置为外力作用下带动拉杆伸出壳体外并使弹簧积聚势能;弹簧配置为外力消除时释放势能并带动拉杆复位;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配置为外力消除时容纳把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还能便于收纳和携带,能够合理利用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保证储能装置空间化设计,能在搬运时拉伸把手、不搬运时自动收回把手,有利于储能装置的小型化,使外观更美观,做到美而小的产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储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装置
,具体是涉及便携式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储能装置的把手通常是固定的,把手一般是焊接固定在储能装置上,这类把手相对储能装置本体向外突出,在搬运过程中或不搬运过程中把手均是向外突出的,占据了过多空间,增大了产品的外观结构,使得在存放和运输时十分不便;在搬运过程中,把手容易撞到用户或者其他物品,造成把手自身的损坏或使用户受伤;且把手使用久了之后容易不稳定,有摇晃感,体验较差;当储能装置在潮湿或雨淋环境中,把手上的拉杆有生锈的可能,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便携式储能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0004]便携式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储能组件以及至少一个把手,所述壳体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储能组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0005]每个所述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拉杆,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每个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弹簧,且所述弹簧位于所述腔体内;
[0006]所述把手配置为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拉杆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使所述弹簧积聚势能;所述弹簧配置为外力消除时释放势能、并带动所述拉杆复位;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配置为外力消除时容纳所述把手。
[000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止挡件,所述第一止挡件的外径大于所述拉杆的底端的外径;
[0008]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拉杆上且所述弹簧的底部抵接所述第一止挡件。
[000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拉杆还套接有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止挡件位于所述腔体内;
[0010]所述弹簧的顶部抵接所述第二止挡件。
[001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第一侧部设置有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第二侧部设置有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并相对所述第二止挡件折弯。
[001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0013]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拉杆,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
[0014]所述第二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拉杆,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二凹槽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
[00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部设置;
[0016]所述第二凹槽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部设置;
[0017]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部和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部相对设置。
[001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拉杆,分别为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正面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背面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
[0019]所述第二把手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拉杆,分别为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所述第三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正面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所述第四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背面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
[002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正面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背面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端部以及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端部的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部的尺寸;
[0021]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正面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壳体的背面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端部的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中部的尺寸。
[002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把手的形状包括圆柱状、矩形状或椭圆柱状。
[002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面板和电源接口;
[0024]所述控制面板和所述电源接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储能组件电性连接。
[002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储能装置,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还能便于收纳和携带,能够合理利用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保证储能装置空间化设计,能在搬运时拉伸把手、不搬运即停止搬运或放置时自动收回把手,有利于储能装置的小型化,使外观更美观,做到美而小的产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9]图1是实施例中便携式储能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实施例中便携式储能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实施例中便携式储能装置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实施例中便携式储能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0033]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4]图6是实施例中第一把手、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一止挡件、第二止挡件和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6]1‑
壳体;2

储能组件;3

腔体;4

弹簧;5

第一止挡件;6

第二止挡件;7

第二止挡件的第一侧部;8

第一板件;9

第二止挡件的第二侧部;10

第二板件;11

第一凹槽;12

第二凹槽;13

第一把手;14

第二把手;15

第一凹槽的顶部;16

壳体的顶部;17

第一凹槽的底部;18

壳体的第一侧部;19

第二凹槽的顶部;20

第二凹槽的底部;21

壳体的第二侧部;22

第一拉杆;23

第二拉杆;24

壳体的正面;25

壳体的背面;26

第三拉杆;27

第四拉杆;28

第一凹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储能组件以及至少一个把手,所述壳体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储能组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每个所述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拉杆,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每个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弹簧,且所述弹簧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把手配置为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拉杆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使所述弹簧积聚势能;所述弹簧配置为外力消除时释放势能、并带动所述拉杆复位;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配置为外力消除时容纳所述把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止挡件,所述第一止挡件的外径大于所述拉杆的底端的外径;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拉杆上且所述弹簧的底部抵接所述第一止挡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还套接有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止挡件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弹簧的顶部抵接所述第二止挡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第一侧部设置有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第二侧部设置有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并相对所述第二止挡件折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拉杆,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拉杆,每个所述拉杆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二凹槽并延伸至所述腔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龙扣朱惠勇赖玖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倍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