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及内燃机进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772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02
一种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及其进气管,该臭氧发生器于内燃机进气管中间,其特征在于,该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管、电极一、绝缘套和电极二,电极一包覆在绝缘套中间,电极一两端伸出该绝缘套,电极二位于绝缘套外周面上,电极一、绝缘套和电极二组成一臭氧发生头;臭氧管的内径等于或大于进气管的内径,臭氧管的管壁上设置垂直于管壁的安装孔,电极一、绝缘套和电极二组成一臭氧发生头固定在安装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电极是安装在臭氧管的管壁上,臭氧发生器的结构简单,进气管中气体流动性更通畅。进气管中气体流动性更通畅。进气管中气体流动性更通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及内燃机进气管


[000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发动机)
,特别是一种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及内燃机进气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的内热机火发动机,一般使用汽油和柴油作为燃料,特别是使用柴油内燃机或发动机车辆、工程机械等设备,柴油发动机中的燃烧可能会发生燃油气混合不均匀现象,导致燃油未充分燃烧,微粒排放较高。此时则需要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内燃机的燃烧率,采用车辆动力辅助系统,在内热机进气系统中加装臭氧(以下简称O3)发生器,通过O3的助燃性提高燃油经济性,平均节油率可达到3.5%左右,变相地提高车辆动力性能。使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参与柴油发动机燃烧,有效地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燃油经济性,但是不足之处在于O3具有强大的氧化能力,在参与助燃的过程中会腐蚀发动机本身和排气系统的零部件,加快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老化和损坏,缩减其使用寿命。
[0004]并且,O3的化学性质极其活跃,当温度高于270摄氏度时就会立即分解为O2和O,并随之放出大量的热量,该公式可表示如下:2O3→
3O2+O+285kJ。这里,臭氧会立即还原成纯氧,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这种新生态的氧原子除了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外,还是诱发燃油进行链式反应的新生态活化中心,促进,烃类燃料燃烧的链反应的传播过程。所以臭氧参与燃烧起到了催化助燃的作用。如果烯烃类化合物与臭氧发生反应时,会发生连锁反应,直到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可以使尾气中的CO和CH含量减少而达到减排效果。但是,由于在分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故当O3达到25%以上时,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当发动机处于冷态时,O3只参与催化作用,而催化作用在高原地带时作用并不明显;当工作一段时间后则会参与燃烧。
[0005]技术专利(申请号:CN00234979.5,公开号:CN2474742Y,公开日:2002.01.30)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辅助燃烧装置,由风管、连接法兰、臭氧发生管、高压电路包、支架、导电线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带有连接法兰1的风管2内装有两个支架3,在两个支架3之间装有臭氧发生管4,臭氧发生管4有两条导电线5,一条导电线5与高压电路包9相联,导电线5与电源连接,连接法兰1与风管连接。所述的臭氧发生管4安装在风管2内,并且该风管2内还有设置两个支架3,支架3和臭氧发生管4影响风管2的流动,由于进入内燃机(发动机)的空气量减少,影响了燃料在燃烧室内的燃烧。此段中的零部件标记为原文,与本技术的零部件标记的含义不同。
[0006]技术专利(申请号:CN201621446201.5,授权公告号:CN 206352532 U,授权公开日:2017.07.25)公开了一种燃油辅助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辅助燃烧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100),与车辆的进气系统(200)、排气系统(400)及发动机(300)的气缸连通,用于将所述进气系统(200)和/或所述排气系统(400)输送的气体转换成臭氧,并将生成
的臭氧输送至所述气缸等结构,具体地该臭氧发生器100主要由外壳101、置于所述外壳101内的多个陶瓷片102以及连接陶瓷片的高压线103组成,其中外壳101内形成有空气通道104,且外壳底部内侧上设置了一层绝缘层105,陶瓷片下方设置有散热器106。陶瓷片102是臭氧发生器的重要元件,其通过置于外壳外部的控制器107的控制,可以产生臭氧。臭氧发生器(100)的多个陶瓷片102以及连接陶瓷片的高压线103组成处于空气通道104中,阻止空气通道104内空气的流通,因而影响了燃料在燃烧室内的燃烧。此段中的零部件标记为原文,与本技术的零部件标记的含义不同。
[0007]因此市场特别需要开发一种内燃机用的臭氧发生器,该臭氧发生器在产生臭氧时,不会影响进气管内的空气流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及内燃机进气管。
[0009]本技术的目的是以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
[0010]一种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该臭氧发生器安装在内燃机进气管的通道上,其特征在于,该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管(21)、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该臭氧管(21)管壁上设有指向臭氧管(21)轴线的两个通孔(27),该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分别安装在臭氧管(21)上的通孔内,该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的一端分别伸进臭氧管(21)内,该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的另一端分别伸出臭氧管(21)外。
[0011]优选地,所述的两个通孔(27)重叠为一个通孔,在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之间设有绝缘套(23),该电极二(26)包覆在绝缘套中间,电极一(22)位于绝缘套(23)的外周面上,电极一(22)、绝缘套(23)和电极二(26)组成一臭氧发生头,固定在通孔(27)内。
[0012]优选地,在所述臭氧管(21)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臭氧发生头,相邻臭氧发生头的电极一(22)通过导线(28)相互电连接。
[0013]优选地,在所述臭氧管(21)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有三个臭氧发生头,相邻臭氧发生头的电极一(22)通过导线(28)相互电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的臭氧管(21)为陶瓷材料,设置在臭氧管(21)上的通孔(27)内设有内螺纹,电极一(22)、绝缘套(23)和电极二(26)组成的臭氧发生头外周设有外螺纹,臭氧发生头通过内外螺纹连接固定在臭氧管(21)上。
[0015]优选地,该臭氧管的内径等于或大于进气管的内径。
[0016]优选地,在臭氧管(21)的排气侧设有喇叭口形的增速混流管(4),增速混流管(4)出口处的内径与进气管右段(3)的内径相同。
[0017]优选地,在所述的增速混流管(4)内周面上设有若干排列的混流突起(41)。
[0018]一种内燃机进气管,该内燃机进气管由进气管左段和进气管右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该进气管左段和该进气管右段之间固定连接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
[0019]优选地,所述的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与进气管左段或/和进气管右段之间的连接部件(7、8)是通过法兰连接。
[0020]本技术的一种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及内燃机进气管与现有
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21]1.结构简单,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电极是固定安装在臭氧管的管壁上,因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臭氧发生器的额外支架,现有技术中的额外安装是位于臭氧管的通道上固定臭氧发生器。
[0022]2、本技术的进气管中气体流动性更通畅,本技术不同于现有技术在气体通道上安装臭氧发生器,气流通道不会受臭氧发生器阻挡。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该臭氧发生器安装在内燃机进气管的通道上,其特征在于,该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管(21)、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该臭氧管(21)管壁上设有指向臭氧管(21)轴线的两个通孔(27),该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分别安装在臭氧管(21)上的通孔内,该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的一端分别伸进臭氧管(21)内,该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的另一端分别伸出臭氧管(21)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通孔(27)重叠为一个通孔,在电极一(22)和电极二(26)之间设有绝缘套(23),该电极二(26)包覆在绝缘套中间,电极一(22)位于绝缘套(23)的外周面上,电极一(22)、绝缘套(23)和电极二(26)组成一个臭氧发生头,固定在通孔(27)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臭氧管(21)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臭氧发生头,相邻臭氧发生头的电极一(22)通过导线(28)相互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进气管用催化助燃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臭氧管(21)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有三个臭氧发生头,相邻臭氧发生头的电极一(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忠陈秋发吴京京石光亮
申请(专利权)人:华夏索能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