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4887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包括主架和后平叉,后平叉转动连接在主架的后端,主架与后平叉之间设有后减震器,特点是主架包括有主梁管,主梁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连接点,后减震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减震器连接点上,后平叉上设有减震器连接座,减震器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减震器连接点,后减震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上,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位置位于后平叉的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优点是降低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高度,增加第一减震器连接点和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在相同车架大小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更长的后减震器,使摩托车的减震效果更好,骑行更加舒适。骑行更加舒适。骑行更加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车架,一般包括主架和后平叉,后平叉又可叫做后摇臂,后平叉连接车架和后轮,传递和承载车架和后轮的力和力矩,车辆在加速、减速、制动所产生的力,需要经过后平叉去传导。
[0003]如公开号为CN216994722U的一种摩托车铝合金后摇臂,包括后摇臂本体,所述的后摇臂本体为整体双摇臂,包括后摇臂左臂、后摇臂右臂,其中,后摇臂本体设有后轮轴安装孔、后碟刹安装点、链轮安装点、调链器安装点、后副泥板安装点、后减震器安装点、后内泥板安装点。
[0004]现有一些小型的越野摩托车,由于低廉的价格及较高的可玩性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该种摩托车的体积普遍较小,并且后平叉的结构大多如上述结构,后减震器安装点的位置位于平叉水平平面的上方,导致摩托车上只能装入较短的后减震,使得摩托车的减震效果较差,影响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包括主架和后平叉,所述后平叉转动连接在主架的后端,所述主架与后平叉之间设有后减震器,所述主架包括有主梁管,所述主梁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连接点,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减震器连接点上,所述后平叉上设有减震器连接座,所述减震器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减震器连接点,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上,所述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位置位于后平叉的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减震器连接座包括支撑板和两个连接片,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后平叉上,两个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同一侧侧部,所述后减震器连接在两个连接片之间。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连接片上弯折延伸有加固部,所述加固部的外端固定连接在后平叉上。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支撑板的形状呈“V”字型,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在后平叉上,所述支撑板的底端位置位于后平叉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连接片上开设有供固定插销穿过的定位孔。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后平叉包括左平叉和后平叉,所述减震器连接座固定连接在左平叉与右平叉之间。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主梁管的末端连接有后尾固定板,所述后尾固定板上设有连接架,所述后减震器转动连接在连接架上。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主梁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连接点,后减震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减震器连接点上,后平叉上设有减震器连接座,减震器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减震器连接点,后减震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上,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位置位于后平叉的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降低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高度,增加第一减震器连接点和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在相同车架大小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更长的后减震器,使摩托车的减震效果更好,骑行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0014]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减震连接座的示意图。
[0019]图中:1、主架;11、主梁管;12、车首管;13、下主梁管;14、边梁管;15、后尾固定板;16、连接架;161、连接孔;2、后平叉;21、左平叉;22、右平叉;3、后减震器;4、减震器连接座;41、支撑板;42、连接片;421、定位孔;422、加固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2]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包括主架1,主架1的后端连接有后平叉2,后平叉2的端部转动连接在主架1上。
[0023]主架1与后平叉2之间设有后减震器3,后减震器3的前端转动连接在主架1上,后减震器3的后端转动连接在后平叉2上。
[0024]主架1包括有主梁管11,主梁管11的前端设有车首管12,车首管12用于连接摩托车的前把立管,主梁管11的下方设有下主梁管13,下主梁管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主梁管13的前端均连接在车首管12上,两个下主梁管13的后端均连接有边梁管14,两个边梁管14的另一端连接主梁管11。
[0025]主梁管11的后端设有连接有后尾固定板15,后尾固定板15上设有连接架16,后减震器3转动连接在连接架16上,进一步的,连接架16上设有第一减震器连接点,后减震器3的前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减震器连接点上,连接架16上开设有连接孔161,连接孔161即为第一
减震器连接点,连接孔161用于连接固定插销,后减震器3的前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插销上。
[0026]后平叉2上设有减震器连接座4,减震器连接座4上设有第二减震器连接点,后减震器3的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上。
[0027]进一步的,后平叉2包括左平叉21和右平叉22,减震器连接座4固定连接在左平叉21与右平叉22之间。
[0028]减震器连接座4包括支撑板41和两个连接片42,支撑板41固定连接在后平叉2上,两个连接片42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1的同一侧侧部,后减震器3连接在两个连接片42之间。
[0029]支撑板41的形状呈“V”字型,支撑板41的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左平叉21和右平叉22上,支撑板41的底端位置位于后平叉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
[0030]连接片42上开设有供固定插销穿过的定位孔421,固定插销穿设在定位孔421内,后减震器3的后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插销上。
[0031]定位孔421即为第二减震器连接点,定位孔421的位置位于后平叉2的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降低了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高度,增加第一减震器连接点和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在相同车架大小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更长的后减震器3,使摩托车的减震效果更好。
[0032]连接片42上弯折延伸有加固部422,其中一个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包括主架和后平叉,所述后平叉转动连接在主架的后端,所述主架与后平叉之间设有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包括有主梁管,所述主梁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连接点,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减震器连接点上,所述后平叉上设有减震器连接座,所述减震器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减震器连接点,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减震器连接点上,所述第二减震器连接点的位置位于后平叉的水平平面位置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连接座包括支撑板和两个连接片,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后平叉上,两个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同一侧侧部,所述后减震器连接在两个连接片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宝金李会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义卒玛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