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54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后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后端结构,包括:纵梁、后防撞梁安装板和后防撞梁,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后防撞梁安装板分别连接于纵梁的后端;以及,后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后防撞梁安装板上,所述后防撞梁上设有溃缩筋。这样,由于将后防撞梁适于与纵梁进行连接,能够简化后端结构的结构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且后防撞梁适于代替吸能盒进行撞击力的吸收分解,从而让后端结构具有较为可靠的使用性能,以提升后端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能让后端结构的结构设计尺寸得到缩减,以降低后端结构占用空间,提升车辆内可利用空间的利用率。此外,在后防撞梁还设有溃缩筋,从而提升后防撞梁的使用性能。使用性能。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后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后端常设有后端结构以对作用于车辆的话的撞击力进行缓冲分解。在现有技术中,通常设有的吸能盒对撞击力进行吸收分解,这样设计的话,虽然能够对撞击力进行吸收分解,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从而影响后端结构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后端结构,所述后端结构的结构简单且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
[000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后端结构。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后端结构,包括:纵梁、后防撞梁安装板和后防撞梁,所述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纵梁的后端;以及,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上,所述后防撞梁上设有溃缩筋。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后端结构,由于将后防撞梁适于与纵梁进行连接,能够简化后端结构的结构设计,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后防撞梁适于代替吸能盒进行撞击力的吸收分解,从而让后端结构具有较为可靠的使用性能,以提升后端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能让后端结构的结构设计尺寸得到缩减,以降低后端结构占用空间,提升车辆内可利用空间的利用率。此外,在后防撞梁还设有溃缩筋,以引导后防撞梁变形,从而提升后防撞梁的使用性能。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溃缩筋为对称设置的多个,且所述溃缩筋设于所述后防撞梁背离所述纵梁的侧壁上。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后防撞梁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溃缩筋靠近所述侧壁的边缘设置。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梁包括:后板、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连接于所述后板上且向前延伸,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上,所述溃缩筋设于所述后板上。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板的前端设置有第一上翻边,所述下板的前端设置有第一下翻边,所述第一上翻边和所述第一下翻边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上。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从所述后防撞梁的端部向中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上板和所
述下板之间的间距呈先递减再递增的趋势。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板上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凹筋或凸筋。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外板的两端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上,所述后围外板位于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在从所述后防撞梁的端部向中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呈朝向后侧凹陷的弧形。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的边缘设置有环形翻边。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端结构。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由于在车辆内如上设有如上所示的后端结构,通过将后防撞梁适于与纵梁进行连接,能够简化后端结构的结构设计,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后防撞梁适于代替吸能盒进行撞击力的吸收分解,从而让后端结构具有较为可靠的使用性能,以提升后端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能让后端结构的结构设计尺寸得到缩减,以降低后端结构占用空间,提升车辆内可利用空间的利用率。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端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后端结构10,
[0024]纵梁100,
[0025]后防撞梁安装板200,环形翻边210,
[0026]后防撞梁300,溃缩筋301,后板310,上板320,第一上翻边321,第二上翻边322,下板330,第一下翻边331,第二下翻边332,
[0027]紧固件400,
[0028]后围外板5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0]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后端结构10,包括:纵梁100、后防撞梁安装板200和后防撞梁300。
[0031]具体来说,纵梁100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后防撞梁安装板200分别连接于纵梁100的后端;以及,后防撞梁300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400连接于后防撞梁安装板200上,后防撞梁300上设有溃缩筋301。
[0032]可以理解的是,在后端结构10的构建过程中,适于将后防撞梁300与纵梁100进行
连接,以使作用到纵梁100上的撞击力适于通过后防撞梁300进行分解吸收,以降低撞击力到后防撞梁300上的影响,从而后端结构10的使用可靠性得到提升。具体来说,在作用力作用到后防撞梁300时,由于后防撞梁300的两端适于与纵梁100进行连接固定,以对后防撞梁300的连接组装提供限制,以使后防撞梁300与纵梁100之间的连接限制更为稳定,从而让撞击力作用到后防撞梁300时,适于先在后防撞梁300上进行分解吸收,以提升后端结构10的使用安全性。
[0033]同时,由于在纵梁100的后端设有后防撞梁安装板200,后防撞梁安装板200适于为后防撞梁300的连接组装提供位置,以便于纵梁100与后防撞梁300之间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且让后防撞梁300与纵梁100之间的组装连接更为可靠。不仅如此,由于后端结构10内并未设有吸能盒以对撞击力进行吸收分解,而是让撞击力适于在后防撞梁300上进行吸收分解,以使后端结构10得到简化,以便于后端结构10的组装生产,提升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在后防撞梁300上还设有溃缩筋301,在后防撞梁300受到撞击时,溃缩筋301适于引导后防撞梁300进行变形以吸收撞击力,从而让撞击力对车辆影响得到降低,以提升安全性,
[003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后端结构10,由于将后防撞梁300适于与纵梁100进行连接,能够简化后端结构10的结构设计,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后防撞梁300适于代替吸能盒进行撞击力的吸收分解,从而让后端结构10具有较为可靠的使用性能,以提升后端结构10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能让后端结构10的结构设计尺寸得到缩减,以降低后端结构10占用空间,提升车辆内可利用空间的利用率。此外,在后防撞梁300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所述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后防撞梁安装板,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纵梁的后端;以及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上,所述后防撞梁上设有溃缩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筋为对称设置的多个,且所述溃缩筋设于所述后防撞梁背离所述纵梁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防撞梁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溃缩筋靠近所述侧壁的边缘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包括:后板、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连接于所述后板上且向前延伸,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安装板上,所述溃缩筋设于所述后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前端设置有第一上翻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占省张向亮张守宝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