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电源设备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2305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散热结构、电源设备及电动汽车。该散热结构包括壳体和通液管,壳体具有内外均可安装发热元件的散热腔,以提升散热空间利用率;壳体包括至少两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散热部内设多个流道,至少两个通液管分别连通每一流道两端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液管的一端通入较低温的冷却液,以通过多个进液口流经多个流道进行散热,散热后的较高温冷却液经连通出液口的一侧通液管排出,壳体通过每两相邻流道的流道壁加强支撑强度,同时流道的设置能减少壳体重量,且能增加散热的有效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率,解决现有的液冷散热装置重量大或抗压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重量大或抗压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重量大或抗压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结构、电源设备及电动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冷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结构、电源设备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车载充电机采用的液冷散热装置通常为压铸成型或者钣金成型,压铸成型的散热水道由于工艺限制其成型的水道的壁厚较厚,导致液冷散热装置重量较重,且热阻较大,散热效果较差;钣金成型的散热水道的壁厚较薄,但是水道抗压能力较低,水道壁容易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液冷散热装置重量大或抗压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并提高散热结构的适用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散热结构包括:
[0005]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散热腔,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散热部,相邻两所述散热部通过一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散热部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流道,多个所述流道环绕所述散热腔设置,所述散热腔的内壁和/或所述散热腔的外壁用于安装发热元件,每一所述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和
[0006]至少两个通液管,至少两个所述通液管连接所述壳体,其中,至少一所述通液管连通所述进液口,至少一所述通液管连通所述出液口。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0008]液冷件,所述液冷件的一表面凹设形成容槽,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围绕所述容槽的槽口设置,所述液冷件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散热部沿所述容槽的延伸方向交错地设置;和
[0009]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连接所述液冷件的两侧,并与所述容槽围合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所述散热腔。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槽为U型槽;
[0011]或,所述液冷件的两端设有延伸部,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背向所述开口延伸设置,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壁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
[0013]且/或,所述隔板为铝基板;
[0014]且/或,所述液冷件为均温板;
[0015]且/或,所述液冷件为挤压成型结构;
[0016]且/或,至少一所述隔板与所述液冷件焊接;
[0017]且/或,至少一所述隔板与所述液冷件可拆卸连接。
[0018]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隔板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于所述开口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分别朝背离所述开口的两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与第一电路板
或外部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外部件盖合所述开口。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用于安装至少一所述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散热部之间设有导热胶层。
[0020]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隔板远离所述开口的侧边还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有所述发热元件。
[00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设有连通所述容槽的穿孔;
[0022]且/或,所述液冷件邻近所述隔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导接部,所述导接部开设有多个穿孔,以使容纳于所述散热腔内的所述发热元件的引脚穿过。
[00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壳体和多个所述通液管,相邻两个所述壳体的所述流道通过所述通液管串联设置;
[0024]且/或,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流道通过所述通液管并联设置。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电源设备,所述电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热源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结构;
[0026]至少一个所述热源与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腔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导热连接。
[002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
[0028]车体;
[0029]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设于所述车体内;以及
[0030]如上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设备,所述电源设备设于所述车体内,并与所述动力电池电连接,以为所述动力电池提供充电电源。
[0031]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具有流道的壳体形成有散热腔,散热腔的内外均可安装发热元件,以解决现有的液冷散热装置重量大或抗压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0032]该散热结构包括壳体和通液管,壳体具有内外均可安装发热元件的散热腔,以提升散热空间利用率;壳体间隔设至少两个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部通过连接部相连接,散热部设有多个流道,通液管连接壳体的两侧,并分别连通每一流道两端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液管的一端通入较低温的冷却液,以通过多个进液口流经多个流道进行散热,散热后的较高温冷却液经连通出液口的一侧通液管排出,壳体通过每两相邻流道的流道壁加强支撑强度,同时流道的设置能减少壳体重量,且能增加散热的有效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率,解决现有的液冷散热装置重量大或抗压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此外,设置多个散热部方便了发热元件的排布,使发热元件的布置更为灵活,提高散热结构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申请散热结构一实施例液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申请散热结构一实施例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图2中壳体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图2中壳体另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申请散热结构一实施例液体流向结构示意图;
[0039]图6为本申请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装配分解示意图;
[0040]图7为本申请散热结构结合图6的一实施例液体流向示意图;
[0041]图8为本申请散热结构另一实施例液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9为本申请散热结构另一实施例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3]图10为图9中壳体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44]图11为图9中壳体另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45]图12为本申请散热结构另一实施例液体流向结构示意图;
[0046]图13为本申请散热结构另一实施例的装配分解示意图;
[0047]图14为本申请散热结构结合图13的一实施例液体流向示意图。
[0048]附图标号说明:
[0049][0050][0051]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散热腔,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散热部,相邻两所述散热部通过一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散热部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流道,多个所述流道环绕所述散热腔设置,所述散热腔的内壁和/或所述散热腔的外壁用于安装发热元件,每一所述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和至少两个通液管,至少两个所述通液管连接所述壳体,其中,至少一所述通液管连通所述进液口,至少一所述通液管连通所述出液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液冷件,所述液冷件的一表面凹设形成容槽,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围绕所述容槽的槽口设置,所述液冷件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散热部沿所述容槽的延伸方向交错地设置;和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连接所述液冷件的两侧,并与所述容槽围合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所述散热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槽为U型槽;或,所述液冷件的两端设有延伸部,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背向所述开口延伸设置,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壁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且/或,所述隔板为铝基板;且/或,所述液冷件为均温板;且/或,所述液冷件为挤压成型结构;且/或,至少一所述隔板与所述液冷件焊接;且/或,至少一所述隔板与所述液冷件可拆卸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隔板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细平刘玉伟孙永宝陶安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