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属于钢铁性能改善领域。研制低、中碳先进高强模锻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热锻后再进行等温相变可显著改善锻钢的力学性能。从基体结构、亚稳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导转变和/或马氏体与奥氏体的混合等方面总结了改善力学性能的机理。控制锻造温度在TR和Ac3之间。奥氏体形变温度低于Acs,对应于亚稳态奥氏体区域。锻造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小。对于每一个锻件,后冷却速率决定了基体组织的类型,即淬火、快速冷却和中度冷却,分别产生马氏体、贝氏体和铁素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属于钢铁性能改善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碳素钢分为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中碳钢(含碳量为0.25%
‑‑
0.6%);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
[0003]低碳钢强度低、硬度低而软,故又称软钢。它包括大部分普通碳素结构钢和一部分优质碳素结构钢,大多不经热处理用于工程结构件,有的经渗碳和其他热处理用于要求耐磨的机械零件。低碳钢退火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其强度和硬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因此,其冷成形性良好,可采用卷边、折弯、冲压等方法进行冷成形。这种钢还具有良好的焊接性。
[0004]中碳钢热加工及切削性能良好,焊接性能较差。强度、硬度比低碳钢高,而塑性和韧性低于低碳钢。可不经热处理,直接使用热轧材、冷拉材,亦可经热处理后使用。淬火、回火后的中碳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约为HRC55(HB538),σb为600~1100MPa。
[0005]钢铁是人类所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也是现在研究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十分重要,而随着人们对金属性能需求的增加,越来越重视高端金属材料,传统低、中、碳钢在性能上不在能满足需求。需要进行性能上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传统低、中碳钢的加工方式导致生产出来的钢铁性能低,使热锻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TR,1000
°
C至1200
°
C)低于,控制锻造温度在TR和Ac3之间。奥氏体形变温度低于Acs,对应于亚稳态奥氏体区域,锻造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小。对于每一个锻件,后冷却速率决定了基体组织的类型,即淬火、快速冷却和中度冷却,分别产生马氏体、贝氏体和铁素体
‑
珠光体基体组织,通过温度的控制可改变材料的性能。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锻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坯锻造:对钢铸锭进行1~2火次开坯锻造,每火次始锻温度均为β相变点以上1000℃~1200℃,终锻温度均为β相变点以下1200℃~1600℃,每火次锻造完成4~6个镦拔,每火次锻比控制在6~8之间,得到第一锻坯;步骤二、中间锻造:第一阶段:对步骤一中得到的第一锻坯进行4~6火次的相变点下至相变点上反复镦拔,火次之间采用回炉补温方式,每火次锻比均控制在2~6之间,得到第二锻坯;第二阶段:对得到的第二锻坯进行2~4火次的相变点下反复镦拔,火次之间采用
回炉补温方式,每火次锻比均控制在1.2~5.0之间,得到第三锻坯;步骤三、成形锻造:对步骤二中得到的第三锻坯进行4~8火次的成形锻造,即得到钢锻坯。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镦拔时,交替采用500mm~2000mm不同尺寸截面的工装,对锻坯沿不同方向进行镦拔。
[0009]进一步的,上述步骤三中成形锻造时,采用阶梯变形量的双向拔长变形方式。
[0010]进一步的,风冷的降温速率为20
‑
25℃/min,并在钢液体进行冷却之前,从加热炉中到处溶液。
[0011]进一步的,成型胚料的温度应当大于1200℃,若低于此温度,应当对成型胚料进行加热,从而保证钢性能满足需求。
[0012]进一步的,收尾保温的温度为900
‑
1000℃。
[0013]进一步的,原始坯料于窑炉内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每20
‑
30min进行翻料一次。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可提高生产的低、中碳钢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传统低、中碳钢的加工方式导致生产出来的钢铁性能低,使热锻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TR,1000
°
C至1200
°
C)低于,控制锻造温度在TR和Ac3之间。奥氏体形变温度低于Acs,对应于亚稳态奥氏体区域,锻造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小。对于每一个锻件,后冷却速率决定了基体组织的类型,即淬火、快速冷却和中度冷却,分别产生马氏体、贝氏体和铁素体
‑
珠光体基体组织,通过温度的控制可改变材料的性能。
[001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锻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坯锻造:对钢铸锭进行1~2火次开坯锻造,每火次始锻温度均为β相变点以上1000℃~1200℃,终锻温度均为β相变点以下1200℃~1600℃,每火次锻造完成4~6个镦拔,每火次锻比控制在6~8之间,得到第一锻坯;步骤二、中间锻造:第一阶段:对步骤一中得到的第一锻坯进行4~6火次的相变点下至相变点上反复镦拔,火次之间采用回炉补温方式,每火次锻比均控制在2~6之间,得到第二锻坯;第二阶段:对得到的第二锻坯进行2~4火次的相变点下反复镦拔,火次之间采用回炉补温方式,每火次锻比均控制在1.2~5.0之间,得到第三锻坯;步骤三、成形锻造:对步骤二中得到的第三锻坯进行4~8火次的成形锻造,即得到钢锻坯。
[00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镦拔时,交替采用500mm~2000mm不同尺寸截面的工装,对锻坯沿不同方向进行镦拔。
[0018]进一步的,上述步骤三中成形锻造时,采用阶梯变形量的双向拔长变形方式。
[0019]进一步的,风冷的降温速率为20
‑
25℃/min,并在钢液体进行冷却之前,从加热炉中到处溶液。
[0020]进一步的,成型胚料的温度应当大于1200℃,若低于此温度,应当对成型胚料进行加热,从而保证钢性能满足需求。
[0021]进一步的,收尾保温的温度为900
‑
1000℃。
[0022]进一步的,原始坯料于窑炉内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每20
‑
30min进行翻料一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锻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坯锻造:对钢铸锭进行1~2火次开坯锻造,每火次始锻温度均为β相变点以上1000℃~1200℃,终锻温度均为β相变点以下1200℃~1600℃,每火次锻造完成4~6个镦拔,每火次锻比控制在6~8之间,得到第一锻坯;步骤二、中间锻造:第一阶段:对步骤一中得到的第一锻坯进行4~6火次的相变点下至相变点上反复镦拔,火次之间采用回炉补温方式,每火次锻比均控制在2~6之间,得到第二锻坯;第二阶段:对得到的第二锻坯进行2~4火次的相变点下反复镦拔,火次之间采用回炉补温方式,每火次锻比均控制在1.2~5.0之间,得到第三锻坯;步骤三、成形锻造:对步骤二中得到的第三锻坯进行4~8火次的成形锻造,即得到钢锻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低、中碳钢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镦拔时,交替采用5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涵,贾芸霏,张竣宣,唐明亮,岳劲松,高俊康,刘朝泽,王甜,从前应,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