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治疗猫脂肪肝药物中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458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治疗猫脂肪肝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制药领域。申请人通过制作FHL动物模型并静脉移植了ADSCs及其培养液冻干粉剂,结果发现,移植组能显著模型组动物的死亡率,病理组织学染色还表明,ADSCs及MSCM移植能显著减少肝脏病变,降低肝细胞中的脂质含量,对猫脂肪肝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因此,ADSCs对于猫脂肪肝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开发相关药物的潜力。具有开发相关药物的潜力。具有开发相关药物的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治疗猫脂肪肝药物中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制药新用途,尤其是制备治疗猫脂肪肝药物的新用途,属于制药领域。

技术介绍

[0002]1.ADSCs简介及生物学特性
[0003]干细胞是未成熟的组织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形成克隆细胞群以及多潜能分化等的能力,干细胞疗法用于机体急慢性损伤后,再生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并重建其功能。根据细胞来源、发育阶段以及分化潜能,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以及成体干细胞三种类型。胚胎干细胞虽然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及扩增的无限性,但其“非定位性”分化难以控制,容易导致畸胎瘤,同时细胞获取来源也存在伦理争议,阻碍了在临床疾病治疗上的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尚在起步阶段,诱导效率低下,难以获得状态、质量稳定的干细胞制品。相较而言,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H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神经干细胞等(NSCs),在体内广泛存在,取材方便,不涉及伦理问题且致瘤性低,是最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类型。
[0004]HSCs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它是目前研究历史最长且最为深入的一类成体干细胞,但异基因移植时免疫排斥需配型,且应用局限于治疗恶性血液病和肿瘤。NSCs存在于神经系统中,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对于开发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脊髓损伤的疗法至关重要。与人类医学相比,HSCs和NSCs在兽医学中起的作用较小,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应的移植和恢复条件,同时代价较为昂贵。相比之下,MSCs异体移植免疫原性较低,且近年来多种来源的MSCs分离培养及大规模制备技术逐渐成熟,利用MSCs来治疗各种急慢性损伤有望成为兽医再生医学的临床常规方法,是兽医临床转化医学理想的“种子细胞”。
[0005]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地从各种组织,包括骨髓、脂肪、胎盘、脐带、牙髓等分离出了MSCs,目前最常用的MSCs来源是骨髓和脂肪组织,相较于其他组织,它们能提供更多的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所表达的表面蛋白标志物基本相似,一样具有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但ADSCs的增殖速率显著大于BMSCs,而且动物体脂肪储备丰富,取材微创,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少,因此,对于临床应用而言,脂肪组织是首选的MSCs来源。
[0006]ADSCs的特性根据分离脂肪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从腹股沟皮下分离的ADSCs可塑性最高。一般利用外科手术切取或吸脂术获取动物腹股沟皮下脂肪,运用酶消化法或组织贴块法接种培养细胞,通过不断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而获得较纯的ADSCs。体外培养ADSCs形态上与成纤维细胞相似,主要表现为长梭形、纺锤形,常呈“旋涡状”排列,传代后,细胞逐渐纯化,3

4d可传代一次。ADSCs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质的细胞群体,是包含前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不均匀混合物。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的ADSCs表面抗原,它既有间质细胞的表面抗原,又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肌肉细胞的表面抗
原,而且ADSCs的体外表型呈动态改变,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部分标志物的表达增多或减少甚至丧失,例如CD34是ADSCs短期培养和原代培养鉴定的潜在标志物,但长期培养的ADSCs不表达CD34。因此,目前通常联合多种表面标志物对ADSCs进行鉴定,根据国际细胞治疗协会间充质和组织干细胞委员会(ISCT)的提出的标准,体外标准培养条件下MSCs具有塑料粘附性,MSCs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抗原,如CD34、CD45、CD14等,95%阳性表达CD73、CD105和CD90等,在体外标准条件下能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联合检测可作为分选和鉴定ADSCs的依据。
[0007]2.ADSCs的治疗潜力及医学进展
[0008]尽管最初认为MSCs主要通过分化和代偿损伤组织来发挥其损伤修复作用,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MSCs的治疗特性主要依赖其免疫调节功能实现,MSCs可通过旁分泌作用、细胞外囊泡(ECV)的分泌、细胞凋亡介导的免疫调节、线粒体转移等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发挥损伤修复的功能。
[0009]MSCs的主要作用机制依赖于旁分泌信号的传导,通过调节各种免疫调节因子的分泌例如转化生长因子(TGF

β)、吲哚胺2,3—二氧酶(IDO)、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0(IL

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等,调节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从促炎(M1)转变为抗炎(M2)型,抑制树突状细胞(DC)、T细胞、B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并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的功能。
[0010]MSCs的旁分泌作用不仅限于可溶性因子的分泌,还可通过ECV转移各种分子,ECV是由质膜通过向外或向内出芽而产生的囊泡,包括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ECV可通过表面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来激活或抑制靶细胞内的转导通路,比如ECV表达跨膜Notch配体DII4,通过与表达在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上的Notch受体相互作用而分别刺激血管再生和轴突生长。此外,还可通过传递胞内蛋白、mRNA、miRNAs、线粒体等生物活性物质来影响受体细胞的功能。
[0011]细胞凋亡也可能在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凋亡的MSCs刺激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调节表型,进行胞吞作用吞噬清除,同时通过诱导Treg细胞来调节适应性免疫系统。MSCs似乎还能够通过隧穿纳米管进行细胞器的细胞间转移,可通过向体细胞的线粒体主动转移挽救具有非功能性线粒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有氧呼吸。由于线粒体转移与各种生理和病理活动有关,因此线粒体转移对于许多病理状况的未来治疗可能是潜在有用的。
[0012]除了复杂的免疫调节机制外,MSCs的另一特点是其具有定向迁移到受损组织的能力——MSCs“归巢”,这一过程与白细胞向炎症组织的归巢机制十分相似。当机体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或者出现损伤时,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如IL

1、TNF

α)和趋化因子(如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多种成分入血活化MSCs,同时可以在损伤部位周围形成配体的浓度梯度,从而趋化MSCs沿浓度梯度向着损伤部位定向迁移。而后MSCs像白细胞一样向血管内皮黏附,跟随血液循环到达损伤部位周围后跨内皮游出至靶组织。在干细胞疗法中,MSCs的局部移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移植技术和潜在侵袭性的限制,往往不能直接移植于损伤部位,因此归巢是MSCs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的关键。通常选择侵入性小且操作方便的静脉移植途径。静脉移植后MSCs的归巢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MSCs细胞体积大,平均大小为30μm,而肺毛细血管的平均直径仅为14μm,导致MSCs在肺中的机械滞留,有肺栓塞的风险;二是MSCs与肺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整联蛋白过度表达和激活导致MSCs
归巢能力降低,归巢的细胞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治疗猫脂肪肝药物中的用途。2.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生侯晨姣
申请(专利权)人:权利要求书一页说明书一六页附图三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