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蜗壳结构,所述蜗壳结构沿第一方向上与至少两个暖风口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换气口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包围形成蜗壳内腔;旋转风门结构,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具有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暖风口相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换气口相连通的第二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取暖器,通过将蜗壳结构与至少两个暖风口相连通,从而实现单电机双出风取暖,扩大送风范围,实现单风机大功率取暖;通过设置旋转风门结构,使得旋转风门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实现单电机双出风取暖的同时,保证了所述取暖器的换气功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暖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取暖器
,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单风轮电机形式的取暖器普遍采用单加热器,单出风,单层换气,取暖功率低,送风范围窄,且换气量小,无法实现大功率取暖。也有的取暖器通过采用双电机驱动双风轮的方式,从而实现双出风取暖,但是双电机驱动双风轮的方式虽然提高了取暖功率,但是增大了取暖器箱体的体积,降低了取暖器的取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单风轮电机形式的取暖器无法实现大功率取暖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单风轮电机驱动下实现大功率取暖的取暖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0005]蜗壳结构,设置于箱体内;所述蜗壳结构沿第一方向上与至少两个暖风口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换气口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包围形成蜗壳内腔;
[0006]旋转风门结构,转动设置于所述蜗壳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具有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暖风口相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换气口相连通的第二状态。
[0007]可选的,所述取暖器包括第一暖风通口和第二暖风通口;所述第一暖风通口和所述第二暖风通口沿第一方向开设于箱体的侧周壁上。
[0008]可选的,当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将所述蜗壳内腔同时与所述第一暖风通口以及所述第二暖风通口连通。
[0009]可选的,所述蜗壳结构包括蜗壳底壁;所述取暖器还包括第二换气风道,所述第二换气风道与所述蜗壳内腔分别设置于蜗壳底壁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换气风道适于将蜗壳内腔与换气口相连通。
[0010]可选的,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包括第一风门、第二风门和底座;
[0011]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沿所述底座的外周壁环周间隔设置;
[0012]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适于在所述底座的带动下相对蜗壳结构的内壁转动。
[0013]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齿圈、齿轮和第一电机;
[0014]所述齿圈与底座同轴设置,所述齿圈适于带动底座转动;
[0015]所述齿轮与所述齿圈相啮合,所述齿轮适于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带动齿圈转动。
[0016]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滑轮,所述滑轮与蜗壳底壁相连接;
[0017]所述底座沿第三方向开设有滑轨;所述滑轨适于与所述滑轮相配合,以对旋转风
门结构进行限位。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风门和/或所述第二风门上与底座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凸台;
[0019]所述取暖器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台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适于与所述凸台相配合,以对旋转风门结构进行限位。
[0020]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风力组件,所述风力组件包括风轮和第二电机;所述风轮转动设置于蜗壳内腔内;所述风轮适于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转动。
[0021]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0022]第一加热件,设置于蜗壳内腔与第一暖风通口之间,适于对流向第一暖风通口的气流进行加热;
[0023]第二加热件,设置于蜗壳内腔与第二暖风通口之间,适于对流向第二暖风通口的气流进行加热。
[0024]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5]1.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所述蜗壳结构沿第一方向上与至少两个暖风口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换气口相连通;所述旋转风门结构转动设置于所述蜗壳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具有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暖风口相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换气口相连通的第二状态;通过将蜗壳结构与至少两个暖风口相连通,从而实现单电机双出风取暖,扩大送风范围,实现单风机大功率取暖;通过设置旋转风门结构,使得旋转风门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实现单电机双出风取暖的同时,保证了所述取暖器的换气功能,增强了所述取暖器的用户体验。
[0026]2.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设置有第二换气风道,所述第二换气风道与所述蜗壳内腔分别设置于蜗壳底壁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换气风道适于将蜗壳内腔与换气口相连通;当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换气口相连通,从而形成第一换气风道,一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一换气风道流向所述换气口;同时,另一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二换气风道流向所述换气口,从而在实现单风机双取暖的同时,实现双层换气,提高换气量,进而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
[0027]3.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包括第一风门、第二风门和底座;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沿所述底座的外周壁环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之间形成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适于在所述底座的带动下相对蜗壳结构的内壁转动;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通过相对蜗壳结构的内周壁转动,从而实现所述旋转风门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进而实现双出风取暖模式和换气模式之间的切换,增强了所述取暖器的用户体验。
[0028]4.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还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齿圈、齿轮和第一电机;所述齿圈与底座同轴设置,所述齿圈适于带动底座转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圈相啮合,所述齿轮适于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带动齿圈转动;通过第一电机驱动齿轮,使得齿轮驱动齿圈,以使齿圈带动旋转风门结构的底座转动,从而实现旋转风门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自动切换,增强了所述取暖器在双出风取暖模式和换气模式之间切换的平稳性。
[0029]5.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还包括滑轮,所述滑轮与蜗壳底壁相连接;所述底座沿第三方向开设有滑轨;所述滑轨适于与所述滑轮相配合,以对旋转风门结构进行限位;通
过设置滑轮和滑轨,使得底座在滑轨限定的弧长范围内转动,从而防止旋转风门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脱位和/或越位;当旋转风门结构切换至第一状态时,所述滑轨的第一限位端与所述滑轮相抵接,当旋转风门结构切换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滑轨的第二限位端与所述滑轮相抵接,从而提高旋转风门结构在第一状态和/或第二状态时相对位置的精确性。
[0030]6.本技术提供的取暖器,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通过设置加热组件,当旋转风门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蜗壳内腔内的一部分气流沿第一方向经过所述旋转风门结构的其中一个通口流向所述第一加热件,经过所述第一加热件加热后由所述第一暖风通口导送至取暖器的外部;所述蜗壳内腔内的另一部分气流沿第一方向经过所述旋转风门结构的另一个通口流向所述第二加热件,经过所述第二加热件加热后由所述第二暖风通口导送至取暖器的外部,从而实现单风机条件下的双出风取暖。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结构(2),设置于箱体(1)内;所述蜗壳结构(2)沿第一方向上与至少两个暖风口(10)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2)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与换气口(13)相连通;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包围形成蜗壳内腔;旋转风门结构(3),转动设置于所述蜗壳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结构(3)具有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暖风口(10)相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将所述蜗壳内腔与所述换气口(13)相连通的第二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器包括第一暖风通口(11)和第二暖风通口(12);所述第一暖风通口(11)和所述第二暖风通口(12)沿第一方向开设于箱体(1)的侧周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旋转风门结构(3)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结构(3)将所述蜗壳内腔同时与所述第一暖风通口(11)以及所述第二暖风通口(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结构(2)包括蜗壳底壁(21);所述取暖器还包括第二换气风道(7),所述第二换气风道(7)与所述蜗壳内腔分别设置于蜗壳底壁(2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换气风道(7)适于将蜗壳内腔与换气口(13)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风门结构(3)包括第一风门(31)、第二风门(32)和底座(33);所述第一风门(31)和所述第二风门(32)沿所述底座(33)的外周壁环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门(31)和所述第二风门(32)适于在所述底座(33)的带动下相对蜗壳结构(2)的内壁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驱动组件(4),所述驱动组件(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德富,张心予,
申请(专利权)人:奥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