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3170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二套管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套管的外侧,第一套管的中部穿出第二套管,以使第一套管的中部和第二套管的对应区域形成便于设置驱动装置的间隙,第一套管的一端和第二套管的对应端之间可拆卸的设置有连通组件,以使第一套管内腔和第二套管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二套管两端套设在第一套管的两端,方便包装筒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下移,且第一套管的伸出部分和第二套管之间的间隙便于胶轮等驱动装置的设置,在连通组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通形成液体回路,方便清洗液对管道进行循环清洗,避免清洗液外漏,且利于节省清洗液。且利于节省清洗液。且利于节省清洗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灌装机
,尤其涉及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灌装机在进行液体灌装时,空心柱状的包装筒套设在下料管的外侧并沿下料管逐渐的下移,下料管的底端为出料口,以向包装筒内注射液体,包装筒的下移是通过两个胶轮挤压住包装筒的两侧并滚动实现,为此,下料管的末端需要设置两个并列的支管,两个支管之间具有间隙,两胶轮相对的设置在该间隙处对包装筒进行挤压下拉,灌装机在长时间使用后需要定期使用清洗液对下料管进行清洗,对上述结构的下料管进行清洗时,清洗液由两支管的末端直接排放掉,一方面,清洗液溅落在设备机身上容易对设备造成腐蚀,另一方面,清洗液仅对下料管清洗一次即排放掉,造成清洗液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套管的外侧,所述第一套管的中部穿出第二套管,以使第一套管的中部和第二套管的对应区域形成便于设置驱动装置的间隙,第一套管的一端和第二套管的对应端之间可拆卸的设置有连通组件,以使第一套管内腔和第二套管内腔连通。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穿出第二套管的部分包括第一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部分穿入第二套管的内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管和位于其外侧的第一套管部分对应的局部包括第二平直段,第二平直段和第一平直段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平直段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的轴线和第一过渡段的轴线相交。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对称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直段和第二平直段平行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段由第二过渡段处穿入第二套管的内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二套管的两端。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组件包括与第二套管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开口设置且密封于第二套管的端部,该端第一套管伸出的部分处于连接管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管上配合连接管设置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套设于第二套管的外侧,连接管的开口端伸入连接环并于连接环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环和第二套管之间设置有密封环,连接管的开口端抵于密封环上。
[001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第二套管两端套设
在第一套管的两端,方便包装筒沿本技术下移,且第一套管的伸出部分和第二套管之间的间隙便于胶轮等驱动装置的设置,在连通组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通形成液体回路,方便清洗液对管道进行循环清洗,避免清洗液外漏,且利于节省清洗液。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平直段和第二平直段处的剖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连通组件处的剖视图;
[0022]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如图1

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包括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具体的,第二套管2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套管1两端的外侧,第一套管1的中部穿出第二套管2,也即,第一套管1的中部具有一区域处于第二套管2的外侧,所以,第一套管1的中部两端的区域穿入第二套管2的内部,使得第一套管1处在第二套管2外部的部分和第二套管2对应的部分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便于设置胶轮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向下拉动包装筒,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1的一端和对应的第二套管2的端部之间可拆卸的设置有连通组件,当将连通组件安装上后,使得第一套管1的内腔和第二套管2的内腔连通,第一套管1、连通组件和第二套管2形成串联的回路,所以将本技术同供液设备连通后,清洗液能够形成循环,清洗液可以对管道进行循环清洗,根据清洗状况进行清洗液的更换,大大的节省了清洗液,且能够避免清洗液外漏,避免对设备造成腐蚀、污染。
[0027]本实施例中,当进行灌装时,将连通组件拆除即可,然后通过第一套管1或者第二套管2灌装,在供液设备的驱动下,液体由第一套管1或者第二套管2的顶端进入,由第一套管1或者第二套管2的底端喷射出。
[0028]具体的,第一套管1处于第二套管2内部的部分和第二套管2同轴设置,使得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之间的空腔更加均匀,避免灌装时造成阻塞,对于第一套管1穿出第二套管
2的部分,处于外侧的该部分包括第一平直段3,第一平直段3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过渡段4,第一过渡段4的一端和第一平直段3连接,第一过渡段4的另一端由第二套管2的侧壁穿入第二套管2内,在第二套管2上,和处于外侧的该部分第一套管1对应的部分包括第二平直段5,第一平直段3和第二平直段5具有间隙,该间隙便于胶轮等驱动装置的设置,第二平直段5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过渡段6,第一平直段3和第二平直段5对应,第一过渡段4和第二过渡段6对应,且第一过渡段4的轴线和第二过渡段6的轴线相交,使得第一平直段3和第二平直段5组成的结构两端大致呈尖状,方便包装筒于此处被撑开,便于被胶轮驱动。
[0029]本实施例中,第一平直段3和第二平直段5平行设置,相对于该二者的中间平面,第一过渡段4和第二过渡段6也对称设置,使得第一平直段3和第二平直段5形成的结构两端为大致等腰的尖形状,使得包装筒均匀、对称的被撑开,提高灌装质量。
[0030]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段4由于第二过渡段6处穿入第二套管2的内部,更为具体的,第一套管1位于第二套管2内部的部分分别为第一上直管7和第一下直管8,和该两部分直段管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套管的外侧,所述第一套管的中部穿出第二套管,以使第一套管的中部和第二套管的对应区域形成便于设置驱动装置的间隙,第一套管的一端和第二套管的对应端之间可拆卸的设置有连通组件,以使第一套管内腔和第二套管内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穿出第二套管的部分包括第一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部分穿入第二套管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和位于其外侧的第一套管部分对应的局部包括第二平直段,第二平直段和第一平直段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平直段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的轴线和第一过渡段的轴线相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灌装机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书印钱强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名家包装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