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包括:在炮楼预先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仅在第一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使炮楼建筑整体基于第一组上轨道沿着第一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转向筏板上;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拆除第一组上轨道梁上的上轨道主体及转向筏板上的下轨道;基于炮楼建筑的质量分布计算出旋转中心,令炮楼建筑绕旋转中心转向,以使第二组上轨道梁与第二组下轨道平行;在炮楼建筑的第二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并在转向筏板上加工与第二组上轨道相适配的下轨道;使炮楼建筑整体基于第二组上轨道沿着第二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永久筏板上。直至整体移动至永久筏板上。直至整体移动至永久筏板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整体移动方法的
,具体涉及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丰富的历史建筑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并且其独特的建造风格以及结构在世界建造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科学价值以及艺术性更是不可估量。其中,炮楼建筑也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同时具备历史意义和建筑意义的古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开发建设,炮楼建筑的原址随时可能会与城市发展方案出现冲突,若炮楼建筑受到破坏,将无法再生和再建造,陷入无法挽回的局面。由于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0003]在发展过程中,古建筑由于受到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城市发展规划冲突等情况,出现了即将损坏甚至毁灭的可能,必须采取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措施,使古建筑的文化底蕴长久显现。其中一种有效地保留建筑价值的方法是将建筑整体移动,在移动后建立原址博物馆的形式永久保留。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炮楼建筑上。
[0004]但是,由于在具体的古建筑迁移中,原址与目标之间的路径很难全程为线段,因此还需要式古建筑进行曲线移动或旋转。而由于炮楼建筑的质量大且层数高,且炮楼建筑一般由不对称的主楼和裙楼组成,需要对炮楼建筑整体移动时,需要确保炮楼建筑移动过程保持平稳和安全,以保留炮楼建筑的完整,为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使炮楼建筑整体平稳转向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炮楼建筑整体转向不稳定的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稳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在炮楼预先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仅在第一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
[0009]使炮楼建筑整体基于第一组上轨道沿着第一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转向筏板上;
[0010]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拆除第一组上轨道梁上的上轨道主体及转向筏板上的下轨道;
[0011]基于炮楼建筑的质量分布计算出旋转中心,令炮楼建筑绕旋转中心转向,以使第二组上轨道梁与第二组下轨道平行;
[0012]在炮楼建筑的第二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并在转向筏板上加工与第
二组上轨道相适配的下轨道;
[0013]使炮楼建筑整体基于第二组上轨道沿着第二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永久筏板上。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还包括:
[0015]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拆除第二组上轨道主体和永久筏板上的下轨道;
[0016]基于炮楼建筑的目标朝向角度,使位于永久筏板上的炮楼建筑围绕旋转中心旋转,直至将炮楼建筑的朝向调整至目标朝向角度。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转向筏板的上表面设有表面层,所述表面层由紧密排列铺设的槽钢组成,表面层中的槽钢内部分别填满混凝土,表面层的槽钢之间间隔设置有多根下轨道条形基础;所述永久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根与下轨道的数量及位置相适配的钢砼条形基础,所述钢砼条形基础的结构与炮楼建筑的旋转轨迹相匹配,具体呈两端宽中部窄的长条状结构。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炮楼建筑的整体支撑通过支撑机构实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元件,相应地,所述转向筏板及永久筏板上分别设有多个与支撑机构相适配的支撑预留孔。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炮楼建筑绕旋转中心转向通过旋转顶推体系实现,所述旋转顶推体系包括旋转反力墩和顶推装置,所述旋转反力墩设置在转向筏板和永久筏板的外侧边。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转向筏板和永久筏板上的旋转反力墩的数量分别为四个,四个旋转反力墩分别分布在转向筏板或永久筏板的一侧边上,且相邻的旋转反力墩之间相互远离以均匀分布,旋转装置为与旋转反力墩相适配的千斤顶。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基于炮楼建筑的质量分布计算出旋转中心,令炮楼建筑绕旋转中心转向,具体包括:
[0022]在炮楼建筑的下端面和转向筏板之间放置多个滚轴;
[0023]使每个滚轴的轴心分别朝向旋转中心;
[0024]通过旋转顶推体系使炮楼建筑整体转向;
[0025]在炮楼建筑转向过程中,对滚轴进行敲打,以不断调整滚轴的朝向,以使滚轴的轴心始终朝向旋转中心。
[002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滚轴之间通过外连接件相互连接,以形成转向滚盘,滚轴可相对外连接件滚动,转向滚盘中的滚轴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转向滚盘中外连接件包括多个半径相异且同心的圆环套,每个圆环套由上套件和下套件组合而成,上套件和下套件之间设置有限位孔,滚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在限位孔中的凸出的限位端,转向滚盘中的滚轴数量和分布位置与炮楼建筑的质量分布情况相适配。
[00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所述滚轴的外表面包覆有高耐磨自润滑涂层,所述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原材料包括氧化铝、碳化铬、二硫化钼和石墨烯。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0]本专利技术中在炮楼建筑的下端面预先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第一组上轨道梁与转向前的第一段下轨道相适配,当需要对炮楼建筑整体进行转向时,不同于
单一上轨道的结构,需要将上轨道的位置旋转至第二段下轨道平行的位置,第一段下轨道和上轨道的位置均受到炮楼旋转角度的限制,旋转幅度大会影响炮楼建筑的平稳。而本专利中,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的结构,并选择性地安装上轨道主体,以使炮楼建筑在转向后,切换至第二上轨道,使得在炮楼建筑旋转较小角度的前提下,第一段下轨道和第二段下轨道之间的夹角足够大以满足实际转向需要,减小炮楼建筑的转向角度,能够显著地降低转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振动。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设置有转向筏板,为炮楼建筑的中途转向提供平整的转向区域,并结合永久筏板,使炮楼建筑在最终位置上调整朝向,并使永久筏板与炮楼建筑永久固定在移动后的位置。
附图说明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炮楼建筑移动轨迹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转向筏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转向筏板上轨道连接示意图;
[0037]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炮楼建筑的转向筏板的侧面示意图;
[0038]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滚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滚盘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炮楼预先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仅在第一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使炮楼建筑整体基于第一组上轨道沿着第一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转向筏板上;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拆除第一组上轨道梁上的上轨道主体及转向筏板上的下轨道;基于炮楼建筑的质量分布计算出旋转中心,令炮楼建筑绕旋转中心转向,以使第二组上轨道梁与第二组下轨道平行;在炮楼建筑的第二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并在转向筏板上加工与第二组上轨道相适配的下轨道;使炮楼建筑整体基于第二组上轨道沿着第二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永久筏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拆除第二组上轨道主体和永久筏板上的下轨道;基于炮楼建筑的目标朝向角度,使位于永久筏板上的炮楼建筑围绕旋转中心旋转,直至将炮楼建筑的朝向调整至目标朝向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筏板的上表面设有表面层,所述表面层由紧密排列铺设的槽钢组成,表面层中的槽钢内部分别填满混凝土,表面层的槽钢之间间隔设置有多根下轨道条形基础;所述永久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根与下轨道的数量及位置相适配的钢砼条形基础,所述钢砼条形基础的结构与炮楼建筑的旋转轨迹相匹配,具体呈两端宽中部窄的长条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及转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炮楼建筑的整体支撑通过支撑机构实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元件,相应地,所述转向筏板及永久筏板上分别设有多个与支撑机构相适配的支撑预留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利民,张小龙,冉茂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鲁班建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