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锋专利>正文

三维折叠车架及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8934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05
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它包括:为前折叠轮架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一枢接部;为后折叠轮架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二枢接部;车横梁,其借助于第一枢接部活动连接前折叠轮架,所述前折叠轮架绕第一枢接部转动且可相对于车横梁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所述车横梁借助于第二枢接部活动连接于后折叠轮架;所述后折叠轮架绕第二枢接部转动且可相对于车横梁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可自由三维折叠有效压缩折叠空间,收纳到体积极小,且易于实现大批量制造和使用,制作成本低;折叠后各部件进入一种紧密相互平行状态,就像先把所有枢接部拆散再把部件放置在一起。拆散再把部件放置在一起。拆散再把部件放置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折叠车架及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及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据市场调查和专利检索,发现现有的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机动车等的折叠车的折叠机构设置欠合理,折叠空间受到限制,占用空间大,一般只有平面(即X向和Y向)折叠,而且折叠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不利于周转及放置。
[0003]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研制了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及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及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可自由三维折叠有效压缩折叠空间,收纳到体积极小,且易于实现大批量制造和使用,制作成本低;折叠后各部件进入一种紧密相互平行状态,就像先把所有枢接部拆散再把部件放置在一起。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它包括:
[0006]为前折叠轮架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一枢接部;
[0007]为后折叠轮架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二枢接部;
[0008]车横梁,其借助于第一枢接部活动连接前折叠轮架,所述前折叠轮架绕第一枢接部转动且可相对于车横梁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
[0009]所述车横梁借助于第二枢接部活动连接于后折叠轮架;所述后折叠轮架绕第二枢接部转动且可相对于车横梁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
[0010]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它还包括第三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所述前折叠轮架连接车把竖杆座,所述车把竖杆座借助于第三枢接部连接于前折叠轮架以使车把竖杆进行三维折叠,所述车把竖杆座在作X、Y向旋转的同时作Z向旋转;
[0011]所述车横梁包括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所述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借助于第四枢接部的旋转而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转换。
[0012]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臂与前折叠轮架、第二折叠臂与后折叠轮架均可折叠的折叠形式,且根据不同的要求状态车横梁与前折叠轮架、后折叠轮架可进行平面运动的旋转折叠。
[0013]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折叠轮架、后折叠轮架与所述车横梁采用锥体面接合及快速拆接结构,以实现快速精确对位且自动锁紧,避免在行驶产生晃动。
[0014]同一构思之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它包括:
[0015]折叠轮架,其包括前折叠轮架和后折叠轮架;
[0016]连接前折叠轮架的前轮;
[0017]连接后折叠轮架的后轮;
[0018]所述前折叠轮架借助于第一枢接部的三维运动折叠于车横梁前端的各个不同功
能位置,所述后折叠轮架借助于第二枢接部的三维运动折叠于车横梁后端的各个不同功能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在作转动的同时可作平移运动。
[0019]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轮架具有托轴,所述车横梁与托轴活动配合,折叠轮架于Z轴上移动到车横梁一侧时收纳至体积最小。
[0020]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横梁设有铰接座,铰接座连接鞍杆以使鞍杆相对于车横梁靠近折叠;所述鞍杆与鞍座借助于铰接锁紧部相对于鞍杆折叠。
[0021]同一构思之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它包括上述方案中的三维折叠车架。
[0022]同一构思之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行车,它包括上述述的方案中三维折叠车架。
[0023]同一构思之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它包括上述的方案的三维折叠车架。
[0024]本专利技术同
技术介绍
相比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0025]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方案,其结构设置合理,可三维折叠有效压缩折叠空间,收纳到体积极小,且易于实现大批量制造和使用,制作成本低;折叠后各部件进入一种紧密相互平行状态,就像先把所有枢接部拆散再把部件放置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状态车横梁与前折叠轮架、后折叠轮架可选择只进行平面运动的旋转折叠。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三维折叠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三维折叠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三维折叠车架的立体另一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三维折叠车架的收纳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三维折叠车架的收纳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前折叠轮架、第一折叠臂、枢轴部和前竖杆组合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手柄的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0033]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前折叠轮架、第一折叠臂、枢轴部和前竖杆组合折叠中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0034]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后折叠轮架、第二折叠臂的转动分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0036]附图所显示的方位不能理解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仅供较佳实施例的参考理解,可对图中所示的产品部件进行位置的变化或数量增加或结构简化。
[0037]说明书中所述的“连接”及附图中所示出的部件相互“连接”关系,可以理解为固定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形成一体的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媒介相连,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连接关系方式以适宜的方式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替用,而附图中所示出方位,各部件可直接接触或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如在上方可以为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它仅表示高于其他物;其他方位也可作类推理解。
[0038]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且旨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9]参见图1

9所示出的,其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是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它包括:为前折叠轮架1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一枢接部2;为后折叠轮架3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二枢接部4;为车把竖杆5提供转动折叠的第三枢接部6;为车横梁7提供转动折叠的第四枢接部8;所述车横梁7包括第一折叠臂71和第二折叠臂72;所述第一折叠臂71借助于第一枢接部2活动连接前折叠轮架1,所述前折叠轮架1绕第一枢接部2转动且可相对于第一折叠臂71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
[0040]所述第二折叠臂72借助于第二枢接部4活动连接于后折叠轮架3;所述后折叠轮架3绕第二枢接部4转动且可相对于第二折叠72臂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所述第一折叠臂71和第二折叠臂72借助于第四枢接部8的旋转而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转换。
[0041]所述前折叠轮架1连接车把竖杆座10,所述车把竖杆座10借助于第三枢接部6连接于前折叠轮架7以使车把竖杆5进行三维折叠,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为前折叠轮架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一枢接部;为后折叠轮架提供活动折叠的第二枢接部;车横梁,其借助于第一枢接部活动连接前折叠轮架,所述前折叠轮架绕第一枢接部转动且可相对于车横梁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所述车横梁借助于第二枢接部活动连接于后折叠轮架;所述后折叠轮架绕第二枢接部转动且可相对于车横梁移动而形成三维运动自由折叠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三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所述前折叠轮架连接车把竖杆座,所述车把竖杆座借助于第三枢接部连接于前折叠轮架以使车把竖杆进行三维折叠,所述车把竖杆座在作X、Y向旋转的同时作Z向旋转;所述车横梁包括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所述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借助于第四枢接部的旋转而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转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维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臂与前折叠轮架、第二折叠臂与后折叠轮架均可折叠的折叠形式,且根据不同的要求状态车横梁与前折叠轮架、后折叠轮架可进行平面运动的旋转折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折叠轮架、后折叠轮架与所述车横梁采用锥体面接合及快速拆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子杰林锋卢帆
申请(专利权)人:林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